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實現與配置實現
在實現系統功能的時候,通常會首先定義好功能的接口,在系統功能不斷被實現的過程中,慢慢的發現有些接口的實現很類似,這個時候通常會開始做一次抽象,形成一個共同的部分,^_^,慢慢的系統形成了一個抽象的層次,而為了通用,通常是通過定義接口,形成一個抽象類,抽象類中暴露出一些抽象方法供外部擴展實現,逐步的積累抽象類后慢慢形成一個基礎框架,而外部在使用時通常可通過繼承抽象類的方式來復用、擴展和實現自己的功能。
通常在一些產品級的開發平臺上就會提出配置的方式去復用、擴展和實現自己的功能,而不是通過編寫代碼的方式,其實就是在上面的基礎框架上再做了一級抽象,也就是提供了對于將基于基礎框架的抽象類的抽象方法的實現再做了次共性的分析,形成了一種通用的實現,然后將實現部分暴露一些可配置點,其實也可以想象這個時候同樣可以暴露一些抽象方法,呵呵,只是配置讓人感覺不是寫代碼,很舒服,而且更有利于即時生效的實現。
再深入的想想,其實覺得為什么MDA是可行的,但又是難推廣的覺得是同樣的道理,MDA將模型經過一級一級的抽象,最后形成的模型固然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模型,可通過配置形成多種多樣的系統功能,但它帶來了在抽象層次的難度,這個通常來說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而且其實在做一級一級的抽象的時候如果做的不夠的話,通常會導致基于抽象無法完成特定的功能,這個時候對于框架來講通常會變得比較的麻煩
系統功能---->(一次抽象后)-----通用系統功能------>(二次抽象后)-----基礎框架----->(三次抽象后)----->開發平臺----->...... 一直這么抽象下去,最后系統會變成什么呢?那個模型又有什么人懂呢?靈活性、擴展性、簡易性、可維護性,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posted on 2006-03-15 22:48 BlueDavy 閱讀(2471) 評論(2)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系統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