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型組織-過程改進組織最佳實踐
業務線:負責產品質量、過程質量、為執行負責;
流程線:負責流程質量,為優化流程負責;
QA線:負責識別流程執行偏差,提供執行的第三方可視性,為流程可視性負責;
IT線:負責流程的IT化質量,為流程高效負責;
協調線:負責業務線、流程線、QA線、IT線的平衡發展,負責他們協同工作,為協同、平衡負責。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由業務線、IT線、協調線構成,IT線的工作一般是維護日常辦公,確保其他人員正常工作,協調線由一把手親自掛帥,業務線為企業賺 取合法的利潤,推動公司的進一步發展。這時候的企業我們一般叫人治期的企業,依靠老板的&lsquo人治&rsquo進行管理,因為人 少,人治期管理往往高效,否則無法度過人治期。
度過人治期的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依靠人的管理已經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當前需求,因為隨 著人員的增加,溝通成本在上升,組織效率在下降,這時需要從人治走向法治,需要把組織中的骨干人員的工作經驗,沉淀到公司的流程制度中,形成牛路,在組織 內進行推廣,建設成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建成后還需要尋找到一條能用數據證明成功的改進之路。本階段的企業我們稱為法治期企業。法治期的企業需要建立流程 線、QA線,強化IT線、協調線。我國的法治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僅是制度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執行,所以溫總理說:遇上一個好總理,不如有一 個好制度。遇上好總理救了一個白血病患兒,如果有一個好的白血病兒的救助制度,挽救的則是上萬人的寶貴生命。我不妨補充一句:一個好制度需要一個好機制才 能得到執行,改進型組織就是一個好機制運行的最佳實踐。
國內很多企業在從人治走向法治的過程中往往忽略流程線、QA線的人員建設。
比如有的直接導入ERP,造成不上ERP等死,上ERP找死。就其原因,不是ERP本身不好,而是方法不對。ERP的本質就是企業供應鏈流程的載體,導 入ERP需要梳理供應鏈流程,需要流程線的人員,流程梳理后需要有人去識別流程的執行情況,需要QA人員。如果我們忽略流程線、QA線的隊伍建設,強行把 供應鏈的流程固化到ERP軟件,短期看的確可能提升了效率,從長遠看,組織流程優化的效率被降低了。
有的企業在引入ISO9000,CMMI、IPD、6sigma的過程中,常常造成流程和執行兩張皮,他們把過程改進等同于引入先進的流程、照搬模型或標準,囫圇吞棗,忽略流程線、QA線人員建設,反反復復折騰3、5年,還是發現流程無法有效執行。他們急于看到過程改進的效果,結果總是欲速則不達。就其根源,還是在于忽略了五條線(業務線、流程線、QA線、IT線、協調線)的平衡發展。
所以我們說,良好的改進型組織是一個業務線、流程線、QA線、IT線、協調線平衡發展的組織。
改進組織:
過程改進必須以項目方式來進行,需要規劃好每期項目的目標和范圍,規劃項目的過程就是開發正確的產品,為過程改進項目提供正確的方向,規劃過程改進的組織一般叫做管理導航組,職能類似于產品經理(規劃出合適的產品,以滿足客戶的需要)。
過程改進項目是一個執行主體,主要任務是完成項目目標,正確地開發產品。
業務線
業務線的職責是正確的執行流程,為客戶提供優質產品,為企業贏利。業務線就是一個傳統的公司,包含市場營銷、研發部、生產、采購、計劃部、技術支持部、客服部、財務部、人事部、行政部等。
隨公司的發展,流程線、QA線的增加,IT線、協調線的強化,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改進型的組織機構。
矩陣結構是業務線的常見運行模式,業務線由資源線、項目線構成,項目線以項目為單位進行管理,每個資源向資源線、項目線的領導同時匯報。
梳理項目線的工作是企業流程改進主要工作。資源線的工作是基礎,項目線是工作效率的直接體現。為平衡資源線與項目線的職責劃分,部分公司把平臺建設劃歸資源線負責。一般地:例行工作劃歸部門工作,項目工作劃歸項目線工作。
流程線的職責是定義或優化公司流程,流程線的人員組成由專職EPG和兼職EPG組成,專職EPG來自過程管理部,其擅長領域一般有:過程改進、 CMMI、IPD、ISO9000、6sigma等。兼職EPG則根據改進項目的覆蓋范圍來自相應的部門。兼職人員需要選擇骨干人員,形成公司的牛路,代 表公司的高效的工作方式。
識別牛路,將骨干的知識經驗沉淀到公司的流程,通過培訓、試點、推廣建設成公司的高速公路是過程改進的基礎工作。
QMS質量文件體系
我們把流程線發布的所有流程的集合叫QMS質量文件體系,QMS質量文件體系包含架構和若干個過程,每個過程由過程定義、規范(可選)、標準(可選)、培訓教材、記錄文件組成,記錄文件一般有模板、表格、過程檢查單、產品檢查單;
QMS架構
架構包含QMS概貌圖、研發管理流程、供應鏈管理流程、項目管理流程、文件體系。
過程開發步驟
1、由骨干與專職EPG形成初稿,然后向EPG Leader提交評審申請;
2、EPG Leader審核流程初稿,審核通過后安排評審計劃,確定參加評審的人員、時間、地點、分工等;
3、評審人員進行預審,根據個人經驗和檢查單識別可能的缺陷;
4、通過會議識別正式的缺陷,必要時討論修復措施,修復并驗證缺陷;
5、評審關閉后形成正式的工作產品,納入受控庫,打上基線標簽;
6、將基線后的工作產品交業務線客戶代表進行統一驗收,驗收通過后進行統一發布。流程發布一定要注意頻率,建議在半年以上。
過程資產庫PAL
公司資產庫一般作為流程線對外的窗口,資產庫內容一般包含QMS質量體系文件、公司最佳實踐、度量庫(過程能力、過程目標等),資產庫一般也提供過程改進建議的收集,發布過程改進項目的最新狀態和最新規劃。
過程資產庫需要在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優化。
建立統一的發布窗口,做好流程線發布流程的受控管理,前者方便流程執行者,后者方便流程線自己。
QA線
QA的工作主要是產品過程審計、流程過程審計,引導流程的工作由EPG、兼職EPG完成,QA工作需要保持獨立性,以第三方(獨立于流程線、業 務線之外)的聲音識別流程執行的偏差,為管理層充當第三只眼睛和耳朵。QA既不能把關項目的過程質量,也不能把關項目的產品質量,產品質量和過程質量都是 業務線的職責。
很多公司因為過程審計沒有為項目帶來價值從而否認QA價值,讓QA去組織技術評審,收集度量數據,參加項目的技術文檔評審,QA的工作重心已經發生了偏離,流程的執行情況被掩蓋,導致幾年之后流程還是無法落地,這與QA的聲音不響亮有很大關系。
質量領域沒有超人,我們不能把QA假定為一個超人去期望QA解決所有的質量問題,只有一個組織分工合理、職責清晰、和諧運作、全員努力,才能解決公司的質量問題。這就是真正意義的全面質量管理。
版權聲明:本文出自 mandy.wang 的51Testing軟件測試博客,歡迎轉載……posted on 2012-08-28 10:16 順其自然EVO 閱讀(206)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測試學習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