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我們燒錢,創業者燒青春
口述:周鴻祎
整理:雷中輝
?
今天太多人認為風險投資好玩、掙錢,但是他們忽略了,在美國是有一套游戲規則的,沒有這套游戲規則,這個游戲是玩不起來的。沒有一個好的游戲規則,光有人、光有創意、光有錢,都是不夠的。
游戲規則先定
美國的風險投資蓬勃發展,靠三樣東西支撐:
第一套是《公司法》。中國的《公司法》不支持兩個東西:一是優先股,對他們沒有特殊的保護;另外,中國《公司法》認實物和貨幣現金的出讓,對無形資產的評估和股份比例有限制。
第二,無論是國內本土投資者,還是創業者,都缺乏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
實際上我遇到了太多的創業者,他們并不明白拿了風險投資的錢,就要遵守人家的游戲規則,他們老以為拿了人家的錢就是目的。
這種意識在硅谷是一種文化,但是很難移植。我舉幾個例子,一起合辦公司,規定了各自占多少股份,但是光靠一兩個人不夠,我們還要找其他的人,我們可能還要給未來的員工留股份,很多創業者沒有這個意識。
你想,你不希望別人投了錢拿你的大股,你要投資者跟你共享,你為什么不愿意跟你的員工共享呢?你未來還要請高級管理人員,為什么不愿意把股份分給他們呢?為什么都把股份持到你一個人手里呢?很多創業者沒有這個理念。
還有,中國很多的傳統企業家可以讓公司為他買一輛豪華的車,但是跟我一塊合資了,你買車之前問一下我的意見。中國的傳統創業者都覺得很麻煩,這種事還要跟你說?
再比如,過去做傳統企業,自己管一本賬就可以了,但是要想上市,就要接受IPO,接受審計,要讓財務干凈。很多中國創業者做不到這一點,可能自己從企業拿了很多錢,覺得企業就是他個人的。
你會發現讓這些創業者接受這套規則,不是說不得不,必須要從內心認可這套規則,但是我認為,現在沒有人教創業者這些概念。
為什么我拒絕一些投資呢?一種人,我覺得個人很能干,但是不懂得跟員工分享。作為高科技企業,員工非常重要。如果他不懂得尊重手下,覺得他們都是打工的,自己是老板,那就錯了。
還有一種人,在傳統行業混久了,我感覺他會隨時給你“抹桌子”。我們大家應該有一個規則,定好了一個游戲規則就必須遵守。但是有的人不守這個規矩,我也控制不了他。因為實際上VC是弱勢群體,為什么是弱勢?沒投錢之前挺牛的,一旦錢都放到公司里,他能天天派個人看著嗎?如果創業者想折騰,絕對能折騰空,他真沒辦法。
我一直堅信一個道理,就是“幫別人成功你就容易成功”。為什么我能建立中國互聯網最強大的渠道,因為我是第一個給代理商50%的分成,在我之前從來沒有過。跟人合作之前,我先想你能得到什么好處,我把你的好處想足,然后我也能得到一些好處,你的好處可能比我的好處大,我就跟你談合作,很難拒絕,因為人都是利益驅動的。
控股的VC不是好VC
王功權跟我講了一句話:“鴻祎,發現了問題我會跟你講,你不要摔進去這個坑,但是你最后堅持要走,我只能祝福你。因為最終這個企業不是我的,而是你的?!爆F在我也學到了這套理念,這也是天使投資和VC必須遵守的游戲規則。
為什么VC不要謀求做大股?我跟誰合辦一個公司,我出錢,他不出錢,我有這個公司90%,他只有10%,我放了500萬美元進去。表面上看我控制,誰天天為這個公司操心?不是他,是我。這個公司的死活他已經不在意了,他會覺得,“就算未來掙了5000萬,我也就分10%,還不如現在想辦法把這500萬裝我腰包里更實惠”。
如果反過來,我投了500萬,只占20%,他有80%股份,他肯定會天天玩命地干,可能老婆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因為他是這個公司80%的股東。我們VC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燒錢,他燒青春、身體、健康,因為干成了他掙的錢比我們多。
你會覺得,VC都是吃肉不吐骨頭,我說你說錯了,VC要掙錢,會要你的股份,但是好的VC一定會平衡資本和創業者之間的輕重。
我一直在講游戲規則,我認為如果VC不講游戲規則,上來就拿了人家50%,這個企業很難做。因為創業者開始很傻,后來慢慢懂了,慢慢想為什么你占我那么大便宜,我想每個人都會開始打算盤了,中國人最樸實的一步,我惹不起我躲得起,我不給你干了,總可以吧,我就撤了。最后這個企業人一走了,這個企業還有什么呢?精神都沒了。
從游戲規則來講,控股的VC不是好VC,而且VC還有一個理念——要尊重創業者。中國的商業環境跟美國不一樣,在美國很多公司規模很大,換一個職業團隊來運作是可以運作得下去的,而且也找得著這樣的職業團隊。在中國這兩點都不具備,中國這些初創公司基本上各家有各家的打法,換一個團隊根本玩不轉。
做天使投資還有一個條件,要有一個心態,就是不太貪心,不要期望靠天使投資掙特別多的錢。你們不要看最后投資的回報率,而要看絕對額,投入1000萬美金,有5倍的回報,甚至有1倍的回報,我就掙了1000萬美金,你投入10萬美金,有100倍的回報,也不過是1000萬美金,而且100倍的回報很難,一般也就是10倍的回報才100萬美金。所以從掙錢的絕對值來說,做天使投資絕對沒有去做VC掙錢。
不要輕易換團隊
回到前面的話題,硅谷的第三個支撐點是人才。中國的職業經理團隊幾乎不存在。在中國能夠找到的職業經理人,最多就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分部的這批人。
這批人確實是很職業的打工者,他們打工的心態很重,他們也最多是一些比較好的Sales或者Mananger,他們沒有制定過策略的經歷,很少有國外公司允許中國本土的辦公室制定策略,你的市場部門就是美國總部的一個執行部門,主要任務是掙錢,這就是這批人建立的經驗。
即使把這些人挖出來弄到一個創業公司,他們也玩不轉,因為他們失去了品牌資源之后,不知道怎么用很小的資源干事情。這些人在創業階段基本不能用,必須讓你的企業也上市了,長到一定規模了,請這些人來幫你守城,或者是管一管財務,管一管銷售。
一個再小的公司,在中國如果要成長起來,比職業經理人更需要一個特別特殊的才能——直覺,這是MBA學院學不到的。在戰場上沒有足夠的資訊,買不了什么市場調查報告,也看不清全局,但是創業者要做決策,要靠勇氣,很多東西是超出商業管理之外的東西。
回過頭來講,在美國硅谷能請的職業經理人是誰呢?請惠普的CEO,或者請蘋果的某一個高管,他們是真正在公司的決策層工作,這些人真正很有經驗,不一定真正干過創業企業,但是至少制定過整個的策略,他們進到一些硅谷的創業企業是玩得轉的。
在中國,如果想投資一個公司先要看這個團隊,千萬不要打換團隊的主意,如果換了這個團隊就意味著你已經失敗了。在美國到一定程度換團隊是可能的,我認為中國公司在上市之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中國國情對投資商帶來的挑戰。
投資之前,眼睛要睜大一點,投了資就得認。婚后就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你就得容忍,你就得跟她過下去。如果離婚,不見得能找到更好的。
硅谷為什么能成長到今天的硅谷?大家都知道硅谷有錢,實際上是錢在上面,這是我們看得到的。下面有兩個東西作為支撐:一個是游戲規則,另一個是無數人的經驗,這掌握在很多已經成功的創業者或者天使投資、風險投資者手里。有了這兩個支點,錢才能不斷地循環。
可是今天的中國,很多錢進來了,但是這個制度,我認為還需要時間來慢慢建立。
天使門檻:那些比錢還重要的東西
口述:周鴻祎
整理:雷中輝
我為什么到處鼓吹天使投資?客觀上講,我到現在真正投資的公司并不多,投資額也并不大,而且還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都是在早期階段。
其實我不是純粹的天使投資人,我之所以給自己掛上這個翅膀到處講,就是想把一些理念傳遞出去:一方面想讓更多人了解風險投資,另外讓更多的創業者也真正了解風險投資。
VC到中國有點變味
美國的VC為什么比較厲害,提起KPP,提起紅杉,他們投資的公司很多都是真正高增長的公司,像蘋果、雅虎、Google,確實增長的倍數非常多,而且都是在非常早的時期投。
但是這些VC到了中國就有點變味了。大家都說今天中國的熱錢很多,但是有很多年輕的創業者問,為什么我們找不到人投資?原因不是錢沒有了,而是這些錢進到中國后出現兩個問題:第一,美國今天的高增長處在幾個很少的行業里邊,像醫療、生物、制藥或者是高科技,而坦率地說中國沒有什么高科技,最好的互聯網公司也不是靠科技打敗別人的,都是靠中國化的運作。
VC在中國突然發現另外一個機會,今天的中國很像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中國在傳統消費產業機會很大。所以,現在很多VC在跟PE(私人股權基金)搶生意,這是VC進入中國后的第二個問題。
其實在美國,VC和PE分得比較清楚,你很少聽說,KPP、CP(Capital private)投一個很傳統的、動輒幾千萬美金的傳統產業,他們的錢都是投一些將來能夠倍增的產業。
但是今天,很多頭上掛著VC的名字來投資企業,實際上還是因為企業有規模了,商業模式很清楚,現金流非常好,也有利潤,我覺得這種項目的操作跟真正的狹義VC不一樣。對于一些早期項目,真正敢于投入的VC不太多。
今天的VC一個典型特點就是,在市場很熱的時候,大家一窩蜂。今年上半年,大家一窩蜂投了一堆web2.0,這是一個極端,結果現在web2.0在中國沒有出真正大的企業,幾個拿到錢的沒有獲得應有的成長。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VC都一窩蜂開始觀望了。
即使有投早期公司的VC,也不是因為他未必真的特別有眼光。比如說今天也有VC投早期,一定是每個案子投50萬美金。他們的想法是,“我投10個案子才投500萬美金,都虧了才虧500萬美金,只要有一個好了,掙500萬美金很容易”。
不是有錢就可以做天使
中國風險投資的歷史還是太短,到現在也就是10年,跟美國40年的歷史相比非常的短。這當中存在一個很大的欠缺,就是早期階段的投資。
為什么美國的天使投資很多?不是說美國的有錢人多,我不認為誰有錢誰叫天使投資,現在中國有錢人也確實多了,但有錢不等于企業能做成功。
天使投資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對產業了解,才能規劃方向;第二,至少干過企業,知道創業公司是怎么回事,能夠給創業者一些很具體的指點;第三,要有很好的人脈關系,要跟VC熟,給創業企業融到資金。
在硅谷,這種天使投資很多人本身就多次創辦過公司,也賣過公司,或者把公司做到上市,或者本身就是一個上市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像Google、蘋果背后的天使投資人,這樣的人投資初創企業才真正有幫助。如果僅僅是給這個初創企業一點錢,任它自己成長,其成功率非常低。
當年蘋果的著名故事是,一個人剛賣了公司沒事干,聽朋友說,有兩個小伙子做了一個個人電腦,他看了看,先給這兩個小伙子開了一張幾萬美元的支票,應付他們這個月發工資,然后坐下來幫他們寫計劃書,接著打電話幫他們找人,找VC過來投錢,VC過來再找人,所以他們的循環發展很快。
但是在中國沒有這個歷史,沒有人傳承這個東西,每個企業好像都要靠自己摸索,所以每個企業成長都特別慢。
原來我創辦3721,我從5個人長到50個人,你們知道用了多久?用了一年半,差不多快兩年,然后由50人長到100人,差不多又用了一年,每長50人用一年。當時我還請教過金山的雷軍,當年雷軍給過我很多指導,因為雷軍做金山時間也很長,積累了很多經驗。他就告訴我,你公司的人每擴大多少規模,對它的組織架構、管理風格都有挑戰。所以我是用了5年時間才長了不到200人,就跟蛻皮一樣,有一個成長的痛苦。
經歷過之后,今天再看奇虎,由我來指導他們,至少他們不會那么痛,因為至少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很多問題,他們不必把3721所走過的路再走一遍,至少能縮短一半的時間。
如果越來越多像我這樣的人出來,不僅把掙的錢投入到創業企業,而且是把做企業的經驗教給他們,經過不斷的反復循環、過濾,再過10年你會發現,在中國可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像我這樣的人,又在運作企業,又在指導企業,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就會取得一種鏈式反應的效果。
我現在是創業者背后的創業者,我也挺滿足這種感覺——不光坐在屋里運籌帷幄,有時候也能去沖鋒陷陣。對創業企業,你一定要到第一線,接觸代理商,接觸客戶,你要去用他的產品,才能給他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