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ky's LIFE

          Anything... ...

            BlogJava :: 首頁 :: 新隨筆 :: 聯系 :: 聚合  :: 管理 ::
            53 隨筆 :: 87 文章 :: 6 評論 :: 0 Trackbacks
          摘錄幾段網絡傳言,


          --------------------------------回龍觀 老塔:
          我不是一個懂國學的人,說到國學,我卻沒有感覺像大家認識的那樣神秘和萬能。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 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佛學、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yī)學、星相、建筑等都是國學 所涉及的范疇。

          無論儒學還是佛學,不管是哪家子的學問,無非都是教導人用心向善,完善人格,增進人生的修養(yǎng)。有了錢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不對;沒錢,天天感覺英雄無用武 之地也不對,得意忘形比較操蛋,其實失意忘形更操蛋,什么事情都別給搞的那么神秘,人還是要保持一些本性的,其實作為富二代的代表人物釋迦牟尼就很厲害, 值得大家學習的,他老人家出身富貴卻能悲天憫人,能做到放棄榮華富貴,去探索人生真諦,普度眾生,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是很神秘的,把嬰兒就開始學的三字經,千字文,拿到大學學堂,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學了這些,目標不是給你發(fā)個證書的,有些東西,是要讓 你一生去實踐。拿剛才那位仁兄的行為,我沒有批評的意思,就是想起論語里面的一句話:不遷怒,不二過。這六個字我們一輩子都做不到。孔子也認為,除了顏回 以外,三千弟子中,沒有第二個人了。凡是人,都容易犯這兩個錯誤,但是既然知道了,學習了,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心性,怒傷肝,這也是中醫(yī)的學問。

          學國學,不是讓你去背誦幾篇經典,而是讓人去認識自己,增加人生的修養(yǎng)。學佛的人所講的,頓悟漸修,就是這個道理,道理不是給別人學的,也不是學了用給別 人,而是去修正自身的行為的。
          ---------------------分界線--------------------
          http://zhidao.dayoo.com/a/93314819154772778.html
          1、國學是一個國家治國、齊家、修身的所有學術、文化的總和。含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有門類;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政、經、法,在國 家的發(fā)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不但不可缺,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以便滿足國家發(fā)展的需要。

          2、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

          3、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 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于經部。

          4、國學,稱我國傳統(tǒng)的學術文化,包括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古代指國家設立的學校,如太學,國子監(jiān)。

          5、國學,指以釋道儒三家學問為主干、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禮儀等等為枝葉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體系。

          6、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今天所要認識并抽象繼承、積極弘揚的重點 之所在。

          7、國學”大概是與“中文”相關的一個領域,比如儒、道、周易、八卦之類的東西,甚至包括古典文學如紅學、金學之類

          8、“國學”,它的內涵與外延,質的規(guī)定性,學界至今尚無統(tǒng)一意見。但普遍認為: 國學,就是中國獨有的傳統(tǒng)學術;它是有別于西方學術,獨具特點且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tǒng)、人文理念和認識方法。

          錢穆先生《國學概論》

          “國學”一說,產生于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于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tǒng)一明確的界定。一般來說,國學 應是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以孔孟儒學為核心,為主體。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術,那么無疑也
          包括了醫(y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于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 經、子部為重,尤傾于經部;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并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
          列從屬地位;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等,其中儒家哲學,至為重要。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 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 很廣泛,同時也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是的,時值今日,國學更是不能趨向寺廟化,而應走出象牙塔。再興國學,是求其思想,而并非整理古籍,辨別古書真 偽,校正古書文字,考釋名物制度等進行考據。在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等人因不滿、痛恨宋明理學的空談心性的流弊便竭力推崇漢儒那種“實事求是”(也就是古 文經學派的“我注六經”)的學風,而興起“漢學”。以文字訓詁、名物考釋等為手段來闡釋文本的意義,這種偏重學術問題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據學,到乾嘉時代 盛極一時。對于這不發(fā)表思想、脫離社會實際的考據訓詁,清代后期龔自珍、康有為等人都曾大力反對。當代新儒學第二代代表人物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的學生 弟子主辦的《鵝湖》也是以宋明心性之學抗拒考據饣豆饣丁之學,以創(chuàng)造性地重建儒學,復興中國文化。現在,我們暫不論考據學的是非對錯,我們知道經過乾嘉學 派大師戴震等人的不遺余力之考證后,到我們這一代,考據學已沒有必要再加深究了--盡管至今或許仍然難以離開訓詁。至于考據學被現代某些學者視為鉆牛角尖 的“雕蟲小技”,想來是有欠公允的。那么,我們所要鑒借的國學思想是什么呢?試舉幾例,如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已發(fā)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 國精神,來培育自已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已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 的氣節(jié)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jié)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反樸歸真;法家的“廢私立公”、 “國之四維”等等思想。追本溯源,取其精華,自然大有裨益!先賢有云:中華文化存,中國亦存.中華文化亡,中國亦亡。當時的國粹派便曾將國學與國家興亡直 接掛鉤:“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 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既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芨芨乎?”美國人以門羅主義為國魂,日本人以武士道為國魂, 中國的國魂便是黃帝。高旭在其〈南社啟〉也說:“國有魂,則國存;國無魂,則國將從此亡矣!”又說:“然則國魂何寄?曰:寄于國學,欲存國魂,必自存國學 始。”毋論國家興亡是否與國學有著邏輯關系或是依賴關系,但于中已大可見國學之。
          章太炎:一國固有之學,簡稱為“國故學“。
          一位老戰(zhàn)士談到國學::“我從小參加革命,沒什么文化。我覺得國學就是愛國,不為受苦人說話,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
          敬亭山:我所理解的國學是“中國之信仰”,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無論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永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無法割斷的血脈。
          網友:國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應當身體力行。
          國學如盆,水形易散,有盆盛之,人心易散,國學凝之。于是,千年來的國人,身易碎,而魂不滅,形易散,而神仍在,此之大功勞者,舍國學其誰?!
          國人如水,水無形而質不變。任山川之起伏,地勢之高低,時而為滾滾江河,時而作涓涓溪流。藏百米地下,則為甘泉;積千里曠野,則成湖泊。有利器可斷金剛, 而無利器可斷流水。
          國學,這么鏗鏘正大的詞,以“國”之名冠在“學”上,顧名思義,是一國之學問,是整個國家之學問。

          posted on 2010-06-22 15:34 Franky 閱讀(217)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家庭教育

          只有注冊用戶登錄后才能發(fā)表評論。


          網站導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华亭县| 门源| 西昌市| 镇坪县| 同仁县| 新源县| 仁寿县| 太保市| 徐州市| 屏南县| 岑巩县| 云安县| 大埔县| 治多县| 小金县| 宁乡县| 许昌县| 江北区| 荣昌县| 淮安市| 陵水| 通渭县| 滨州市| 鸡东县| 平定县| 泉州市| 伊春市| 双桥区| 东乡| 邓州市| 墨脱县| 崇明县| 广元市| 南开区| 朝阳县| 瑞金市| 湘阴县| 藁城市| 临沭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