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176, comments - 240,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7

          從面向對象到面向切面

          Posted on 2011-05-08 12:07 canonical 閱讀(3682) 評論(1)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設計理論
          1. C語言抽象出了軟件所在的領域(domain): 由變量v1,v2,...和函數f1,f2,...組成的空間

          2. 面向對象(OOP)指出,在這一領域上可以建立分組(group)結構:一組相關的變量和函數構成一個集合,我們稱之為對象(Object)。同時在分組結構上可以定義一個運算(推理)關系:  D > B, 派生類D從基類B繼承(inheritance),相應的派生對象符合基類對象所滿足的所有約束。推理是有價值的,因為根據 D > B, B > A 可以自動推導出 D > A,所有針對A的斷言在理論上對D都成立(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派生對象 is a 基類對象”)。編譯器也能有點智能了。
             一個有趣的地方是,D > B意味著在D和B之間存在著某種差異,但是我們卻無法把它顯式的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在代碼層面上我們無法明確表達 D - B是什么。為了把更多的信息不斷的導入到原有系統中,面向對象內置提供的方法是建立不斷擴展的類型樹,類型樹每增長一層,就可以多容納一些新的信息。這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只不過是一種倒立的金字塔,最終基點會被不斷增長的結構壓力所壓垮。

          3. 組件技術(Component)本質上是在提倡面向接口(interface),然后通過接口之間的組合(Composition)而不是對象之間的繼承(inheritance)來構造系統。基于組合的觀念相當于是定義了運算關系:D = B + C。終于,我們勉強可以在概念層面上做加法了。
             組件允許我們隨意的組合,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方向構造系統,但是組件構成的成品之間仍然無法自由的建立關系。這意味著組件組裝得到的成品只是某種孤立的,偶然的產物。
             F = A + B + C  ? G = A + D + C。

          4. 在數學上,配備了加法運算的集合構成半群,如果要成為群(Group),則必須定義相應的逆運算:減法。 群結構使得大粒度的結構變換成為可能。
             F = A + B + C = A + D - D + B + C = (A + D + C) - D + B = G - D + B
             在不破壞原有代碼的情況下,對原有系統功能進行增刪,這就是面向切面(AOP)技術的全部價值。


          Feedback

          # re: 從面向對象到面向切面  回復  更多評論   

          2011-05-09 09:42 by SSINES
          有道理,易懂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海县| 中超| 南阳市| 东至县| 麻栗坡县| 朔州市| 稷山县| 本溪市| 民勤县| 平安县| 毕节市| 武汉市| 泗阳县| 本溪市| 工布江达县| 禄劝| 都昌县| 宝坻区| 通城县| 寿宁县| 桂平市| 城步| 梨树县| 博爱县| 米泉市| 木里| 虹口区| 岳西县| 贵州省| 定日县| 泸州市| 新丰县| 临武县| 临清市| 南溪县| 香港 | 库伦旗| 天祝| 肃北| 桂阳县|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