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ug中能得到什么——簡述缺陷分析
每一輪測試結束進行缺陷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關于缺陷分析和預防的一些方法可以參考:http://www.cnblogs.com/Jackc/archive/2009/02/18/1392657.html;鏈接中的一些方法講的有些籠統和理論化,下面主要結合自己的項目測試經驗做下簡單的總結。
《軟件質量管理實踐--軟件缺陷預防、清除、管理實用方法》這本書中介紹的缺陷度量元感覺很有用處,可以結合一下度量目標以及實際的項目確定適當的度量元。例如,可以按照如下表所示的思路確定組織整體或者項目組個體使用哪些缺陷度量元。
在我們給出的測試報告中可以結合以上各度量元給出相應的缺陷分析,以此來判斷被測產品的質量情況以及缺陷趨勢。
作為測試人員也應該在分析指標、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對軟件缺陷狀況進行定性分析,發現問題,并向項目負責人和測試負責人匯報相關情況,以此優化測試流程。
……………………
查看全文請點擊下載:http://www.51testing.com/html/76/n-844176.html
回歸測試中發現開發人員修改bug引進的新bug,針對這個問題要引起測試人員的重視,如果是開發人員技術和態度問題,那么一個項目多輪次測試時只進行主要功能測試和驗證性測試是存在一定的風險。針對測試過程中發現開發人員所犯的一些低級錯誤,如打包錯誤,缺陷reopen等等,對于這些問題每輪測試結束時要收集上報給項目經理和測試負責人,力求開發人員作出相應的改進。
通過缺陷分析也可以發現一些其它的問題:測試用例執行情況、測試人員態度、缺陷遺漏、測試方法改進等等。
這里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項目多Build測試,我們分析缺陷:
是否有些缺陷執行測試用例本應該在前期發現,但是實際在后幾輪才發現?(當然,這個可能與測試策略也有一定的關系,這個也有可能是有些測試人員本沒有執行測試用例,但是測試報告上填寫執行)
是否存在Not A Bug的缺陷?(分析是開發人員問題,還是測試人員問題)
是否有些缺陷一個人執行測試用例時沒有發現但是另一個人執行卻發現了(可能與測試用例編寫不明確有關系)
是否有些缺陷是在交叉測試時發現的,而這些缺陷測試用例又覆蓋不到?
是否有些缺陷是有些同事不斷的引入新的測試方法,測試技術以及測試工具發現的?
分析其它組的缺陷,是否有好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思路引進?
----------------------------
作為測試人員我們要不斷的從缺陷中分析,為自己測試改進提供參考,找出自己測試思路的短板和盲點,不斷優化測試過程,提高測試質量和效率。
查看全文請點擊下載:http://www.51testing.com/html/76/n-844176.html
本文收錄于《51測試天地》電子雜志第二十九期。
版權聲明:本文出自51Testing軟件測試網電子雜志——《51測試天地》第二十九期。51Testing軟件測試網及相關內容提供者擁有51testing.com內容的全部版權,未經明確的書面許可,任何人或單位不得對本網站內容復制、轉載或進行鏡像,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posted on 2013-04-28 11:45 順其自然EVO 閱讀(338)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測試學習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