2003年,我國的電子政務建設的重點主要圍繞“兩網一站四庫十二金”開展。中國的各級政府信息化建設似乎是一夜之間趕潮流一樣熱火了整個2003年。但即使是這樣,根據聯合國調查“2003年電子化政府完備程度”(E-Government readiness)排名中,中國排名也只是排到了74位。
也就是說,距離電子政務在中國的全面普及化應用,仍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從2004年起,業內思考的不再是在各級政府是否需要信息化或是信息化的意義,而是怎樣在電子政務項目中實現真正的政務管理流程信息化。
如果單從硬件設備和組網的角度上看,很多政府在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信息化了。而與此不相不相稱的是,通過業內的研討、調研,實際上很多政府機構的電子政務系統在實質上被棄用了,變成不折不扣的所謂“政績工程”。
這種現象的背后有諸多原因,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流程改造跟不上,也就是說很多政府機構所實施的電子政務系統,往往是根據當時的政務流程進行定制開發的,當系統在運行兩到三年之后,政務流程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政府機構的信息化主管部門往往缺少系統整合的能力,以及系統升級的必要技術力量。作為用戶來說,他們對于需求的變化擁有絕對的發言權,而重新定義需求,并根據新的流程變化提供新的系統改造往往將很多軟件企業拖到了項目無法收尾的泥坑中。
目前在業內也有很多企業關注到了這一點,缺乏技術上的前瞻性往往導致了電子政務項目實施中的風險大大增加。而如何向政府級用戶提供一種可操性較強,并可按照自身流程變化自主定義政務流程,并為業務運行提供支持,成為國際很多大型軟件研發企業的技術重點。
目前,工作流管理是一種正在被引進到多種領域的技術。它的主要特點是包含很多人機交互活動的自動流程處理,特別是涉及信息產業的應用及工具。而正是基于這些特點,它很可能成為將來電子政務系統的主流概念和主導應用。
美國總統布什曾經在題為《電子政府在實施總統管理議程中的作用》的講話中談到“我的行政管理局關于政府改革的構想以三個基本原則為指導:政府應該以市民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以市場為基礎。這些原則已經穿插到我的管理局的管理議程中所概述的五個政府范圍的改革目標中:人力資本的戰略性管理、預算和績效整合、競爭性來源、把互聯網和計算機資源的利用擴展到提供政府服務(電子政府或者E-government),以及改進金融管理。電子政府的有效實施對于使政府更具反應性和節省成本十分重要。”
從以上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到在過去五年時間中里,電子政務領域中管理理念在不斷創新的同時,技術創新也為電子政務中先進理念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從美國的成功經驗中看到,技術手段的不斷變革,能夠讓管理日益變得更加有效。同樣,管理的變革也不斷推動技術的發展,催生出新技術新理念的不斷涌現。二者是螺旋式發展的關系,相互影響并相互促進。
綜合上面的理論,隨著工作流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們在很多項目中驚喜的發現,工作流系統概念及其應用讓很多過去理論上可行,而存在技術瓶頸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得以實現。新的管理理念同時也在直接推動著工作流系統的創新,讓工作流系統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成熟和完善。
2004年被稱之為“電子政務年”,除去硬件上的投入所帶動的存儲、網絡技術的創新,不同理念指導下的應用系統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很多先進的技術就得到了眾多企業和大量資本的關注及追捧。
(有刪節)
通過這些技術,政府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對整個工作流進行管理及改造,一直困擾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根據政務工作的變化進行靈活的流程改造的愿望成為可能。
2005年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可以看到“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已成為我國的國策”。溫-寶-理在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強調:“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在這個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政府機構的信息化顯然擔負著帶動全社會信息化的責任。除此之外,政府報告中對于電子政務建設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政府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調配合。健全社會公示、社會聽證等制度,讓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從以上方面來解讀,政府轉變職能,并通過電子政務系統來真正實現服務社會、服務企業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施政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政府的性質將發生極大的變化。
未來的政務流程將不再僅僅是一個辦公樓,幾間相鄰的辦公室的政務合作和簡單的公文流轉,更多的將是多部門、跨機構甚至跨城市跨地區的政務管理和協作。所以傳統的以基于公文流轉模式下的政務管理方法將無法滿足未來e時代電子政務管理的要求。
同時為了順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以及政務工作要根據政策宏觀變化實時調整的現狀,促使政務工作的管理流程智能高效。政府不僅僅需要對原有流程進行優化,同時需要對很多由于政務工作本身變化所產生的可變流程以靈活的機制進行規劃、整合。
這時我們就能看到傳統的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技術瓶頸了。傳統的電子政務系統供應商的研發方向往往集中于對于政務管理中原有確定的的流程進行管理。當流程發生變化時,則需要重新需要需求分析、設計、研發、實施、用戶培訓的過程,而對政務管理中可變流程方面無所適從,往往從成本上讓用戶投入很大,而效果卻并不理想。
而應用了工作流系統之后,整個系統具有了強大的流程控制能力,可視化的建模功能可以支持政務流程中可能產生的復雜的流程設計;同時系統具有的強大集成能力,支持多計算機語言,分布式的工作流系統,充分考慮到對用戶多種訪問方式的支持,且具有流程仿真、平臺無關等技術優勢。
這樣一來就突破了傳統的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技術瓶頸,讓政府用戶能夠完全自主定義改造流程,隨時根據自身業務變化,讓電子政務系統實現原有系統設計目標。
從99年的政府上網年發展到今天,政府信息化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從初期的辦公計算機化到此后的OA應用,到今天的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化B/S結構的電子政務系統,以及本文提出的未來將成為主流的流程化控制。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從初期的文字、表格處理發展到借助流程控制工具,最終實現靈活、動態的管理模式,讓工作流技術最終幫助政府用戶實現多管理模式的交叉與覆蓋。讓電子政務項目真正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的通過政府工作的信息化改造,從而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的工作目標。
也就是說,距離電子政務在中國的全面普及化應用,仍然還有很大的空間。從2004年起,業內思考的不再是在各級政府是否需要信息化或是信息化的意義,而是怎樣在電子政務項目中實現真正的政務管理流程信息化。
如果單從硬件設備和組網的角度上看,很多政府在幾年前就已經實現信息化了。而與此不相不相稱的是,通過業內的研討、調研,實際上很多政府機構的電子政務系統在實質上被棄用了,變成不折不扣的所謂“政績工程”。
這種現象的背后有諸多原因,其中很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流程改造跟不上,也就是說很多政府機構所實施的電子政務系統,往往是根據當時的政務流程進行定制開發的,當系統在運行兩到三年之后,政務流程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政府機構的信息化主管部門往往缺少系統整合的能力,以及系統升級的必要技術力量。作為用戶來說,他們對于需求的變化擁有絕對的發言權,而重新定義需求,并根據新的流程變化提供新的系統改造往往將很多軟件企業拖到了項目無法收尾的泥坑中。
目前在業內也有很多企業關注到了這一點,缺乏技術上的前瞻性往往導致了電子政務項目實施中的風險大大增加。而如何向政府級用戶提供一種可操性較強,并可按照自身流程變化自主定義政務流程,并為業務運行提供支持,成為國際很多大型軟件研發企業的技術重點。
目前,工作流管理是一種正在被引進到多種領域的技術。它的主要特點是包含很多人機交互活動的自動流程處理,特別是涉及信息產業的應用及工具。而正是基于這些特點,它很可能成為將來電子政務系統的主流概念和主導應用。
美國總統布什曾經在題為《電子政府在實施總統管理議程中的作用》的講話中談到“我的行政管理局關于政府改革的構想以三個基本原則為指導:政府應該以市民為中心、以結果為導向、以市場為基礎。這些原則已經穿插到我的管理局的管理議程中所概述的五個政府范圍的改革目標中:人力資本的戰略性管理、預算和績效整合、競爭性來源、把互聯網和計算機資源的利用擴展到提供政府服務(電子政府或者E-government),以及改進金融管理。電子政府的有效實施對于使政府更具反應性和節省成本十分重要。”
從以上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到在過去五年時間中里,電子政務領域中管理理念在不斷創新的同時,技術創新也為電子政務中先進理念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從美國的成功經驗中看到,技術手段的不斷變革,能夠讓管理日益變得更加有效。同樣,管理的變革也不斷推動技術的發展,催生出新技術新理念的不斷涌現。二者是螺旋式發展的關系,相互影響并相互促進。
綜合上面的理論,隨著工作流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們在很多項目中驚喜的發現,工作流系統概念及其應用讓很多過去理論上可行,而存在技術瓶頸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得以實現。新的管理理念同時也在直接推動著工作流系統的創新,讓工作流系統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成熟和完善。
2004年被稱之為“電子政務年”,除去硬件上的投入所帶動的存儲、網絡技術的創新,不同理念指導下的應用系統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很多先進的技術就得到了眾多企業和大量資本的關注及追捧。
(有刪節)
通過這些技術,政府用戶可以很方便地對整個工作流進行管理及改造,一直困擾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門的根據政務工作的變化進行靈活的流程改造的愿望成為可能。
2005年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可以看到“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已成為我國的國策”。溫-寶-理在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強調:“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在這個社會信息化的時代,政府機構的信息化顯然擔負著帶動全社會信息化的責任。除此之外,政府報告中對于電子政務建設更加明確地提出了“政府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調配合。健全社會公示、社會聽證等制度,讓人民群眾更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從以上方面來解讀,政府轉變職能,并通過電子政務系統來真正實現服務社會、服務企業已經成為各級政府施政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政府的性質將發生極大的變化。
未來的政務流程將不再僅僅是一個辦公樓,幾間相鄰的辦公室的政務合作和簡單的公文流轉,更多的將是多部門、跨機構甚至跨城市跨地區的政務管理和協作。所以傳統的以基于公文流轉模式下的政務管理方法將無法滿足未來e時代電子政務管理的要求。
同時為了順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以及政務工作要根據政策宏觀變化實時調整的現狀,促使政務工作的管理流程智能高效。政府不僅僅需要對原有流程進行優化,同時需要對很多由于政務工作本身變化所產生的可變流程以靈活的機制進行規劃、整合。
這時我們就能看到傳統的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技術瓶頸了。傳統的電子政務系統供應商的研發方向往往集中于對于政務管理中原有確定的的流程進行管理。當流程發生變化時,則需要重新需要需求分析、設計、研發、實施、用戶培訓的過程,而對政務管理中可變流程方面無所適從,往往從成本上讓用戶投入很大,而效果卻并不理想。
而應用了工作流系統之后,整個系統具有了強大的流程控制能力,可視化的建模功能可以支持政務流程中可能產生的復雜的流程設計;同時系統具有的強大集成能力,支持多計算機語言,分布式的工作流系統,充分考慮到對用戶多種訪問方式的支持,且具有流程仿真、平臺無關等技術優勢。
這樣一來就突破了傳統的電子政務系統中的技術瓶頸,讓政府用戶能夠完全自主定義改造流程,隨時根據自身業務變化,讓電子政務系統實現原有系統設計目標。
從99年的政府上網年發展到今天,政府信息化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從初期的辦公計算機化到此后的OA應用,到今天的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化B/S結構的電子政務系統,以及本文提出的未來將成為主流的流程化控制。電子政務系統已經從初期的文字、表格處理發展到借助流程控制工具,最終實現靈活、動態的管理模式,讓工作流技術最終幫助政府用戶實現多管理模式的交叉與覆蓋。讓電子政務項目真正實現政府工作報告中體現的通過政府工作的信息化改造,從而積極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