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到了北京,我要買新的機器(臺式機)了,下面是我想要的機器配置:
1。Athlon 64 3000+ 以上。現在正是進入64位計算的絕佳時間!在64位平臺上我們已經可以順利的使用很多我們賴以生存的軟件,比如Java,Eclipse等開發工具。
2。1G內存。這是程序員的基本門檻,VS.NET,SharpDevelop,Eclipse+MyEclipse,JBuilder 2005 Ent等等都是吃內存的主。
3。兩塊120G硬盤。不好意思,我的電影稍多了一些。
4。nForce3/4芯片組的主板,要集成聲網的,還要4個USB2.0。因為我不打游戲,所以喜歡集成顯卡的主板。nVidia的芯片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通過升級驅動程序升級顯卡性能!◎#¥#¥%%……%……※#¥◎
5。無線網卡+AP。
6。DVD 土 RW。電影迷要看電影,電影狂往往要自己做電影。
7。19寸純平。搞設計的人都知道CRT比液晶有一百個優點(便宜、亮、清晰、色彩逼真、分辨率高),卻只有重和有輻射這兩個缺點。買個TCO05的(#¥¥%%……%×◎)可能比15寸液晶還要便宜。
8。無線鍵鼠。躺在床上玩玩吧。
9。5.1聲卡+5.1音箱。可以把自己包圍起來。
10。六合一讀卡器。便于以后買數碼相機和其它數碼產品。
11。QuickCam。讓老爸老媽想我的時候可以看看。
今天從老家趕回來,預示著新年的喜慶日子正式結束了,雖然上班要等到21號,但我也要為上班做些準備了,畢竟是剛從大學園子里出來的娃娃,工作是要自己搶著做的。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于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你與布什之間相隔幾個人?換一個問法,你通過幾個人可以認識布什?如果說是六個人,你可能會不相信。但是這確實是來自一項社會調查的結論: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做過的一次連鎖信試驗(鏈接到哥倫比亞大學今天用email進行的同樣實驗),實驗的結果就是今天在社會關系研究中常說的“六度分隔”。你也許不認識布什,但是在優化的情況下,你只需要通過六個人就可以結識他。六度分隔說明了社會中普遍存在一些“弱鏈接”關系,但是卻發揮著非常強大的作用。有很多人會體會到自己在找工作時候這種弱鏈接的效果。
Jon Kleinberg 把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評估的數學模型,并發表在自己的論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們經常在與新朋友碰面的時候說“世界真小”,因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認識的人。Jon的研究實證了這個觀點。
曾經“六度分隔”理論只能作為理論而存在。但是,互聯網使一切成為現實。
六度理論的發展,使得構建于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絡之上的應用軟件越來越人性化、社會化。軟件的社會化,即在功能上能夠反映和促進真實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和交往活動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動與軟件的功能融為一體。六度理論的發現和社會性軟件的發展向人們表明:社會性軟件所構建的“弱鏈接”,正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則(Rule Of 150)
從歐洲發源的“赫特兄弟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自發組織,這些組織在維持民風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嚴格規定:每當聚居人數超過150人的規模,他們就把它變成兩個,再各自發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個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則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比如中國移動的“動感地帶”sim卡只能保存150個手機號,微軟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種SS)只能是一個MSN對應150個聯系人。
150成為我們普遍公認的“我們可以與之保持社交關系的人數的最大值。”無論你曾經認識多少人,或者通過一種社會性網絡服務與多少人建立了弱鏈接,那些強鏈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則。這也符合“二八”法則,即80%的社會活動可能被150個強鏈接所占有。
基于這兩個原理,網絡社區有了新的玩法:
1。首先,一個社區被建立。建立社區的人擁有這個社區的根權限,這個權限允許邀請n(>=6)個人加入本社區。未被邀請的人不能加入。
2。被根權限邀請的人每人可以再邀請n-1個人,這些被邀請的人(重復的邀請無效)每人可以再邀請n-2個人,直到第七階的人,他們不能從父權限中繼承任何邀請權,因此他們誰也不能邀請。未被邀請的人不能加入。
3。不守社區章程的人(比如在社區內部發送垃圾郵件或傳播色情內容)被踢出社區,邀請他的人也不能再獲得邀請權。但若邀請函發出固定時間后,如兩周,被邀請人沒有加入社區,則視為邀請無效,邀請他的人還可以重新選擇別人邀請。
4。當社區人數超過150人時,社區將被拆分,社區的創建者將同時擁有這兩個社區。原社區里的人可以自由選擇兩個社區中的一個加入。
5。當上面的過程全部完成后,社區停止加入,直到社區人氣過少為止。
通過這種方法建立的社區,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社區也很少會有干擾。可是Gmail并不是社區,它只是在測試期間,借用這兩個法則控制評測者的數量和能力,包括其email使用率,相互交流程度和IT技術水平。目前的跡象表明,Gmail很可能會在測試期結束以后提供公開的郵箱注冊,到那時, Gmail另一半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就完全失去了。
但是,Gmail有其另外的長處,也是可圈可點的。比如它主張使用label標識郵件的關鍵字,因此它沒有提供文件夾功能。比如它用Google的搜索引擎搜索郵件,快速而智能。比如它的反郵件功能強大無比,據說使用了人類智慧的結晶——神經網絡AntiSpam算法。再比如它快速而完美的基于 WEB的訪問界面,含自動刷新功能等等等等。
Gmail泡泡
自從Eclipse在Java的世界里展露頭角以來,我們已經無數次被他的力量所征服,無數次被他令人嘆服的生命力所嚇倒,Eclipse已經成為 整個“插件驅動開發”世界的代表和主流(其實我想說的是全部,但是不敢)。在我看來任何以插件為基本設計思路或改進方案的軟件都應該好好學學 Eclipse或干脆以Eclipse為藍本。
Eclipse的前進過程在我看來至少應該包括三個階段:
1。Committer完成Eclipse的插件設計和IDE部分的開發,此時Contributor開始認識和使用Eclipse,并發現他的優點,被他的設計能力所征服。
2。Committer完成較穩定的版本,Contributor也逐漸將自己的開發平臺(IBM Websphere, IBM Rational, Telelogic, Open Source, SAP Netwaver)移植到Eclipse之上,Eclipse越來越被人們認可(主要是獲得了很多獎項),Configurator大量部署 Eclipse,并更多的使用開源插件。
3。Committer將Eclipse的主流版本建立在更堅固的基礎之上(OSGi),使他更像一個“商業開源項目”,UI和操作系統的支持面更 加廣泛(據說要支持Mozilla,天哪那豈不是告訴我Eclipse可以像Firefox一樣運行?!)。Committer開始更多的Eclipse 子項目的開發,此時Contributor已經過上了離不開Eclipse的生活(就像我一樣),大量應用被更新實現以支持Eclipse,甚至有可能是 客戶頂層應用。Configurator社區欣欣向榮。
那么,現在呢,現在是什么情況?開始我還以為Eclipse已經經歷了這三個階段,進入了成熟期,就像所有其他軟件一樣,成熟期充滿了榮譽,但是卻 失去了活力。但令我恰恰沒有想到的是,Eclipse以其無法抗拒的生命力和創新能力再次令人五體投地!現在,Eclipse正在集成OSGi, Tiger,Web開發,企業級開發,UML 2.0,開源的生命周期模型,多種UI平臺(我將再次提到Mozilla),直至商務智能和報表工具!
在Eclipse的世界里,沒有終點,只有起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是我竭盡所能想出的全部廣告詞,即使它從不需要做廣告。
做軟件的泡泡
昨天晚上(今天早上)講了講時空穿梭的問題,下面講一講人工智能的問題。呵呵!因為我本人實在是太喜歡看科幻電影了,所以總是抱著這些問題不放,當然,這不是正式的評論,只是談談個人的觀點罷了。
Avalon [簡明英漢詞典]
n. 阿瓦隆(凱爾特族傳說中的西方樂土島,據說亞瑟王及其部下死后尸體被移往該島)
———— 金山詞霸
傳說Avalon是英雄靈魂之島,無人能去,只有英雄死后可以到達。。。。。。
———— 電影《Avalon》
今天有興趣看了足可以稱為《黑客帝國》前傳的電影《Avalon》,真的很好看,強烈建議廣大“黑迷”朋友和“黑學者們”可以看一看。(還存在一種可能,那就是幾乎所有的黑迷和黑學者們都已經看過了,只有我沒看,那就算我是最后一個吧,呵呵。)
影片自始至終不能看出哪一個是真實的世界哪一個是網絡游戲,這樣的感覺很好,因為可以給觀眾一個自己創造的體驗,就像我們看黑客,黑客二已經告訴了我們其實沒有真實的世界,Zion只是一個由Matrix構建的與“救世主”有關的軟件系統。
Avalon也可以這樣理解,或者說也應該這樣理解。在最后的一幕里,背景響起宏大的音樂會<Avalon>,男女主角狹路相逢,很顯然,他們兩有著不同的感覺,男主角認為這里就是Real,“如果一個人倒下了,尸體橫臥,則另一個就會知道這里的真相”,而他則選擇了自己倒下,因為他認為他會真的去死,而讓女主角相信他。遺憾的是,英雄錯了。女主角相信她來的地方是Real,于是她選擇向他開槍,因為她認為這樣能讓他回去,可她怎么會知道,那里也不是真正的Real。關于Avalon的記載被程序從歷史中抹去,只留下充滿悔恨的無字之書;失去的狗成為了另一個世界的海報,似乎想告訴她什么卻又無法開口;電車每日像程序般規則的運行,難道他也知道他所承載的是和他一樣的程序;只有身為網絡游戲玩家的主人公不知道,因為她沒有注意電影最后的字幕: “Welcome to Avalon”
這兩年看的電影太多,也太爛,覺得真正有品味的電影實在不多,如果把Matrix和Avalon都算作是的話,那么《12猴子》也是一個這樣的作品。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在于讓一個已經進行了多次時空旅行的人突然懷疑起是否真的存在時空旅行了!那是不是真的?那里是不是Real?那里發生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成了歷史?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影片中的人是不是都成了歷史罪人?是不是都放棄了或錯過了改變歷史的機會(包括年輕時就一臉皺紋的科學家)?抑或是歷史根本無法改變(就像機器貓里出現的那樣)?!
不要天真爛漫的以為人工智能電影太激進!12猴子最后要告訴我們的可能比Avalon這個人工智能網絡游戲更激進——不僅僅是當你無法區分現實和虛幻時很痛苦,當你自己都不敢相信那個明明曾經被相信過是現實的東西就是現實時更痛苦!
看完電影,我真的有些后怕。我不怕人類造出Matrix,因為現在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人類有利益去建造一個可以起義——如果Animatrix上的機器人行為可以被成為“起義”的話——的機器人奴隸,我怕人類真的會造出Avalon,原因很簡單——那是一個好玩的游戲,它就像傳奇和泡泡龍一樣會深入人心,人們真的會去玩這個東東,而且對某些掌握市場的人來說它真的有利可圖!而利益——會導致人類做到一切現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尤其是科幻電影!我就像相信將來一定會出現“侏羅紀公園”一樣相信它!
看電影的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