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支自發抗震救災隊伍-老板”帶60臺工程機械,幾乎與軍隊同時抵達了災區
【星島網訊】中國首支自發抗震救災隊伍——由60臺挖掘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組成的搶險突擊隊14日抵達綿陽、北川一帶,全面展開大規模救災行動。
據中新社報道,率領這支隊伍的是剛剛被評為“中國首善”、并被授予“中國紅十字勛章”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光標。
陳光標以1.8億的慈善捐款在上月揭曉的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我在北川老縣城,這里的房子全倒了。是一片大墳地。”陳光標說,“我背出來四個人,全都死了。”
這位抵達災區的“老板”帶著120人和60臺工程機械,從江蘇、安徽日夜兼程,幾乎與軍隊同時抵達了災區,成為自發抗災抵達地震災區的首支民間隊伍。
這支大型機械隊伍如此迅速的開拔,在災后不到36小時的時間,就從中國沿海的江蘇開進到四川山區的地震災區,令軍事專家都大為贊嘆。
60臺挖掘機從哪里弄來的?陳光標說:我的資源利用公司有二百多臺大型機械,這60臺都是從江蘇、安徽的工地上調集的。
陳光標說,他們是用60臺大型平板車裝上這些工程機械,每臺車兩個司機,日夜兼程趕到災區的。
陳光標說:“當地干部群眾對我們非常歡迎,對我們非常好,有什么吃的都給我們送來了。” 目前,這支大型工程機械隊伍已分別在都江堰、茂縣、綿陽、北川等地投入搶險。陳光標說:目前,汶川進不去。如果能進入,他們也將盡快趕去。
陳光標此次到災區,還帶去20萬元現金,200萬支票。此前,他還委托中國扶貧基金會為災區捐款650萬
陳光標,工商管理碩士,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特約研究員,江蘇黃埔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紅十字會副會長,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江蘇省私營個體經濟協會副會長,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副會長,江蘇省青年商會副會長,南京市孤殘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全國二十七個市、縣榮譽市民。
zt
我的老家在蘇皖交界的農村,文革后期相當貧窮落后。我兩歲多時,一個哥哥一個姐姐相繼餓死了。輪到我上小學的時候,1.2元書本費是父母從鄰居家三角五角湊起來的。父母親借了錢之后就常念叨,等雞子下蛋后賣掉還債。那時農村一戶只能養兩三只雞,雞蛋也就十分金貴了。在只有過春節才能嘗點肉味的年代里,吃一只煮雞蛋多么令人向往!一念之差,我偷吃了第一只生雞蛋。
父親看出了問題,雞子光啼叫不見蛋,以為是黃鼠狼偷吃了,在雞窩邊支起兩只鼠夾捉拿“兇手”。我的“偷吃”暫停了幾天。然而,誘惑是擋不住的妖魔。當我又一次在墻角磕破剛下的雞蛋準備生吸的時候,小我兩歲的妹妹驚叫了起來。父親大怒,和母親一人操著木棍一人舞著竹竿圍追過來……
現在想來,父母當時也是氣憤至極。父親是建國初的高中生,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在那個年代也是“虎落平陽”。但父親“窮則獨善其身”,教子極嚴。母親也是個好人。我比弟弟大8歲,我至今記得,弟弟躺在床上餓得直哭,母親懷里卻奶著鄰居家的孩子。你說,在這樣的家庭里,我不是個該打的壞小子嗎?所以,這一段人生的插曲于我是刻骨銘心的。古人勸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太語重心長了。多少年來,掉在桌上的飯粒我一定要撿起來吃掉,見到自來水龍頭滴水我就要擰緊,街頭倒地的自行車我會扶起,在菜場見到青蛙、烏龜我就要買來放生。我放生到玄武湖里的青蛙大概要按噸計了。而且,我做這些,有條件時都帶上家人、帶上孩子。8月10日,2460萬款物的捐贈,我的太太和兒子都同時參加了。熬過嚴冬的人最知道太陽的溫暖。所以,我們董事會規定,我們的捐贈只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定向在基礎教育、孤殘兒童、老少邊窮和突發災難四個方面。我在好幾個場合懸賞,如果誰發現我的捐贈有偽善成分,我的公司運行有人為的劣跡,我一定給他家鄉的公益事業捐款100萬元。
再生快樂是多贏的事情
我以為,慈善事業的一種解釋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它是雙贏或是多贏的事情。
譬如,我創業生涯的起步就是得益于鄉親們的幫助。我從賣水、販糧食開始,初中時一個暑假利用差價就賺了2萬元,后來我創業中兩次受挫,又是鄉親們的扶持幫我渡過難關。所以,我現在為家鄉的建設作點貢獻,應該的。
當然,慈善事業也不完全是這種狹隘的知恩圖報。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企業要發展,離不開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支持和優良環境。而且,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特定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我的公司從來不把慈善捐贈和工程投資捆綁在一起。黃埔再生資源公司一不向銀行貸款借雞生蛋,二不在慈善捐贈的地區承攬工程。
你問什么叫再生資源公司?哈哈,就是收舊利廢、變廢為寶。我們在京、津、滬、魯等近10個省市設有企業,收購廢舊輪胎、一次性輸液管等,就地加工利用。我們有遍布全國包括港澳地區的數千人拆遷隊伍。南京市三分之二新建的高樓是我們公司做的前期拆遷清場工作,奧體中心、滬寧高速擴建的清障,首鋼的整體搬遷,都是我們近年來為大自然生態的改善與恢復所做的“慈善”工程。幾年來,我們在全國拆遷下來的混凝土打成碎碴近1.5億噸,8車道的高速公路可從南京鋪到杭州,回收的鋼材噸數可以造幾座長江大橋。我們的隊伍以退伍軍人為主,也是充分利用了社會閑置的有生力量。而且,這種再生資源的開發幾乎是零成本。所以,10年來,我們堅持把接近企業利潤的30%捐贈慈善事業。這種愛的奉獻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也為企業投資房地產、新材料工業等贏得信譽和發展良機,企業利潤一直以80%以上的速度遞增。這不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再生循環式和諧發展嗎?
去年4月,我曾在人民日報發過題為《富而有德,德富財茂》的文章,以我自身的實踐,提出了資本和道德的命題。中國社會在飛速發展,一部分人的資本積累越來越厚,但為富不仁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資本無道德有時反映的是社會競爭的“規則無道德”,甚至是“監管無道德”,這當然是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是我們企業家能解決的問題。但也正是在這種關鍵時候,社會呼喚良知,時代呼喚道德,我們新一代的知識型企業家應該鐵肩擔道義,挺身濟危困,用真心真情、真金白銀回報把我們推進富人行列的祖國和人民!
10年創業:由商人到慈善家
因為捐贈了巨額財富,陳光標這個名字突然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面對他的慷慨,人們總是很好奇:這樣一個在商場上名不見經傳的商人,靠著什么積累下了巨額財富。
談起自己的創業歷程,陳光標用了“很簡單”這個形容詞——
我做企業到現在10年了,經歷其實很簡單。從1997年開始做企業,我是通過生產自己發明的新型電子疾病探測儀起步的,初期的創業的確很艱難,但是我堅信自己一定會成功。后來,又生產銷售靈芝口服液、靈芝膠囊等保健品,再后來做房屋拆遷,到現在做循環經濟,進行資源回收再利用。
我們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蘇、山東、河北、四川和香港等地設立了工廠,回收報廢輪胎,利用德國先進生產線自動清洗、粉碎后加工提煉成再生橡膠粉,其中一等品用于制造農用車胎和摩托車胎,二等品用于制造塑膠跑道等,三等品用于生產橡膠改性瀝青,我們回收處理的橡膠輪胎占當地回收總量的70%以上;我們還回收醫用一次性輸液袋、塑料針管等,做無害化處理后提煉硅橡膠,用于制造老年人頸椎牽引器等,并進行原料出口;我們在上海、天津、廣東、山東、河北等地的廢舊鉛酸蓄電池處理工廠運用二氧化硫非定態轉化制酸技術進行再生鉛冶煉,解決了傳統煉鉛工藝二氧化硫污染問題,年處理廢舊鉛酸蓄電池15萬噸;另一個重要業務是廢舊建筑物爆破與拆除。現在,看到南京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原來的建筑物有80%都是我們公司拆的。像奧體中心原地面建筑物、滬寧高速公路拓寬改造時幾十座天橋的拆除等,這些都是我們近年來為大自然生態的改善與恢復所做的“慈善”工程。
幾年來,我們在全國拆遷下來的混凝土打碎作為道碴,8車道的高速公路可從南京鋪到杭州,回收的廢舊鋼材噸數足夠造幾座長江大橋。我們的隊伍以退伍軍人為主,也是充分利用了社會閑置的有生力量。而且,這種再生資源的開發幾乎是零成本。所以,10年來,我們堅持把企業利潤的近30%捐贈慈善事業。這種愛的奉獻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也為企業投資新材料制造等事業贏得信譽和發展良機,企業利潤一直以60%以上的速度遞增。這不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再生循環式和諧發展嗎?
談起自己現在所從事的再生資源利用行業,陳光標顯得很興奮。但從言談中,記者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他的興奮并不僅僅因為這個朝陽產業的光明前景,更多的是這個行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這與他的另一項事業——慈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做企業,我一直堅持誠信做企業,堅持守法經營,我不想貪多求快,有多少錢做多大事,都是拿自己掙來的錢進行擴大再生產,每一筆錢都是實實在在賺來的,這也是我能夠放心捐贈的底氣所在。熬過嚴冬的人最知道太陽的溫暖。所以,我們董事會規定,我們的捐贈只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定向在基礎教育、孤殘兒童、老少邊窮和突發災難四個方面。”陳光標這樣介紹著他的慈善事業。
“1997年的時候,公司剛起步,收入不到20萬元,我就拿出3萬元資助了一個安徽的白血病患者;1998年,公司盈利也不過60萬元,但我還是拿出了28萬元為蘇北農村修建了一條4.8公里的鄉村公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10年來的堅持不懈,陳光標用善良之心筑起了累計捐贈到位款物 3.17億元的慈善豐碑。
但面對因之而獲得的廣泛贊譽,陳光標表現得特別謙恭:“我們的企業能夠有今天的發展,有能力為社會做貢獻,我感到欣慰,更想說感謝:感謝毛主席,是他讓我們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感謝鄧小平,是他改變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感謝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制訂英明的農業政策,免除農業稅,免除了農村1.5億兒童的學雜費。感謝省、市政府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多年來對我們企業的關心、愛護和支持。最后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妻子的理解,使我可以專注于慈善事業。”他感謝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唯獨沒有提到自己。
“中國慈善的春天已經到來,但尚未百花齊放。”陳光標這樣評價如今中國的慈善環境。作為見證中國慈善春天到來的人,他向記者講述了投身慈善事業中的一個小插曲——
我在1997年到2002年期間捐贈款物近2000萬元,因為中國有句古話——人怕出名豬怕壯,所以我從沒做過宣傳。我父親勸我說,不要怕,你要堅持誠信做企業,堅持守法經營,走你自己的路,不要管別人怎么說。中國這么多窮人,你捐這點錢算什么?在大海里就是一滴水,你應當站出來帶個頭,號召其他企業家也來回報社會!我就動搖了。那幾年,我也常聽說有些企業家承諾捐款多少多少,實際上卻沒兌現;另外,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從那以后我每次捐款捐物,捐到哪就把實物放在現場,現金支票開好,并請各部門來做見證,真金白銀地捐贈!我在好幾個場合表態:如果誰發現我的捐贈有偽善成分,我的公司運行有人為的劣跡,我一定給他家鄉的公益事業捐款200萬元。
漸漸地,陳光標不僅把慈善事業越做越大,而且越來越熱衷于傳播慈善公益理念。在2006年4月12日的《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上,他發表了一篇題為《富而有德,德富財茂》的文章,以他自身的實踐,提出了“資本和道德”的命題。
在他看來,“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
關于財富,陳光標用了這樣一個比喻——財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作為一名企業家,我認為有責任和義務去回報社會。牢記恩情,為他人、為社會做些事情,這將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和最明智的選擇。”
身為江蘇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副會長、省紅十字會副會長、省慈善總會副會長,陳光標一直念念不忘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2006年9月,由陳光標提議發起并承辦,中華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和中華慈善總會主辦的2006“中國民營企業家社會公益論壇”,深入探討了民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2006年10月,陳光標再次發起并承辦了“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論壇”,專題研討民營企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2007年4月,在“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陳光標又倡議設立“海峽兩岸慈善基金”,此舉得到了包括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副主席關中、新黨主席郁慕明在內的臺灣政要的高度評價。連戰榮譽主席為此題詞“光大黃埔精神,標新民族美德”。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與江蘇黃埔公司還就雙方在海峽兩岸慈善基金的合作上達成共識,決定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簽署了備忘錄。陳光標的慈善事業,就此邁向了更高的層次。
在與記者交談時,陳光標深有感觸地說:“雖然改革開放已近30年,但人們的慈善意識還不夠強。有的企業家認為財富只是自己努力奮斗的結果,他們沒有看到,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府,就不會有企業家的今天。成思危副委員長說過,中國不能容忍資本無道德。中國也不會容忍重利輕義的資本主義風氣。中國社會在飛速發展,一部分人的資本積累越來越厚,但為富不仁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正是在這種關鍵時候,社會呼喚良知,時代呼喚道德,我們新一代的知識型企業家應該鐵肩擔道義,挺身濟危困,用真心真情、真金白銀回報把我們推進富人行列的祖國和人民!”
posted on 2008-05-16 16:44 gembin 閱讀(929) 評論(2)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