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名詞講解
ABC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即作業成本法,是以作業(activity)為核心,確認和計量耗用企業資源的所有作業,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產品或服務)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ABC成本法的指導思想是:"成本對象消耗作業,作業消耗資源"。ABC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包括期間費用)作為產品(服務)消耗作業的成本同等地對待,拓寬了成本的計算范圍,使計算出來的產品(服務)成本更準確真實。
作業是成本計算的核心和基本對象,產品成本或服務成本是全部作業的成本總和,是實際耗用企業資源成本的終結。
什么是BPR?
亞當·斯密描述的別針工廠,經過分工的工人各自負責別針的一個工序,比每個工人都獨自完成全過程生產的效率高幾百倍。汽車業的先驅福特更改進了斯密的思想,使用生產線,把工作送到專業化工人面前。斯隆又把這種體系應用于整個企業管理。但是,由于管理過度的細化,使管理成本加大,日見膨脹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量正在成為無形的障礙,有人發現,問題不在工作本身也不在工作的人,而是在整個流程的結構。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亞當·斯密正在成為過去,企業流程重建應運而生。
企業流程重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最初于1990年由美國的Michael Hammer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 But Obliterate”一文中提出。八年來,BPR正被企業界普遍接受,并象一股風潮席卷了美國和其它工業化國家。BPR被稱作是“恢復美國競爭力的唯一途徑”,并將“取代工業革命,使之進入重建革命的時代?!惫嫒绱藛??誠然,不少企業的BPR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據估計,70%以上的BPR項目均歸于失敗。BPR不是神話,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種新興的管理思想,它的觀點和方法對于解決我國當前企業面臨的問題,或許有可借鑒之處。
首先介紹我們對BPR中文譯法的看法。在目前的研究和實踐群體里對前兩各詞(Business Process)的譯法一致認同為“企業流程”,第三個詞(Reengineering)有三種譯法:重組、再造、和重建。我們使用“重建”的原因是:我國的許多企業正在面臨企業資本或組織結構的重組,把BPR翻譯成“企業流程重組”往往使人忽視“流程”,“企業流程重建”作為全新的完整概念出現,避免了歧義。另外重建與Reengineering的原意比較切合,這不是一種流程制造行為,而是一種飛躍式的建設。
1993年,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書中對BPR做了如下定義,企業重建工程“是對企業的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徹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 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改善,”使得企業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Customer),競爭(Competition),變化(Change)”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在這個定義中,包含四個關鍵特征:“顯著的(dramatic),根本的(Radical),流程(Process)和重新設計(Redesign)”。 BPR追求的是一種徹底的重構,而不是追加式的改進。它要求人們在實施BPR時作這樣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做現在的事?為什么要以現在的方式做事?”這種對企業運營方式的根本性改變,目的是追求績效的飛躍,而不是改善。
BPR是近年國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質量管理)、JIT(準時生產)、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團隊管理)、標桿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論與實踐全面展開并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紀末,對已運行了100多年的專業分工細化及組織分層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進。BPR主要是革企業僵化、官僚主義的命。
亞當·斯密描述的別針工廠,經過分工的工人各自負責別針的一個工序,比每個工人都獨自完成全過程生產的效率高幾百倍。汽車業的先驅福特更改進了斯密的思想,使用生產線,把工作送到專業化工人面前。斯隆又把這種體系應用于整個企業管理。但是,由于管理過度的細化,使管理成本加大,日見膨脹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量正在成為無形的障礙,有人發現,問題不在工作本身也不在工作的人,而是在整個流程的結構。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亞當·斯密正在成為過去,企業流程重建應運而生。
企業流程重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最初于1990年由美國的Michael Hammer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 But Obliterate”一文中提出。八年來,BPR正被企業界普遍接受,并象一股風潮席卷了美國和其它工業化國家。BPR被稱作是“恢復美國競爭力的唯一途徑”,并將“取代工業革命,使之進入重建革命的時代?!惫嫒绱藛??誠然,不少企業的BPR項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據估計,70%以上的BPR項目均歸于失敗。BPR不是神話,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種新興的管理思想,它的觀點和方法對于解決我國當前企業面臨的問題,或許有可借鑒之處。
首先介紹我們對BPR中文譯法的看法。在目前的研究和實踐群體里對前兩各詞(Business Process)的譯法一致認同為“企業流程”,第三個詞(Reengineering)有三種譯法:重組、再造、和重建。我們使用“重建”的原因是:我國的許多企業正在面臨企業資本或組織結構的重組,把BPR翻譯成“企業流程重組”往往使人忽視“流程”,“企業流程重建”作為全新的完整概念出現,避免了歧義。另外重建與Reengineering的原意比較切合,這不是一種流程制造行為,而是一種飛躍式的建設。
1993年,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書中對BPR做了如下定義,企業重建工程“是對企業的業務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徹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 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取得顯著的改善,”使得企業能最大限度地適應以“顧客(Customer),競爭(Competition),變化(Change)”為特征的現代企業經營環境。
在這個定義中,包含四個關鍵特征:“顯著的(dramatic),根本的(Radical),流程(Process)和重新設計(Redesign)”。 BPR追求的是一種徹底的重構,而不是追加式的改進。它要求人們在實施BPR時作這樣的思考:“我們為什么要做現在的事?為什么要以現在的方式做事?”這種對企業運營方式的根本性改變,目的是追求績效的飛躍,而不是改善。
BPR是近年國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質量管理)、JIT(準時生產)、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團隊管理)、標桿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論與實踐全面展開并獲得成功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紀末,對已運行了100多年的專業分工細化及組織分層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進。BPR主要是革企業僵化、官僚主義的命。
posted on 2006-08-30 14:07 liaojiyong 閱讀(587)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