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大的WIBA課程中得知,這本中文名為《知道做到》的書,真正是我所需要的。
書的下載地址:Know and Do
以下是讀書時的摘要筆記,書的語言本身已經能說明所討論的問題了。所以并沒有加上去多少自己的話。只是將重點進行了整理。
“在你的工作中,最讓你感到失望的事情是什么?”
一個人行為的改變總是先從內心想法的轉變開始,然后才逐漸由內而外變化的。
我的關注點一直集中在領導方法和領導行為上,卻始終沒有考慮過人們的大腦或內心到底在想些什么。
保羅為自己擔任董事的一家大型跨國公司準備了一場主題演講。演講的題目是“缺失的一環:怎樣才能把你從書本、錄音帶、電視錄像或研討班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這就是《知道做到》創作的開始。
學會三樣東西:
1、記筆記
2、24小時內重讀筆記,整理學習內容和重點。
3、將學習內容傳遞給他人。
缺失的一環
1、信息過載
我們首先必須確定自己需要學什么,然后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學這些東西
每個人,包括你和我的大腦總是在不斷地處理一件或兩件事,要么是學習新的東西,要么是遺忘。一旦忽視了某件事,我們很快就會將其遺忘。而當學會用間隔性重復來集中思考某件事時,我們就會記住它
2、消極過濾
3、缺少跟進
要想做到這點,關鍵就在于重復、重復、重復!這就是那缺失的一環.。
重復是克服所有知行差距的3個原因的關鍵。
重復的力量:這里的重復實際上是指間隔性重復
第五章 應用“少而精”哲學
知行鴻溝的存在,人們沒能學以致用的原因
1:信息超載
◆對于那些只接觸過一次的信息,我們通常只能記住其中一小部分。
◆我們應該少而精而非多而淺地去學習。
◆要想掌握某件事,我們必須首先選擇一些關鍵點,隔段時間就重復一下,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關鍵在于間隔性重復。
◆一旦真正透徹地掌握了自己的工作,人們就會變得更有創造性,甚至能夠創造奇跡。
第六章 原因2:消極過濾
“在我們聊天的過程中,我想我明白了兩件事。第一,一個對你充滿信心的人可以改變你的人生;第二,我們完全可以選擇自己去聆聽什么。如果我總是在聆聽那些否定我的人的話,我可能就會選擇接受一個不是那么有挑戰性的工作,對自己的期待也會變得非常有限。在爬出‘消極之匣’的過程中,我最最需要的,就是一句鼓勵的話。”
第七章 積極聆聽
聆聽
不要帶有任何偏見或先入為主;
帶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對新的信息感到興奮;
帶著積極的期待;
手里拿支筆,準備做記錄;
帶著強烈的欲望,不僅要仔細聆聽對方的講話內容,還要努力激發出自己的形象力;
帶著一種“我該如何應用這些”的態度。
企業家說:“有趣的是,呈現6次似乎正是間隔性重復秘訣。”
“為什么這么說呢?”
“我發現,當人們第一次接觸時,他們會立刻拒絕,因為這個想法跟他們之前的想法有些沖突;第二次接觸時,他們會抵制,因為他們仍然無法接受這個想法;第三次接觸,他們會部分接受,但在實際應用的時候仍然會有所保留;第四次接觸時,他們會完全接受,因為他們感覺這個想法跟自己一直以來的想法完全一致;第五次接觸時,他們會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會部分吸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想法;等到第六次接觸時,他們會將其據為己有,完全吸收,并將其傳播給其他人。”
通過自己的積極思維所體驗到的積極經歷越多,你就可以自動跨越這6個步驟,許多創造性的想法幾乎會不知不覺地浮現出來。最終你就會像我一樣成為一個反向偏執狂(inverted paranoid).
“什么是反向偏執狂?”作家問。
“反向偏執狂就是那些認為世界在合伙照顧自己的人。當一個人總是習慣進行積極思考時,他就容易成為一名反向偏執狂,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候人們在完成這個過程時需要幫助。”
第八章 使用綠燈思維
人們沒能學以致用的原因2:消極過濾
由于在年少時并沒有得到無條件的愛和支持,所以我們開始對自己和其他人產生懷疑。
自我懷疑讓我們開始對所有的信息進行過濾,無論是從圖書、錄音帶、錄像、培訓班,還是從談話中獲取的,在過濾的過程中,由于我們會猶豫不決,會封閉自己的觀念,讓自己帶有先入之見,會帶著批判的心態,甚至會產生一種恐懼心理,所有這一切都會讓我們形成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
消極思維會讓我們,只能學到或利用自己接觸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只能發揮自己的一小部分潛力;過早地拒絕大部分信息;
積極、開放的心態最有利于我們的成長,它會引發我們的創造力和應變力,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的靈感。
我們必須設法敞開自己的心胸。每次接觸新信息時,我們不要總是琢磨這些信息錯在哪里,而是成為綠燈思考者,積極發現其中的正確之處,并告訴自己,“我知道自己讀到或聽到的信息是有一定價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兒呢?”
將封閉、消極的心態變成開放而積極的心態并不是偶然事件。一旦下定決心要作出改變,你就需要制定一套清晰的策略,不斷加強自己的新思維方式。
第九章 原因3:缺少跟進
作家點點頭,“這讓我想起了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的話,‘沒有什么好事是偶然發生的。’”
“一點沒錯,”菲爾說,“要想改變某個行為,得到自己預期的結果,你需要指導(structure)、支持(support)和問責(accountability)。當這三個要素同時具備時,你便可以制訂一份出色的跟進計劃。人們沒有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第三個原因是缺少跟進,而這是所有障礙當中最難克服的,所以我們才需要制訂一份周密的計劃。”
“為什么說它是最難克服的呢?”作家問。
“這還是有一些歷史背景的,”菲爾若有所思地回答,“我是從我父親那里學到跟進策略的重要性的。他是來自德國的一名大師級木匠。他一再告訴我,除非你能得到名師指點,否則千萬不要接受一份工作。”
練習,并不能幫你做到完美。
只有完美的練習才能幫你做到完美。
如何學習及訂出計劃。
強調積極面,幫人們取得成功
在每一位成功人士的生活中,都有一條貫穿始終的金線。那就是專注的金線,再加上堅持。所有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種獨特的能力,他們能夠像激光一樣將自己的能量集中于一點,并在整個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失重保持焦點集中。
“第一個例子,我們在公司里實行了一套一對一的學習系統,規定所有的管理者每兩個星期都要跟自己的直接下屬面對面地單獨溝通,時間為每次15—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