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個人文檔管理 — 個人音樂管理
好了,接著昨天的話題,說一下我的音樂文件管理。托生在中國的福,我只花了很少的代價,就聽到了很多高質量的音樂(誰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呵呵)。
對于我這種須臾離不開音樂的人來說。找到自己今天、現在想聽的音樂。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說起個人的音樂管理,我打算從革命的傳家史開始。
我的音樂管理可以分為下面幾個階段。
1、卡帶 + 錄音機:
所有的卡帶都放到寫字臺的大抽屜里。大抽屜放不下后,則把所有的音樂分成兩批:常聽的、不常聽的。不常聽的放到寫字臺的柜子里。常聽的放到大抽屜里(對,就像當時賣卡帶的店一樣,不過是按照個人好惡來排序的,最愛聽的,放到最外面)。
當我要開始聽音樂的時候(也就是寫作業或者看書的時候),我會拿出五盤卡帶(要知道5 × 45,時間也不短了,呵呵)。作為最終手頭的音樂。
2、卡帶 + 隨身聽:
我有了第一個隨身聽的時候,終于可以實現邊走路邊聽歌的欲望了。從那個時候起,我的書包里開始放卡帶。不過,雖然設備升級了,我還是用以前的管理方式。
3、CD + CD隨身聽
我在有CD隨身聽之前就開始聽CD了(托VCD流行的福)。開始我的CD不多,沒過多久就有PC了(大學的時候)。所以,這個階段乏善可陳。
4、PC + 播放器 + MP3(硬件設備,呵呵)
有了CD、PC和MP3之后,卡帶對我就已經成了歷史,我成功的以不算太低的價格(2元一盤?)把我所有的卡帶都甩了出去,除了幾個實在舍不得的(比如魯道夫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布魯諾的馬勒第九)。當時用的播放器是Windows Media Player、金山影霸(多難聽的名字?)。文件管理也很簡單,每個CD一個文件夾。而且,沒有任何的元數據,全是Track1.wma、Track9.wma,呵呵。
我的第一個MP3小得可憐,128M。放我從CD抓的WMA文件,只能放一張專輯多(放交響曲的話,最多也就是兩個)。只能每天都在曲庫(一個文件夾——跟我管理的卡帶的大抽屜異曲同工)里挑——真的是精挑細選。
之后是刪除、拷貝操作。然后是打開MP3的循環播放。
在PC上,我有幾個常用的播放列表。這樣在使用WMP的時候,就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聽的歌了。
這種方式非常差勁,我經常會丟掉我的元數據、播放列表,尤其是在重裝系統的時候。
5、PC + iTunes + iPod——現在
經過多年,我還是入了Apple的賊船,進入了iPod的圈套。好了,我來仔細的講一下我現在的音樂管理吧。
我現在的音樂管理方式:
1、所有音樂集中管理:
我盡可能的把我所有的音樂都集中的管理起來(目前是幾百張專輯吧——不多),十幾個G的音樂統一的交給iTunes來管理。我之后買的所有的CD,全都是在用iTunes抓軌之后收藏。只聽iTunes管理的音樂。
2、收集和整理音樂的元數據:
對于音樂,iTunes可以支持的元數據有:名稱、表演者、年份、歌詞、專輯表演者、軌道編號、BPM、專輯名、專輯圖、光盤編號、風格、作曲、歸類、注釋、評價、音量、均衡器、播放次數。
其中后面的歸類、注釋、評價、音量、均衡器、播放次數這些元數據是可以自行定義的,而前面的元數據則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取到的。
我在抓取CD的時候,一定會保證iTunes能夠正常的連接到互聯網。讓它通過互聯網替我找到唱片的元數據。并把這些元數據保存在抓取的文件以及曲庫中。我也盡我最大的能力把其余欠缺的元數據補充上(從網上下載的音樂,一般說來,元數據都損失得很大——有的下載站確實太過分了,把所有的元數據都刷成它們的網址)。
3、建立播放列表
要想時刻找到想聽的音樂,播放列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iPod而言)。我機器上建立的播放列表,基本上都是以精選為主(比如On my way、On my way II等),因為我在坐車、船、走路的時候,更多的是聽podcast或者是聽隨機播放。只有在某些嘈雜的場合(比如飛機上或者聽podcast聽累了)或者是不便于操作iPod的時候(比如騎自行車的時候)才會改聽精選。我的精選是我精心的挑的高頻段比較明顯,并且旋律一般都處于高頻段的音樂,這樣可以盡量的避免周圍環境噪音對音樂的干擾,卻可以讓我能夠盡可能的聽清周圍的聲音。
4、建立并保存查詢
iTunes的查詢能力做得很不錯,而且你可以把查詢作為動態的播放列表保存。這個概念很讓人受用(尤其在音樂的元數據得到良好的維護之后)。我的智能播放列表不多,列舉幾個吧:Ragtime(我的所有風格是Ragtime的音樂列表)、JS Bach By Gould(我的所有由Gould演奏的作曲家為JS Bach的音樂列表)、My Favorite not played since last week(所有我的評價在四星以上并且至少有一周沒有播放過的音樂列表)
5、隨機播放
對于我來說,我有數千個音樂文件(肯定會有人比我更多,比如我的一個朋友,光CD就數千),天天從中挑想聽的音樂,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而且會造成過度的挑食。更有趣的是,有時候我都會忘記我有某個專輯。而有的專輯我抓進我的曲庫之后,一次都沒有聽過。而且,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情緒,聽不同的音樂也有不同的感覺。
所以我的策略是一般的情況下,我都是用隨機播放。如果這首歌不喜歡,就給個差評,跳到下一首。讓iTunes來幫我記錄播放次數。這個元數據對我管理音樂和評價音樂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而iPod能夠很好的支持這個元數據。僅為這一點,我就離不開iTunes和iPod了。
6、下載和管理podcast
聽/看Podcast真是一件讓人上癮的事情。iTunes把Podcast區別對待的方式,是我最舒服的方式(因為我就是用了iTunes后開始聽Podcast的,第一印象永遠是最有力的)。
我訂閱了二十幾個podcast,到現在只有二百多個文件,而且,podcast的最大特點就是時效性特別強,一般是聽完、看完一遍就刪掉了,所以不存在管理的問題。
7、其他格式的音樂
iTunes支持播放的音樂格式很少。為了統一的管理所有的音樂,我把所有的其他格式的音樂都轉成了MP3。
8、iPod移動方案
我的由iTunes管理的音樂(Podcast + 音樂 + iPod能播放的視頻)總共不到20G。裝在我的30G的iPod中綽綽有余。我每次出門都會帶著我所有的音樂。我在使用iPod之前絕對會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
9、備份管理
我的所有音樂都在我的MacBook里。MacBook是源。我的30G iPod與MacBook完全同步,是第一手備份。我還有一個120G的專有備份移動硬盤(用來備份我的Home文件夾,當然,同時也就備份了音樂、和iTunes元數據——以后會說)是第二手備份。我覺得我有足夠的信心相信這三個設備不會同時壞掉,只要有一個備份,我就能恢復我所有的音樂。我不刻盤,盤刻多了不好管理。而且,光盤更不好保存,不如硬盤——起碼我覺得,當然了,我買不起磁帶機。
回顧到現在,我覺得這么多年來,我仿佛在音樂管理方面沒有任何進步,進步的只是技術。呵呵。
總結一下:
1、我認為,個人的音樂應該統一的交給一個軟件來統一的進行管理 —— 原因,使用和備份都方便。能夠實現一套元數據是最好的
2、音樂應該是隨機的聽的
3、音樂的元數據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你對音樂要求很高或者你的音樂非常多的時候
4、要善用音樂管理軟件的自定義查詢功能,能夠發揮個人的創意就更好了
當然,現在網絡的音樂電臺也是聽音樂的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不過極其可惜的是Pandora并不面向大陸開放。而感覺大陸的網絡音樂電臺中我想聽的音樂并不是很多。
我很看好網絡音樂電臺。試想,如果能夠實現網絡 + PC + 手機的無縫結合。保證可以隨時聽到想聽的高質量的音樂,并且系統可以統一的管理所有你相關的音樂的元數據。又可以免去管理、維護音樂文件的煩惱。是多么愜意的事情?
我愿意為這個服務付費,因為我每天都要聽音樂,所以即使是每天10元(也就是每年4K的服務費,我也可以接受——因為我還省去了購買專輯和維護CD的支出)。
posted on 2008-08-18 12:49 guitarpoet 閱讀(701)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