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VATOR/行 動
“ 我 們 什 么 時 候 可 以 開 始 ? ” 你 最 愛 問 這 個 問 題 。 你 急 不 可 耐 地 要 行 動 。 你 也 許 會 同 意 , 分 析 自 有 它 的 作 用 , 爭 辯 和 討 論 有 時 亦 不 無 真 知 灼 見 。 但 你 深 知 ,沒 有 行 動, 一 切 皆 為 空 談 。 唯 有 行 動 才 能 做 事 情 。唯 有 行 動 才 能 出 業 績 。 一 旦 作 出 決 定 , 你 就 必 須 行 動 。 別 人 或 許 會 擔 憂 , “ 還 有 些 事 我 們 不 知 道 , ” 但 是 你 不 會 因 此 而 放 慢 步 伐 。 如 果 決 定 通 過 城 區 , 你 便 認 定 到 達 目 的 地 的 最 快 途 徑 就 是 從 一 個 紅 綠 燈 走 到 下 一 個 紅 綠 燈 ,而 不 會 坐 等 所 有 的 燈 都 變 綠 。 此 外 , 在 你 看 來 , 行 動 和 思 考 并 不 互 相 排 斥 。 事 實 上 , 在 你 的 行 動 才 干 指 引 下 , 你 確 信 最 好 的 辦 法 是 干 中 學 。 你 作 出 決 定 , 采 取 行 動 , 檢 驗 結 果 , 繼 而 學 習 進 步。 在 學 習 的 基 礎 上,你 決 定 你 未 來 一 步 接 一 步 的 行 動 。 如 果 你 沒 有 作 出 反 應 的 對 象 , 你 怎 么 能 夠 進 步 ? 你 的 答 案 很 簡 單 , 不 能 。 你 必 須 不 斷 沖 鋒 陷 陣 。 你 必 須 不 斷 走 出 下 一 步 。 否 則 , 你 如 何 保 持 思 維 敏 銳 和 耳 聰 目 明 ? 這 就 是 你 的 底 線 : 你 深 知 評 判 你 的 標 準 不 是 你 的 言 辭 , 也 不 是 你 的 思 想 , 而 是 你 的 行 動 。 你 絲 毫 不 為 此 感 到 畏 懼 。 恰 恰 相 反 , 你 感 到 快 慰 。
|
ACHIEVER/成 就
你 的 成 就 主 題 說 明 你 的 內 在 動 力 。 它 表 明 你 始 終 渴 望 有 所 建 樹 。 你 感 到 每 一 天 似 乎 都 從 零 開 始 。 一 天 結 束 時 , 你 必 須 獲 得 某 種 有 形 的 成 果 , 如 此 才 能 感 覺 良 好 。你 所 謂 的 “ 每 一 天 ” 指 的 是 所 有 的 日 子 - 工 作 日 、 周 末 、 休 假 日 。 無 論 你 多 么 需 要 歇 一 天 , 如 果 這 一 天 你 無 所 事 事 , 你 就 會 感 到 不 滿 意 。 你 體 內 有 團 烈 火 在 熊 熊 燃 燒 。 它 促 使 你 多 做 事 情 , 多 出 成 果 。 完 成 一 項 任 務 后 , 這 火 會 暫 時 減 弱 , 但 很 快 重 新 燃 起 ,迫 使 你 朝 一 個 又 一 個 新 的 目 標 不 斷 攀 登 。 你 對 成 就 的 不 懈 追 求 或 許 缺 乏 邏 輯 ; 甚 至 漫 無 邊 際 。 然 而 , 它 卻 是 永 無 滿 足 的 , 并 將 伴 隨 你 一 生 。 作 為 一 名 追 求 成 就 的 人 , 你 必 須 學 會 與 這 種 隱 隱 的 不 滿 足 感 相 處 。 它 畢 竟 不 無 益 處 。 它 給 你 動 力 , 使 你 能 長 久 工 作 而 不 知 疲 倦 。 它 不 失 時 機 地 使 你 奮 起 , 去 迎 接 新 的 任 務 和 新 的 挑 戰 。 它 為 你 輸 入 充 沛 的 精 力 , 幫 助 你 為 你 所 領 導 的 班 組 設 定 工 作 進 度 和 業 績 指 標 。 它 是 推 動 你 不 斷 前 進 的 主 題 。
|
RESPONSIBILITY/責 任
你 的 責 任 主 題 促 使 你 在 心 理 上 對 你 的 諾 言 負 全 責 。 你 一 旦 作 出 承 諾 , 無 論 大 小 , 你 從 感 情 上 就 覺 得 有 義 務 將 其 完 全 落 實 。 你 的 名 聲 有 賴 于 此 。 如 果 由 于 某 種 原 因 你 不 能 兌 現 , 你 會 自 動 尋 找 其 他 途 徑 給 對 方 以 補 償 。 僅 僅 道 歉 是 不 夠 的 。 托 辭 和 辯 解 是 完 全 不 可 接 受 的 。 你 不 作 出 補 償 , 就 會 寢 食 不 安 。 你 的 這 種 自 覺 性 , 這 種 幾 乎 是 走 火 入 魔 的 行 為 準 則 , 這 種 無 可 挑 剔 的 道 德 標 準 , 使 你 作 為 完 全 可 以 信 賴 的 人 而 美 名 四 揚 。 當 分 配 新 任 務 時 , 人 們 會 首 先 想 到 你 , 因 為 他 們 知 道 你 說 到 做 到 。 他 們 很 快 就 會 向 你 求 助 - 但 你 必 須 有 所 選 擇 , 從 而 避 免 因 為 樂 善 好 施 而 力 不 從 心 。
|
ADAPTABILITY/適 應
你 生 活 在 當 前 。 你 不 把 未 來 視 為 固 定 的 目 的 地 。 相 反 , 你 認 為 未 來 是 你 在 現 有 選 擇 的 基 礎 上 創 造 出 來 的 。 因 此 , 你 通 過 選 擇 逐 一 發 現 你 的 未 來 。 這 并 不 意 味 著 你 沒 有 計 劃 。 你 很 可 能 有 。 但 你 的 適 應 主 題 使 你 能 夠 自 愿 地 對 眼 前 需 求 作 出 反 應 , 即 使 此 舉 使 你 偏 離 原 有 計 劃 。 你 與 有 的 人 不 同 , 并 不 討 厭 突 如 其 來 的 要 求 或 出 乎 意 料 的 曲 折 。 你 對 此 有 料 在 先 。 它 們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事 實 上 , 在 某 種 意 義 上 , 你 期 待 它 們 發 生 。 你 本 質 上 是 一 個 非 常 靈 活 的 人 , 即 使 工 作 的 不 同 需 求 把 你 東 拉 西 扯 , 你 仍 能 保 持 高 效 率 。
|
DELIBERATIVE/審 慎 |
Activator/行 動 : 行動主題較強的人能夠將想法付諸行動。他們往往缺乏耐心。
Achiever/成 就 : 成就主題較強的人大都精力充沛,鍥而不舍。他們樂于忙忙碌碌并有所作為。
Responsibility/責 任 : 責任心強的人言必有信。他們信奉的價值觀是誠實、忠誠。
Adaptability/適 應 : 適應性強的人傾向于“隨大流”。他們活在“當前”,接受現實,隨遇而安。
Deliberative/審 慎 : 他們每做一個決定均慎之又慎,并設想所有的困難。
概要:
本文試圖通過一系列線索揭示Google Base與Semantic Web(語義網,以下簡稱SW)的關系,以此窺探Google在互聯網服務的戰略布局。當然本文屬于創業生存手冊系列,在系列的開篇中只說提到這個系列會提到web2.0,所以本文也會比較SW在web2.0的關系。本文引用的SW的資料大多數為英文資料,有識之士可以翻譯并推介這部分材料,將是對于國內互聯網整體水平的大的提升。
Dedicated to another SW - Simon Willison。
1,Google Base
Google Base(應該是base.google.com,暫時無法訪問)還沒有發布,謠言已經滿天飛了,從webleon的給出的鏈接看到,google的產品拓展經理Tom Oliveri列出了一份清單,給出了正式的解釋(只說譯):
你也許已經看到了今天很多關于我們正在測試的一款新產品的報道,猜測了我們的計劃。在這里我告訴你們我們真正在作的是什么。我們在測試一種內容擁有者提交他們的內容到google的新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有希望補充我們已經使用的方式如google機器人以及SiteMaps(站點地圖)。我們認為這是一款讓人激動的產品,有新消息我們會立即通知你們。
-聚會服務的描述;
-網站上關于時事的文章;
-二手車出售列表;
-蛋白質結構的數據庫。
這些內容,真的只是網絡數據庫、用戶隱私?或者是google頭腦發熱的一次作惡(evil)?
從google的對這個項目的聲明和更多的猜測看,恐怕不這么簡單。種種跡象表明,這是google在作一次SW的試水,是google開始向SW服務靠攏的一個試探。為什么只說能這么肯定,SW究竟是個什么東西,它怎么有那么大的魔力,讓google這么諱莫如深?這話得從頭說起。
當然,也只有google,在產品的測試期間就能掀起這么強烈的關注。
2,Google與Semantic Web的親密接觸
幾年前,Simon Willison發了一個簡短的blog文章,對于google在作一些關于SW的研究而贊嘆,他看到了一份以未來筆調描述google如何戰勝Amazon和Ebay這些競爭對手的恢宏論文,作者是 Paul Ford。Simon Willison是一位很geek的程序員,我一直有看他的blog,雖然未必能完全看懂,他現在去了yahoo,有趣的是,它的名字的簡寫也是SW,把本篇文章獻給他(其實應該是本章,但那樣說也太失禮了)。
Paul Ford那篇被多次提到(還有 Stuart)的文章講的是,2009年,Google統治了互聯網這個媒介,回顧如何擊敗Amazon和Ebay的歷程,其實是一篇比較通俗的整體講述什么是SW的文章,讀起來頗為有趣。同樣有趣的還有那個EPIC,當然就與SW無關了。
其實美國東岸的幾所學校對于SW的應用研究都很長時間了,最有成果的應該是piggy bank。
2003年,google買了一家小公司,叫做Applied Semantic,應該用來做Google adsense的。因此有人寫了一篇題為google在SW投資的文章,可以參看。
google的搜索質量總監Peter Norvig今年初有一篇文章,題目叫做SW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只說讀到關于SW應用最透徹的文章之一,這系列文章很長,從各個方面探討了SW應用和概念。Peter Norvig是個非常有眼光的人,我以前也是一直看他的網站,雖然至今他還沒有blog,但是終于有RSS輸出了。他有一篇傳世文章,叫做十年學編程后來被很多人翻譯過,其實這是他在NASA研究中心時候寫的,呵呵,時間過去得真快。
如今的Google Base的出現,必然有Norvig的眼光和推動力來成就這個網站。其實歐洲人比美國人更急于想實現SW,甚至已經有了semantic weblog,例如qlogger.com,但是沒有人象norvig一樣技術滲透,而且身后是google這樣的公司。
背靠著索引著最大互聯網網頁數量的google,在將網絡爬蟲使用到了極致之后,極有可能是第一個可能局部實現SW的商業機構,無論從技術還是從市場上看。當然SW是一種理想,至少google base讓我們初嘗到這種口味。
讓我們看一看,什么是SW,為什么Google要實現SW?
3,什么是Semantic Web?
什么是SW,就得先談談它的發明人Tim Berners-Lee,同時也是WWW的發明者。
Tim Berners-Lee在近幾年的報道提到互聯網發展時(一般放到Future一頁里面)無一例外的提到了SW,大約是發明WWW之后再發明不了其他玩意兒了,或者是其他玩意兒都沒勁了。當然也還有其他的,5月的報告指出,目前網絡在手機上面臨的困境跟96年互聯網在pc上面臨的困境一樣。當然,SW是對于整個互聯網說的,跟接入的設備沒有什么關系。專門關于SW的報告是題為SW在這里,列出了Nokia、HP、IBM等廠商的SW的進展,也可以在這里看到那次會議中談論的細節,不過那里看不到那個SW在這里報道中的那個SW的形象圖,畫的是各種材料,包括磚頭和木材,組合成的一頭大象。形象地說明了在SW下,是各種可以識別的材料,組成了整個世界。many things to many people。只說喜歡他們另外一個宣傳口號:Web Evolution causing a quiet revolution
SW的核心意義在于網絡內容是由多種可以識別的數據組成的,在早期的互聯網,93年左右,互聯網停留在文件形態,組成的是一個個文件,傳送都是使用ftp 等工具;94年左右互聯網處于文本的形式,出現了html和URI(唯一地址),可以通過這個地址進行訪問;而不斷演化,今后將在以XML等可以標記的數據結構中,而網頁只是展示這些數據的一種工具,你可以通過任何其他的形式進行展示,甚至機器也可以識別。互聯網不再是由一篇篇的文檔和頁面組成,而是由一部分一部分細碎的數據構成。
這樣說比較玄妙了,其實還可以解釋得更簡單一點。SW就是把原來的互聯網內容,切成碎片,文章標題歸文章標題,發布時間放到發布時間,文章概要歸文章概要,分別存放,每一個部分都是機器可以識別的(當然實際可能更復雜一點)。在Paul Ford的2002年如何戰勝Amazon和Ebay文中提到,它其實就是描述這些內容的另一種方式,這種方式下機器可以識別,具體方式雖然不是十分清晰,但是邏輯上,其實跟在你在學校里面學習的方式沒有什么兩樣:
-如果A是B的朋友,那么B就是A的朋友;
-張三有一個朋友叫李四
-因此,李四將有一個朋友叫張三
-李四有一個朋友叫張三
-那么,張三會有一個朋友叫李四
就是這么簡單。
在互聯網上,我們把內容放在一些定義好的XML標簽指定的文件里面。然后會有程序自動收集這些內容,通過這些簡單的規則,進行分析。所有區別于現在操作的就是,在搜索的時候,服務器的程序會綜合更多的因素,進行更復雜的判斷,理解你的請求的真實意義,然后給你最準確的內容。
例如,你輸入只說,他們準確的判斷出,你要找的是我這個人,而不是錯認為,你又說了一句什么話,或者給你一個許如蕓的“只說給你聽”的歌曲應付一下你。
4,Google怎么實現Semantic Web?
Google究竟怎么實現SW,在Peter Norvig的文章SW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已經可以看出些端倪,Norvig在今年一月份(或者更早)都已經想好了應該怎么啟動了,或者說,應該怎么逐步打造SW。他談到了四個問題:
1)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建立所需的信息,因為要必須有有組織的信息才能打造相應的工具,而如果沒有相應的工具,怎么把信息放到組織里面去呢?
這個問題只說要展開說一下,其實google并不是要建立一個Tim Berners-Lee等人理想中的SW,因為其實google其實只需要索引SW中的信息即可,因為如果SW建立起來,索引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甚至產品實現上面比google現在的搜索引擎更簡單,技術要求更低。然而,問題就出來了,是先建立一個SW,然后來索引呢,還是先索引整個互聯網,然后再生成把它放到有組織的SW里面去呢,這就是為什么google打造SW時遇到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那么只說的猜測是,目前Google base的作法是,目前互聯網上的信息是很難組織,那么讓用戶提交有組織的信息到google,就能形成局部的SW。而這個局部的SW,就可以實現聚會服務的描述、網站上關于時事的文章、二手車出售列表等等信息的精確定位,機器也就能夠理解這個范圍內的信息。
在Norvig后面的描述中可以證實只說的說法:
在正常情況下,定義語義的標準格式(schemas)似乎更好,但是,問題出在把什么內容放進這些標準格式,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過通過他們的頁面上的新聞來索引計算出來的質量畢竟不高,所以google現在想到另外一個辦法,也就是,讓用戶通過google base的接口提交到google,提交的數據是定義好的一些數據標準,google來控制這個提交過程并更準確的判斷提交的質量、spam等等情況,并且可以將各種數據綜合起來進行分析。
2)競爭問題,你有不同的和相似方法和工具可以選擇。
這樣子就無法跟蹤用戶行為的全貌。
3)Cyc問題,
Cyc是一個專業術語,講的是通過廣泛的本題作常識推理。這樣說也許不太明白,舉個例子就很容易了,例如“周杰倫”,這是一個人名,如果以錯輸為“周杰論”,這時機器就識別不出來了,但是如果擁有了一個很大的詞庫,那么這個通過識別出“周杰論”可能就是“周杰倫”,那么這就是一個Cyc問題。如何在SW 中判斷這些Cyc以識別出常識的判斷,這是建立真正意義的SW必須解決的問題。
4)Spam,
垃圾,這個不用多說了。但是注意到,由于SW是精確匹配,并且要求根據意圖來適配,所以對于spam要求更高。
順便提及,Splog不就是Semantic Spam嘛。
5,Semantic Web與Web2.0
web2.0是tim o'reilly的概念,開始這個概念定義很模糊。應該是互聯網應用的發展模式,催生了新一代的應用以及人們對于這些應用的理解方式和使用方法(這里談到過這幾個概念的分別)。國外也有人撰文web2.0會殺掉SW嗎?,也有稱Semantic Web 2.0。有很有趣的討論。前一篇文章說得有點道理,web2.0是給少數人用的,SW會提供Accessiblity。Stefan Decker在這里補充了一下,Web2.0重“應用”,SW則是標準。這跟只說那邊談到web2.0是應用發展模式不謀而合。其實web2.0用來說明一種公司特性也未嘗不可,不過你大聲的說google是web2.0的公司,而M$是1.0的公司,確實有點怪。
當然SW也作了很多應用,例如美國東岸的幾所學校,例如歐洲連Semantic weblog也搞出來了,deri也做了很多應用了。
另外,gnowsis也是另外一個狂想,只是我還沒看懂它的結構圖,為什么會有一個semantic web server在里面。
6,結語
還有幾點:
本文并沒有分析google為什么要做SW,只說想這已經用不著只說在這里分析。SW對于各種應用的好處是顯然的。
Google對于SW的探索看似給予搜索引擎的,Norvig那篇文章下面也有人回復說,似乎google只是在搜索的角度看待SW,其實不然,因為互聯網是一個請求應答系統,是我們人為將互聯網標準定義成一個url指向一個網頁的,這是一個陳舊的標準,或者對于更高層次的信息獲取來講,并非是必要的。關于信息適配的探索,其實google比任何其他人(諂媚呀)都高。
有人說,Google還是從信息組織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互聯網(google的信條就是組織信息),或者,它只是互聯網的一個信息組織者,以后也將成為SW 的信息組織者。其實,從根本來說,互聯網整個媒介都是信息,除了信息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當然你可以持有另外一個觀點互聯網應用才是主導,這到了最深處都是殊途同歸。
剛寫完,發現keso的文已經出來了:
互聯網提供了很多破壞規則的機會。門戶新聞和搜索引擎新聞已經破壞了傳統媒體的規則,分類網站正在破壞一些電子商務網站和招聘網站的規則。即將露面的 http://base.google.com/服務,很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破壞者,它有可能籠絡更多的個人內容提供者,進而改變互聯網長期以來內容的組織方式。
本文引用的大量連接都是英文鏈接,由于時間關系,不能將其中摘錄翻譯,深感抱歉。SW的很多文章并不完全是很技術化的話題,這些材料對于國內互聯網水平的增長是十分有益的。
再次強調一下本文的觀點:很顯然,google base是google在SW的試驗和測試。而SW就是google的本壘(home base)。
??為了進一步體認行動中的學習智障,首先讓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它也是系統思考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我們的方法是建立一個模擬組織,因為在那里可以看到你作決定的后果,且可能比在真實組織里看到的更清楚。這個我們常邀人參加的實驗,是一個叫作“啤酒游戲”(beer game)的模擬,這項游戲第一次開發完成,是在六十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它是類似“大富翁”的桌上游戲,但更簡單,參加者只須做一項決策。在實驗中,我們能夠比在真實組織中,更加鮮明地暴露這些智障以及它們的成因。上萬次的實驗結果都顯示,問題大部分源自人類思考與互動的基本習性,它超過了組織與政策特性的影響。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能親身嘗試一下這個對全人類的困境而言;都非常重要的游戲。
??在啤酒游戲中,我們暫時置身在一種很少受到注意、但普遍存在的組織。它是一個在所有工業國家都有的、負責商品生產與運銷的產銷系統。這個實驗是一個生產和配銷單一品牌啤酒的系統。參加游戲的人,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且完全可以自由作出任何決定。他們惟一的目標,是盡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利潤最大。這三個主要角色是零售商、批發商和制造商的行銷主管。現在就讓我們分別由三個不同角色的角度,來看故事的發展。
?? 零售商
??假想你是個零售商。你可能是郊區某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連鎖店管理者;或者你經營的是古老小鎮上一家家庭式食品雜貨店;也可以是在偏遠公路邊的飲料批發商。?無論你的商店像什么樣子,或你銷售任何其他貨品,啤酒是你主要的營業項目。它不僅有利潤,而且吸引顧客進來買其他商品,例如爆米花與炸薯片等。你至少保持一打各種品牌啤酒的庫存,并概略地登錄店里的存貨量。?每周一次,會有卡車司機來到你的商店后門。你遞給他一份該周訂貨單,上面寫明每個品牌你要多少箱。卡車司機在跑完其他地方之后,會把你的訂單交給你的啤酒批發商處理,適當地安排出貨,并把訂貨運到你的商店。漸漸的,你已習慣這些處理流程,你的訂單平均需時四周;換句話說,啤酒通常在你訂購之后大約四周才送達你的商店。
??你與你的啤酒批發商彼此從未直接見面和聊過天。你們只透過一張紙上的核對記號來溝通訊息。這是因為你的商店經銷幾百項貨品,來自幾十家批發商,而你的啤酒批發商要處理十多個不同的城市中幾百家商店的交貨。在你的顧客和訂單持續增加時,誰有時間聊天?數目是你們惟一需要彼此溝通的事項。
??你銷售最穩定的一種啤酒叫作“情人啤酒”。你隱約曉得情人啤酒是由一家離你店面大約300英里、規模小但是有效率的制造商所生產的。它不是超級流行的品牌;事實上,該制造商全然不作廣告。但是,就像每天規律收到早報一般,每周你都賣掉4箱情人啤酒。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顧客大部分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沒有固定的偏好;但是不知何故,每當一位顧客轉而購買其他品牌啤酒,都會有其他人接替他來買情人啤酒。為了確定你總是有足夠的情人啤酒,你嘗試隨時保持12箱的庫存量。因此每周一啤酒卡車來到時,你都訂購4箱,久而久之,你心里已經將每周4箱的周轉率看作理所當然,甚至你在發訂單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說:“喔,是的,情人啤酒4箱。”
??【第二周】:十月份的某一周(讓我們稱之為第二周),情人啤酒的銷售量突然增加一倍,從4箱增至8箱。你想那很好,你店里還剩8箱。你不知道何以情人啤酒的銷售突然增加4箱。或許有人舉行宴會吧!但是為了補充額外賣出的4箱,你把訂單上的數量提高為8箱。這將使你的庫存恢復正常的12箱。
??【第三周】:但奇怪的是,下一周你又賣出8箱情人啤酒。偶爾你會在得空時短暫地思索原因何在。但春假還沒到,啤酒公司也沒通知你有舉辦特別的促銷活動,或許有其他的原因……,但是有一位顧客進來了,打斷了你的思緒。
??就在此時,送貨員來到,關于情人啤酒的事,你還是沒有機會仔細思考,你低頭看送貨單,看到他這次只送來四周前你所訂的4箱。你目前只有4箱的庫存,意思是說除非接下來銷售下降,否則這周你將賣光所有的情人啤酒。因此至少訂購8箱才能趕得上銷售的速度。但為了安全起見,你訂購了12箱,這樣你可以重建原有的標準安全庫存量。??
??【第四周】:星期二那天,你找時間向一、二位年輕的顧客詢問。結果發現大約一個月以前,有一個新的流行音樂錄影帶在電視頻道播出,這個合唱團以“我喝下最后一口情人啤酒,投向太陽”,作為他們歌曲的結尾。你不知道他們為什么使用這句話,但是如果有任何新的廣告促銷,你的批發商應當會事先告訴你。你想打電話給批發商問問,但是炸薯片的送貨員正好來交貨,情人啤酒這個問題又滑出了你的腦子。
??你訂的啤酒下一次到貨時,只送來5箱。(盡管因為只剩1箱庫存,你有些懊惱,但是覺得也不錯。多虧這個錄影帶免費促銷。)你雖然知道自己前幾次已多訂了幾箱,但是想想需求可能進一步上升,最好再訂購16箱。
??【第五周】:周一早上你僅存的1箱賣光了。幸運的是你又收到7箱情人啤酒(顯然你的批發商已經開始回應你較高量的訂單)。但是所有的啤酒又在本周結束之前銷售一空,你的庫存完全沒貨了。你有些擔心地望著空空的貨架,最好再另外訂16箱。你不想落得流行的啤酒沒貨的名聲。
??【第六周】:果然,顧客在本周開始的時候就夾看看有沒有情人啤酒。有兩位實在忠心,愿意等著購買。他們說:“貨來了請通知我們,我們立刻上門購買。”你抄下這兩位顧客的名字與電話號碼,他們承諾每人買1箱。
??下次到貨只有6箱。你打電話給那兩位預先訂貨的顧客,他們依約前來各自買了他們的1箱,剩下的4箱啤酒在周末之前又賣光了。又有兩位顧客把他們的名字留給你,下批貨一到。請你立刻打電話給他們。你不禁想:“要是貨架不是空的,不知道已經多賣掉多少啤酒。”似乎這個牌子的啤酒有供不應求的情形。在這個地區沒有一家商店有貨可賣。似乎這種啤酒受歡迎的程度不斷增加。
??
??在瞪眼看著空的貨架兩天之后,覺得如果不另外訂購16箱是不對的。你內心掙扎著是否要訂購更多的數量,但是你克制了自己,因為你知道自己所下的幾次大訂單將很快開始交貨。可是他們什么時候才能交貨呢?
??【第七周】:這周交貨卡車只送來5箱,也就是說你又要面對空空的貨架一個星期。你把貨給了預訂的顧客,不到兩天,剩下的情人啤酒又賣光了。這一周更嚇人,有5位顧客留下他們的名字。你另外訂購了16箱,并暗自禱告你的大訂單將會開始到貨。
??【第八周】:此時你對情人啤酒的注意,比任何你銷售的其他貨品更為密切。每當有顧客購買這種看起來不顯眼、半打裝的啤酒,你都會特別注意。人們似乎在談論情人啤酒。你殷切地等待卡車司機送來16箱啤酒。
??但是卡車司機只送來5箱。你說:“5箱,你是什么意思?”他告訴你:“嘿!這件事情我毫無所悉,我猜他們接到的訂單多于存貨的數量。不過我想你幾周以后會收到貨的。”幾周?那時你光是應付預先訂貨的顧客就賣完了,接下來的整個星期,你的貨架上會連1瓶情人啤酒也沒有。這將對你的聲譽造成怎樣的影響?你深感挫折與生氣。
??這次你訂購了24箱,比你原先計劃要訂購的多一倍。真想不通為什么批發商這樣對待你?難道他不知道我們這里的市場胃口有多大?
?? 批發商
??作為一家批發配銷公司的主管,啤酒就是你的生活。你一天中花極長的時間在小倉庫里面,倉庫里高高地堆著每一種能夠想得到品牌的啤酒,當然也包括情人啤酒。你所服務的地區包括本市、本市的四郊和偏遠的鄉間。你不是本地惟一的啤酒批發商,但是你基礎穩固。而且有一些小品牌,包括情人啤酒在內,是由你在此地區獨家代理。?你跟制造廠商聯絡的方法,大多與零售商用來跟你聯絡的方法一樣。你每周在一張表單上,潦草地填上數目,交給你的駕駛員。平均在4周以后,所訂的啤酒會送到。只是你訂購的不是以精計,而是整批的。每批的總數大約夠裝滿1輛小卡車,所以你所想的是卡車量。就像你的零售商每周都向你訂購4箱的情人啤酒,你每周都向制造商訂購4卡車的量,足夠讓你隨時積有12卡車的標準庫存量。
??到了第八周你幾乎已經像你的零售商一樣的感到挫折與生氣。情人啤酒一向都是個可靠穩定的品牌,但是幾周之前(約在第四周)訂單突然開始急遽上升。再下來那一周,從零售商來的訂單仍然繼續增加。到了第八周,大部分的零售商所訂購的啤酒數量已經是平常的三或四倍。
??起初,倉庫中的庫存,輕而易舉地滿足了額外訂單的需要。而當你注意到情人啤酒有銷售增加的趨勢,你馬上向制造商提高訂購這種啤酒的數量。第六周你在啤酒配銷新聞上看到一篇關于流行音樂錄影帶的文章之后,進一步提高訂購量,大幅增加到每周20卡車量。這是你平常所訂購啤酒數量的5倍。但是你需要這么多,因為啤酒受歡迎的程度,從零售商訂貨的需求判斷,呈二倍、三倍、甚至四倍增加。
??到了第六周,你所有庫存的啤酒都送出去了,然而欠貨的數量還是驚人。有幾家較大型的連鎖店還急得直接打電話給你,但是你的情人啤酒庫存空空如也。不過至少你知道,再幾周你多訂的啤酒將會送到。
??在第八周,當你打電話給制造商,問是否有什么辦法加速他們的交貨(并且通知他們你已把訂單增加為30卡車量),你駭然發現他們在兩周前才增加生產量。他們剛剛才得悉需求增加。他們怎么會這么慢?
??【第九周】:現在是第九周了。你每周自各零售商接到約20卡車量的情人啤酒訂單,而你仍然沒有貨。上周結束之前,你對零售商的欠貨又多了29卡車量。你的員工對于外勤人員打來的電話已經司空見慣,甚而他們要求你安裝一具答錄機,專門用來說明關于情人啤酒的事情。但你有自信在本周內,從制造商那兒收到你在一個月以前訂購的ZO卡車量。
??然而,他們只送來6卡車量。顯然制造商仍然缺貨,而較大量的生產運轉現在才開始出貨。你打電話給幾家較大的連鎖店客戶,向他們保證他們訂購的啤酒不久將送到。
??
??【第十周】:第十周令人怒氣沖天。你預期會送到的額外(至少20卡車量)啤酒不見蹤影。你猜或許制造商確實無法這么快提高產量。他們只交給你8卡車量。打電話去也沒人接電話,顯然他們所有的人都在工廠里全力生產。
??在此同時,各家商店顯然瘋狂地在銷售啤酒,因為你接到空前大幅的訂單——本周為26卡車量。或許他們正因為無法從你這里拿到啤酒,所以訂購這么多。不管是怎樣,你必須跟得上訂單。如果你拿不到啤酒,他們可能轉向你的競爭者購買。?你向制造商訂購了40卡車量。
??【第十一周】:在第十一周,你發現自己在倉庫附近的酒吧進午餐的時間特別長(因為你實在很怕接到連鎖店打來的電話)。情人啤酒只送來12卡車。你仍然無法聯絡上制造商的任何一位人員。而你有超過100卡車量的訂單等著補貨:已訂未交的77卡車量,加上本周從商店接到的28卡車量的訂單
??你必須得到啤酒,于是你向制造商再訂購了40卡車量。
??【第十二周】:到了第十二周,情勢更明白了。對情人啤酒需求變化的程度遠高于你所預期的。只要你想到假如有足夠的存貨,可以賺到多少錢,便只好嘆口氣認了。制造商怎能對你這樣?為什么長期缺貨的需求會上升這么快?你怎能預料而跟得上?你所知道的一切就是千萬不要再陷入這種長期缺貨的狀況。你再訂購了60卡車量。接下來的四周,需求量繼續超過你的供應量。事實上,到了第十三周,你的欠貨量
全然沒有降低。
??【第十四周】:在第十四周與第十五周,你終于開始從制造商收到較大量的出貨。同時,從商店來的訂購量下降了一點點。你想也許是因為上周他們多訂了一點。在這個節骨眼上,任何有助于降低欠貨數量的事情都是受歡迎的。現在到了第十六周,你終于幾乎拿到前幾周要求的所有啤酒:55卡車量。這些啤酒必須用板架疊放起來,而這些進來的貨將很快賣出去。
??一整個星期下來,你盼望商店的訂單再進來。但是你看到一張接一張的訂單填的都是相同的數目:零、零、零、零、零。這些人出了什么毛病?四周以前,他們大聲吼著向你要啤酒,現在他們甚至1箱也不要了。??突然之間,你覺得一股寒意自心底冒上來。你把剛要送給制造商的訂單上寫著的24
卡車量全數刪除。
??【第十七周】:接下來這周,又送到60卡車量的情人啤酒。商店的訂購數量仍然是零。109卡車量的貨品在你的倉庫里紋風不動,你天天在這些貨品堆里走來走去,還是沒有凹掉一塊。
??這周商店要的貨應該會增多一些,畢竟那個錄影帶仍在播出。你心中暗自思量,若再不來訂貨,你要把每一個該死的零售商打入第十八層地獄。
??可惡的是,零售商向你訂購情人啤酒的數量又再一次掛零。你向制造商訂購的數量自然也是零。然而,可恨的制造商還是繼續把啤酒送來,這周又運來60卡車量,實在太過分了,他難道不知道我的處境?為什么制造商還要把貨運來?這要到什么時候才會結束?
?? 制造商
??假想你是四個月以前被雇來負責這家啤酒制造商的配銷與行銷主管,情人啤酒只是它幾項主要產品當中的一項。這是一家小型制造廠,以品質聞名,行銷則不太出色,所以公司才雇用你來加強行銷。
??現在,顯然你做對了一些事情。因為你就任不到兩個月(這個游戲的第六周),新的訂單開始急遽上升。到了你擔任這個工作的第三個月結束,啤酒的訂單達到每周40批,你剛開始時只有4批,大幅成長讓你覺得滿意。而你的出貨量是30批。?制造廠內也同樣有欠貨的問題。在這個工廠,從你決定釀制一瓶啤酒,到啤酒完成出貨的準備,至少需要兩周的時間,所以你在倉庫保持幾批啤酒的庫存,這是理所當然
的。但是這些庫存在第七周就出光了,而這只是進來的訂單開始上升兩周之后的事。下一周你有9批已訂未交的訂單,還有24批新的訂單,你只能送出22批。這時你在公司內已經成為英雄。廠長給每一位員工獎勵,把工作時間延長一倍,并興奮地進行面談為工廠招募新的幫手。
??你運氣好是由于流行音樂的錄影帶提到了情人啤酒。你在第三周從青少年寫來的信件中得悉錄影帶的事,但是直到第六周才看見錄影帶造成訂單上升的影響。
??甚至到了第十四周,工廠仍然趕不上已訂未交的訂購量。你不斷要求釀制更多的量。你想像自己這一年的獎金不知將會有多少,或許可以要求利潤的某一個百分比。你無聊得在行銷周刊的封面上為自己畫像。
??在第十六周,你終于趕上已訂未交的數量。但是到了第十七周,你的經銷商只訂了19批的貨。而至第十八周,他們完全不再訂購啤酒,有些訂單上甚至可以看出是被全數刪減掉的。
??現在是第十九周。你在倉庫里有100批啤酒存貨。而啤酒銷售業績仍然掛零。同時你過去要求大量釀制的啤酒,還在不斷的釀造中。你戰戰兢兢地打了一通電話給老板。你說:“最好把生產延緩一、二周,我們碰到了……”你使用一個你在商業學校學到的字眼“斷續(discontinuity)”。電話的另一端默不作聲,你說:“但是我確定這只是暫時的。”
??
??【第二十一周】:相同的模式又延續了四周之久:第二十周、第二十一周、第二十二周、第二十三周。你對訂貨再現高峰的希望日漸渺茫,而你的借口聽起來愈來愈薄弱。你說經銷商和零售商胡搞,上個月瘋狂地要貨,這個月突然什么都不訂,都是新聞與流行音樂錄影帶制造了情人啤酒高漲的需求。
??【第二十四周】:你在第二十四周初,借用公司汽車去拜訪的第一站,是批發商的辦公室。這不僅是你與批發商第一次會面,也只是你們第二次交談,因為直至這個危機發生之前,并沒有什么事情好說的。你們彼此面色凝重地寒暄了一下,然后批發商把你帶到后面的倉庫。批發商說:“我們已有兩個月沒收到零售商任何一張情人啤酒的訂單了,我感到完全茫然不解。你看,這里還有220卡車量在倉庫里啊!”??你們一起斷定必然發生了需求暴起暴跌的現象,“消費大眾的需求是反復無常的。”你們共同如此結論。如果零售商留意并警告你們,決不會發生這樣的情形。
???
??在回程的路上,你在腦子里構思行銷策略報告的措辭,一時性起,你決定在一家沿途經過的零售商店停一下。運氣不錯,店主在店里。你自我介紹,零售商的臉上勉強擠出笑容。他。要一名助手照看店鋪,你們兩人一同走到隔壁一家速食餐廳,各要了一杯咖啡。
??零售商隨手帶來店里庫存記錄簿,打開橫放在桌子上。“你不知道幾個月之前我多么想要勒死你。”
??“為什么?”
??“你看,我們后面的房間還有93箱沒賣掉的情人啤酒。依照現在售貨的速度,我們再訂購是六周以后的事了。”
??六周,你自己盤算著。接著你掏出一具口袋型計算機。如果這個地區每一家零售商都等待六周再訂購啤酒,然后每周只訂購幾箱,將費時一年或一年以上,才能使批發商220卡車量的庫存大幅下降。你說:“這是一個悲劇。是誰讓它發生的……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如何防止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在噘了幾口咖啡后,零售商說:“那不是我們的錯,在音樂錄影帶開始播出的時候,我們一直都是賣4箱啤酒。接下來的第二周我們賣掉8箱。”你接著說:“然后銷售量迅速增加。但是為什么現在銷售量會減到連1箱都沒有呢?”
??零售商說:“不,你不了解,需求從來就沒有迅速增加過,顧客也從未完全停止購買。我們仍然每周賣出8箱啤酒。”
??“什么?你說什么?需求從來就沒迅速增加過?顧客也從來沒有完全停止購買?這怎么可能?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我們需要的啤酒數量你們不送貨給我們。我們只好不斷地訂貨,以確保有足夠的數量來跟上顧客的需要。”
??“但是我們都按照必要的速度把啤酒送出去。”
??零售商說:“那么也許是批發商搞砸了吧,我在想是否該換供應商了。無論如何,我希望你舉辦一次贈券促銷或其他辦法,讓我能夠賺回一些本錢。我只想把那93箱啤酒賣掉一些。”
??你拿起咖啡的帳單。回程中,你一路計劃辭呈的措辭要怎么寫。顯然,你將因這項危機所造成的工人解雇或關閉生產線而受到責備,就像批發商責怪零售商、零售商責怪批發商,而兩者都想要責怪你一樣。至少現在還夠早,能讓你帶著些許尊嚴離開。只要你能想出一些解釋,說明這不是你的錯,顯示你也是被害人,而不是元兇。
?? 啤酒游戲的省思
??一、結構影響行為
??不同的人處于相同的結構之中,傾向于產生性質類似的結果。當問題發生或績效無法如愿達成的時候,通常我們會怪罪于某些人或某些事情。然而我們的問題或危機,卻常常是由我們所處系統中的結構所造成,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力量或個人的錯誤。
??二、人類系統中的結構是微妙而錯綜復雜的
??我們傾向于只把結構想作外在的限制,但在人類系統中,結構還包括大家作決定時所根據的許多運作原則,我們依據這些原則詮釋認知、目標、規范,并將之化為行動。
??三、有效的創意解常出自新的思考方式
??在人類系統中,常隱藏著更有效的創意解,但是我們卻不曾發覺,因為只專注于自己的決定,而忽略了自己的決定對他人有怎樣的影響。在啤酒游戲之中,三個角色在他們的能力范圍內,都有消除大幅振蕩的巧妙做法。但是他們無法做到,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開始制造出振蕩的。
?? 危機一再重演
??商業界的人喜愛英雄。我們大肆贊美和升遷那些達成有形成果的人。但是如果事情出了問題,我們直覺上認為一定有人搞砸了。??在啤酒游戲中沒有這樣的元兇,沒有人該受到責備。在我們故事中的三個角色,任何一個人的意圖都是善良的:好好服務顧客,保持產品順利地在系統中流通,并避免損失。每一個角色都以自己的理性猜測可能發生什么,并作了善意、果決的判斷。沒有一個人的用意是壞的,雖然如此,危機還是存在于系統的結構中。
??近二十年以來,啤酒游戲在教室與管理訓練講習會中被玩過好幾干次。在五大洲都有人玩過這個游戲,參加的人有各種年齡、國籍、文化和行業背景;有些參加者以前沒聽說過生產/配銷系統,有些人已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樣的業務上。然而每次玩這個游戲,相同的危機還是發生。首先是大量缺貨,整個系統的訂單都不斷增加,庫存逐漸枯竭,欠貨也不斷增加。隨后好不容易達到訂貨量,大批交貨,但新收到的訂購數量卻開始驟降。到實驗結束之前,幾乎全部參加游戲的人,都坐著他們無法降低的龐大庫存;制造商庫存已有好幾百箱,望著批發商每周只8箱、10箱的訂單而一籌莫展。
??如果成千上萬、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參加游戲,卻都產生類似的結果,其中原因必定超乎個人因素以上。這些原因必定藏在游戲本身的結構里面。
??更值得令人注意的是,啤酒游戲的產銷模式結構,竟也會導致真實企業生產配銷系統常見的危機。例如1985年個人電腦記憶晶片的價格低廉并且貨源充足,銷售卻下滑18%,美國的業者遭受25~60%的虧損。但是在1986年后期,突然發生的短缺,卻因恐慌與超量訂購,而使短缺加劇,結果同樣的晶片價格上漲100到300%。類似的需求暴起暴落發生在1973年到1975年的半導體產業。在訂單大量增加,造成整個產業缺貨與交貨時間遲延之后,需求量卻隨后暴跌,你需要任何產品,馬上就可以拿到。幾年之內,西門子(Siemens)、賽格尼(Signetics)北方電訊(Northern Telecom)、漢偉(Honeywell)、以及史林伯格(Schlumberger)等全都經由購買走下坡路的半導體制造公司而進入這個產業。
??在1989年中期的通用汽車、福特和克萊斯勒,就如同華爾街日報所說的“因生產的汽車遠高于銷售量,經銷商庫存不斷累積。這些公司閑置工廠,并以多年來所未見的高比率解雇工人。”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常經歷這種經濟學者所稱“存貨加速器理論”(Inventory accelerator theory)的商業景氣循環——需求小幅上揚,導致庫存過度增加,然后引起滯銷和不景氣。
??各種服務業也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種類似波動。例如房地產業搶購的盛況以及隨后嚴重的滯銷,太多太多這類的例子,大家卻又一再重蹈覆轍,是因為人類太健忘呢,還是因為更深一層的“群體”智障?
??其實,在生產配銷系統的真實狀況,往往比啤酒游戲的情形還要糟糕。真實世界的零售商會同時向三、四家批發商訂貨,等到有一家交貨了,就取消還沒交貨的其他訂貨。真實世界的制造商常常會碰到在游戲里役有出現的產能限制問題,使整個配銷系統的恐慌更加惡化。或者制造商可能提高產能,因為他們相信目前的需求水準將繼續下去,然而如此一來,旦需求滑落,又會發現自己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境。
??像啤酒游戲這樣的生產配銷系統的波動現象,揭示了系統思考的第一項原理:結構影響行為。
?? 結構影響行為
??即使是非常不同的人,當他們置身于相同系統之中,也傾向于產生類似的結果。??系統的觀點告訴我們,要了解重要的問題,我們的眼界必須高于只看個別的事件、個別的疏失或是個別的個性。我們必須深入了解影響我們個別的行動,以及使得這些個別行動相類似背后的結構。就如七十年代震撼全球的巨著《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to Growth)一書的作者米鋒絲(Donella Meadows)所說的:“真正深入、獨特的洞察力,來自于認清楚系統本身正是導致整個變化形態的因素。”
?? 歷史的法則與系統思考
??一百多年前,一位杰出的“系統思想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已經表達了相同的感慨。他在《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這本書中,除了描述拿破侖與沙皇時代的俄國歷史的故事之外,約有三分之二的篇幅在沉思為何大多數的歷史學家無法真正解釋史實:
??“十九世紀的前十五年,出現一個很不尋常的運動,有數百萬人加入。人們拋開慣常從事的工作;整個運動的波瀾,從歐洲的這一頭沖擊到那一頭。掠奪與殘殺、勝利與絕望充斥人心。人類整個生活步調發生巨變,起先以遞增的速度移動,然后又慢慢地遞減。有人問:這項活動的原因是什么,或者,這到底是依什么法則發生???“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歷史學家把當時巴黎的重要人物一一剖析,然后以兩個字為這些人的言行做總結——革命。這些歷史學家并為拿破侖,及與他親近或交惡的人寫了詳細的傳記,談論其中重要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下結論說,就是因為這些事情促使革命發生,而這些就是歷史的法則。
??“但是,有智慧的人拒絕相信這樣的解釋。事實上‘革命’和拿破侖的產生,是許多個人意志匯集的結果,這種意志的匯集可造就他們,也可使其滅亡。
??“歷史學家認為:‘不論什么時候,有戰爭就有偉大的軍事領袖;不論什么時候,發生革命的國家都會有偉人。’有智慧的人卻認為:‘不論什么時候,有偉大的軍事領袖時,的確是有戰爭;但那并不表示,將領就是造成戰爭的原因,或者可以從某一個人的活動中找到導致戰爭的因素。’”
??托爾斯泰認為,只有嘗試了解歷史背后的法則,才有更深入理解的希望。他所謂的“歷史的法則”就是我們在稱此為“系統整體結構”的同義詞:
??“為了查證歷史的法則,我們必須完全改變觀察的主題,必須撇開國王、大臣、將軍,而著手研究引導大眾的那些類似而又極細微的要素。沒有人能夠說到底人類在這方面了解歷史法則的進展有多深;但是顯然只有朝這方面努力才可能發現歷史的法則。而直到現在,人類用在研究這個方法上的聰明才智,還不到歷史學家用在敘述許多國王、大臣、將軍……等作為上的百萬分之一。”
?? 看不見的運作
??在這里,結構指的不是論證上的邏輯結構,也不是指那些組織平面圖所顯示的結構。在此,系統結構所指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影響行為的一些關鍵性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不是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而是存在于關鍵性的變數之間;像是人口、天然資源、開發中國家的糧食生產,或高科技公司工程師的產品構想,以及技術和管理要素。??在啤酒游戲中,引起訂單與庫存劇烈波動的結構,包括環環相扣的多層產銷鏈、其中供需之間的時間滯延(delay)、資訊取得的有限性,和影響每個人下決策的目標、成本、認知、恐懼感等。但是當我們使用系統結構這個名詞的時候,必須了解的是,它不只是個人之外的結構。相反的,在微妙的人類社會系統中,結構的本質是微妙的,每一分子都是整體結構的一部分。這也就是說,我們有力量改變置身其中的結構,參與運作。
??然而,我們多半未能認知這樣的力量。事實上我們通常全然看不見這些結構怎樣運作,只發現自己不得不這么做。
??1973年心理學家辛巴鐸(Philip Zimbardo)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史丹福大學的學生被安排在心理系大樓地下室,模仿監獄內囚犯與警衛的角色。在獄中,囚犯開始時只是溫和地抗拒,但當警衛加強壓力時,囚犯的叛逆日益高漲。這個實驗直到警衛開始在肉體上虐待囚犯,實驗者感覺狀況已經嚴重地失控時才停止。實驗在進行六天以后提早結束,因為學生開始受到沮喪的折磨,無法自制的哭泣,并且身心都已經疲憊不堪。
??另外一個令我覺得不寒而栗的是國際政治結構的力量。在蘇聯出兵阿富汗幾個月以后,蘇聯官員還自詡曾經在阿富汗成立的時候率先承認這個國家;在阿富汗內部斗爭、不安定的時候,也曾多次向其政府軍伸出援手。七十年代后期,阿富汗游擊隊的威脅開始升高,執政當局請求蘇聯增加援助,導致內戰的擴大,更加深了阿富汗政府對蘇聯援助的依賴。而蘇聯對其侵略阿富汗的說詞是:“我們實在不得不進行軍事干預。”
??當我聆聽這個故事的時候,不禁想到啤酒游戲的零售商或批發商,在游戲結束以后如何解釋,他們或許也會說實在不得不持續增加訂購量。這個故事也讓我想起美國官員在十或十五年前嘗試解釋美國如何卷入越戰的故事。
?? 蝴蝶效應
??當我們說結構產生特別的行為變化形態,確切的意思是什么?如何辨認這樣具有控制力量的結構j這樣的知識將如何幫助我們在一個復雜的系統之中更為成功?
??啤酒游戲提供一個探究結構如何影響行為的實驗室。參加游戲的人——零售商、批發商、制造商,每周只作一個決定,那便是訂購多少啤酒。零售商是第一個突然增加盯購量的角色,并在第十二周左右達到訂購巔峰。此時啤酒之所以無法如他所預期的準時送達,是因為批發與制造商那兒已經開始欠貨,但是零售商并不曾想過上游的欠貨情形,仍不計代價地大量增加訂購量以取得啤酒。那樣一個小幅的擾動,透過整個系統的加乘作用,竟使得大家的訂購量都大幅增加(就如混沌理論所說的“蝴蝶效應”一般——佛
羅里達的暴風,是由于北京的一只蝴蝶翅膀揮動了一下而引起的)。零售商訂購單的巔峰大約在40單位,制造商的生產巔峰大約在80單位。??結果起先每個角色的訂購量都不斷增加,然后再陡然下降。這種變化形態,從零售商到制造商,愈往上游愈放大。換句話說,離開最終消費者愈遠,訂購量愈高,也跌得
愈厲害。在每場游戲中扮演制造商的人,都遭遇到重大的危機,在每周生產40、60、100或更多的量后沒幾周,就一直以接近零的生產量直至游戲結束。
??游戲中另一項值得注意的行為變化形態,可以由庫存與欠貨數量中觀察到。零售商的庫存大約從第五周開始降到零以下。零售商的欠貨數量在繼續增加了幾周之后,它的庫存在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還是未能回到正數。同樣的,批發商的欠貨情形大約從第七周開始,持續到第十七周左右;制造商的欠貨情形大約從第九周開始,持續到第十九周左右。然而一旦庫存開始又有存貨,它的數量便開始激增(在第三十周,零售商大約為40,批發商大約為80到120,制造商大約為60到80),遠高于所期望的量。所以每一個
角色都經歷“欠貨——存貨”的循環:先是庫存不足,然后庫存過多。
??盡管消費者的需求是穩定的,然而以上所言“欠貨——存貨”的循環變化形態仍然發生。消費者實際訂購數量只變動一次,即在第二周從每周4箱啤酒增加為8箱,之后一直到游戲結束,仍然是每周8箱。
??換句話說,消費者的需求提高了一次以后,在隨后的模擬過程中一直是平穩的。當然,參加游戲的三個角色,除了零售商以外,沒有人知道消費者的需求,而零售商所得到的消費者需求訊息,也是每周一次的片段訊息,沒有什么線索得知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
?? 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啤酒游戲結束以后,我們要求扮演批發商與制造商的人,畫出他們心里所認為的、最下游消費者的需求情形。大多數的人是畫一條有起有落的曲線,就像他們所收到的訂單有升有降那樣。換句話說,這些參加游戲的人認定,如果在游戲中所收到的訂購量又升又降,必定是由于消費者的需求大起大落。比種認為有一個“外部原因”的假設,正是非系統思考的特性。
??參加游戲的人關于消費者需求的猜想,說明了在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常一味地歸咎并責備某些人或某些事情的傾向。游戲結束時,許多人深信元兇是游戲中擔任其他角色的人;但在看到同樣的游戲,不論是什么人來扮演這些角色,每次都出現相同的問題,他們原來所深信的假設才被粉碎。然而仍有許多人將歸罪的箭頭指向消費者,他們推論必定是消費者的需求暴起暴落。但是,當他們將自己的推測與消費者穩定的需求量作過比較之后,這個推論不攻自破。
??啤酒游戲有時會對參加者產生極大的沖擊。我永遠忘不了一家大貨運公司的總裁頹然跌坐,睜大眼睛凝視啤酒游戲的圖表。到了再次暫停休息時跑去打電話。他回來的時候,我問:“發生什么事了?”他說:“就在我們到這里之前,我的最高管理團體剛剛完成三天的營運檢討。其中一個部門的車隊運用,有非常不穩定的波動。似乎相當明顯的是該部門的總裁沒有做好工作。我們當然就責怪這個人,正如在我們這個實驗中的每個人都不假思索地責怪制造商一樣。但我剛剛猛然醒悟,這些問題或許是結構性的,而不是個人的。所以我方才沖出去打電話回公司總部,取消解雇他的手續。”
?? 如何改善啤酒游戲的績效
??當大家了解不能再責怪他人或顧客,參加游戲的人還有最后一個責怪的對象——系統。有些人說:“這是一個無法管理的系統,問題在于我們未能互相溝通。”這種論點已被證實是站不住腳的。其實,即使是像這樣一個出貨時間遲延、資訊供應不足的存貨模擬系統,仍有許多改善的可能性。
??為了能夠先讓各位了解改善的可能性,首先讓我們假想,如果每一位參加游戲的人,都不采取任何改正庫存過多或過少的行動時,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如果遵循“沒有策略”的策略,每一位參加游戲的人只是發出與他收到的訂單相等量的新訂單;這可能是最簡單的訂購政策。換句話說,如果你收到新進來4箱啤酒的訂單,就發出4箱的訂單;收到8箱啤酒的訂單,就發出8箱的訂單。
?? “沒有策略”的策略
??如果參加游戲的三個人完全遵循這種“無為而治”的策略,大約到了第十一周,三個角色便都趨向“穩定”。也就是零售商與批發商一直處于欠貨狀態。在這個簡單的游戲中,持續的欠貨之所以會發生,乃是由于所訂購的數量遲延交貨。而這些參加游戲的人并沒有花力氣去改正它們,因為沒有策略的策略先就排除以大量的訂單調整欠貨。
??沒有策略的策略成功嗎?或許大部分參加游戲的人會說不,因為這樣的策略造成欠貨數量居高不下,使系統中的每一個人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等候自己的訂單交足。在真實的情況中,無疑的這種情形將引誘新的競爭者進入市場,他們可能以提供更佳的交貨服務來取勝。只有對市場有獨占能力的產銷公司才可能堅守這樣一個策略。??但是這個策略卻能消除如前所述訂購量急遽上升、下跌,以及相伴而生的庫存波動。
此外,在沒有策略的策略之下,由三個角色所產生的總成本,低于大部分(75%)參加過游戲的人所造成的成本。換句話說,大多數參加游戲者(其中許多是經驗豐富的管理者)表現的成績,比使用沒有策略的策略的人差。也就是說,在嘗試改正的成本不均衡狀態時,大多數參加游戲的人矯枉過正,愈弄愈糟。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參加游戲的人,有大約25%的得分,比沒有策略的策略為佳,其中有大約10%的人分數好很多。換句話說,成功是可能的。但是這需要大多數參加游戲的人轉變觀點:深入體認“我們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所了解的”與“系統實際運作情形”兩者之間根本的差距,也就是我們后面所稱的“改變心智模式”。大多數參加游戲的人只專注于自己這一部分的工作,但真正需要做的是,看清自己這一部分與其所處的更大的系統如何互動。
?? 被切割的局限思考
??假設你也參加這個游戲,不論扮演任何一種典型的角色,想想看你的感覺如何。你密切注意自己的庫存、成本、欠貨數量、訂單和出貨情形。像大多數的批發商與制造商一般,到了游戲后半,你會百思不解,原本預期應有大量訂單源源不絕而來,卻忽然一周接著一周出現零訂單的情況。另一方面,假想你是制造商,你以出貨回應新的訂單,但是你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出貨對于批發商下一回合訂單的影響。同樣的,如果你是批發商,對于所下的訂單會發生什么事情,你也不很清楚;你只是期望在合理的遲延之后訂
貨送到。那么你對系統的認知范圍就只有圖3—8的白色部分所示,右邊的環被切斷了。
??
??按照圖上白色部分所認知的情況,如果需要啤酒,你只要向上游發出訂單便好了。如果你的啤酒沒有按預期時間送到,你就發出更多的訂單。你算是把自己的這部分的工作處理妥善,亦即對進來的訂單、送來的啤酒,以及你的供應商沒按預期時間交貨等外部的變化都作出了反應。
??局限思考的典型疏失,在于誤認為自己訂單與他人訂單的互動方式,所影響的變數是“外部的”。絕大多數人對于自己是較大系統內一部分的這個事實,認知非常模糊。譬如,他們并未想到自己發出的大訂單,會把供應商的庫存吸得精光,因而造成供應商交貨更加遲延。他們更沒想到,如果接下來以發出更大的訂單以應付交貨遲延,將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加重整個系統的問題。
nbsp;?這個惡性循環會因任何一位參加游戲的人發生恐慌而開始加劇;無論他是系統的任何一個角色,即使是制造商,都會因未能生產足夠的啤酒,而產生相同的恐慌效應。最
后,當一個惡性循環牽動另一個惡性循環時,恐慌便會上下擴散到整個產銷系統。系統
一旦被恐慌所主導,各人就會發出超過實際需要20到50倍的訂單,這是常見到的現象。
?? 擴大思考的范圍
??要改善啤酒游戲的績效,參加的人必須擴大思考的范圍,如圖3—9的白色部分所示。在任何一個位置上的人的影響,都會超出自己位置的范圍以外。例如當你發出訂單時,供應商送啤酒來,所以你的訂單影響供應商的行為,接著他的行為還會影響另外一個供應商的行為。其次,你的成功不僅受到你所下訂單的影響,也受到系統里面其他每個人的行動的影響。譬如,如果制造商的啤酒沒貨了,很快的其他每一個人也都將沒有貨。大的系統順利運作,每個部分才能順利運作。在啤酒游戲以及許多其他的系統中,自己若想成功,必須其他人能成功。此外,每位參加游戲的人必須有此共識。因為,如果任何一位參加游戲的人產生恐慌,而發出一張大訂單,恐慌便會透過系統而愈演愈烈。??這里有兩項關鍵要領提供給參加游戲者參考:
??第一,要把你已經訂購,但是由于時間滯延而尚未到貨的啤酒數量牢記在心。我的一帖秘方是:“吞兩顆阿司匹林,然后耐心地等。”如果你頭痛需要服用阿司匹林,你不會每五分鐘吃一顆阿司匹林,直到頭痛消失為止,你會耐心地等候阿司匹林產生藥效,因為你知道阿司匹林要遲延一段時間以后才產生作用。許多參加游戲的人每一周都訂購啤酒,直到他們的欠貨額消除為止,其后果可想而知。
??第二,不要恐慌。當你的供應商無法像正常那樣,迅速地給你想要的啤酒時,你所能做的最糟糕的決策就是訂購更多的啤酒;然而這正好是許多參加游戲的人所做的。當欠貨的數量持續累增,而顧客大聲抗議的時候,便更需要修煉來抑制自己訂購更多啤酒的沖動。缺乏這種修煉,你和其他人都將遭殃。
??大多數參加游戲的人抓不住這些要領,因為只有當你擴大自己的思考邊界,而了解不同角色之間的互動情形之后,這些要領才顯而易見。“吞兩顆阿司匹林,然后耐心地等”這項要領,來自于了解供應商在處理訂單出貨上,會有一段時間的遲延。“不要恐慌”這項要領,來自于了解你再發出的訂單,將惡化供應商交貨遲延的現象,而導致惡性循環。
??如果參加游戲的人依照這些要領去做,他們能改善到什么程度呢?要完全消除所有過度訂購與“存貨/欠貨”的波動循環是不可能的,但要把這些不穩定控制到一個較小的程度是可能的,我們大約可將總成本降為平均參加游戲者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大幅改善是可能的。
?? 更新思考、去除智障
??第二章中所描述的七項學習智障全都可在啤酒游戲中發現:
??●“局限思考”使人們無法看到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其他的角色。
??●隨后當問題發生時,他們旋即“歸罪于外”,“敵人”是參加游戲的其他角色,甚至顧客。
??●他們“主動積極”解決問題,發出更多的訂單,反而把事情弄糟。
??●超量訂購是逐漸累增的,因此他們像“被煮的青蛙”般,并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直到情況已無法扭轉。
??●他們“未能從經驗學習”。自己的行動在系統內其他地方所引起的后果,最后回過頭來造成自己的問題,卻責怪他人。
??●通常每個角色是由二至三人所組成的團體來扮演,當決策出問題時,只會互相歸咎責備,無法共同學習。
??啤酒游戲使我們深入體認,在復雜情況下,這些學習智障與我們所習慣的思考方式之間的關系。大多數人在玩完這個游戲的時候都感到單調而不滿,因為只是做些被動的反應而已,然而大多數人后來也體認到,這種被動的反應源于自己只專注在一個又一個星期的事件上。參加游戲的人,大多數被庫存及新送到啤酒數量的不足、以及訂單的突然增加所震懾。當被問及為什么會這么作決定的時候,他們大多會針對事件做解釋:“我在第十一周訂購了40箱,因為我的零售商訂購了36箱,清光了我的庫存。”只要他
們持續“專注在事件上”,他們就注定只能采取被動的反應。
?? 掌握結構層次的洞寨力
??如圖3—10所示,以系統觀點解釋復雜的狀況,有多重的層次。在某些意義上,所有的層次都同樣的真實;但其效益則十分不同。如果以“誰對誰做了什么”的事件層次來解釋事情,注定會采取反應式的立場。如前面所談到的,事件的解釋在當代的文化中最為常見,而這正是為什么反應式管理盛行的原因。
??根據行為變化形態層次而提出的解釋,則專注于察看較長期的趨勢,并評量他們的涵義。譬如在啤酒游戲中,其中一種行為變化形態的解釋可能是:“產銷系統本來就是循環而不穩定的,你離開零售商愈遠,情形將變得愈嚴重。所以遲早制造廠商會有發生嚴重危機的可能。”行為變化模式的解釋開始打破短期反應的局限,至少它建議如何在經過一段較長時間之后,能順應變動中的趨勢。
?? 圖3—10 以系統觀點解釋復雜狀況的層次
?? 系統結構層次的觀點
?? (能改造行為的變化形態)
?? ↓
?? 行為變化形態層次的觀盧、
?? (能順應變動中的趨勢)
?? ↓
?? 事件層次的觀點
?? (采取反應式的行為)
??第三個層次“結構性”的解釋最罕見,但卻是最強有力而具有創造性的。它專注于回答:“是什么造成行為變化的形態?”在啤酒游戲里,結構性的解釋必須顯示發出的訂單、出貨、庫存如何互動,而產生所觀察到的不穩定與擴大的效應,以及考量遲延交貨對新訂單交貨的影響,和可能引發的惡性循環。結構性的解釋雖然不易找到,但是一旦當我們能清楚而全盤地從結構層面來解釋時,其效力則非常之大。
??美國總統羅斯福便是一個具有這種洞察力的領導者。1933年3月12日,羅斯福透過無線電廣播,解釋為什么銀行要休假四天。當時全國正陷入恐慌,羅斯福平心靜氣地說明銀行系統結構性運作的情形。他說:“讓我簡單地說,當你把錢存入銀行時,銀行并不是把錢放入保險庫內,而是把你的錢投資在許多不同形態的信用事業上,如債券與抵押等。換句話說,銀行運用你的錢使經濟保持轉動。”他解釋何以銀行需要保有儲備,
如果提款的人大多,則會造成儲備不足,進而提出為什么銀行歇業四天對于重整金融秩序是必要的。他最后說服公會支持這項激進但是必要的措施,也從此獲得大眾溝通高手的美譽。
??結構性的解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只有它才能觸及行為背后的原因,并進而改進行為變化形態。結構影響行為,因此改變背后的結構,能夠產生不同的行為變化形態。
在這個意義上,結構的解釋就深具創造性。由于人類系統中的結構,還包括系統中許多影響我們如何做決定的因素,因此,重新設計我們做決策的方式,等于重新設計系統結構。
??對大多數參加游戲的人來說,最大的收獲是深入體認到,門己的問題以及改善的可能,全都無可避免地受到自己思考方式的影響。真正具有創造性的學習,在一個以事件思考為主的組織里,無法持續。它需要一個結構性或系統性的思考架構,也就是找出行為背后所有結構性原因的能力。光有創造未來的熱忱是不夠的。
??當參加啤酒游戲的人了解行為背后的結構后,他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改變這些行為的力量,也因此能采取能在大系統中更有效運作的訂購決策。他們也印證了幾年前柯利(Walt Keily)在他的漫畫《撲高》(Pogo)中的一句名言:“我們碰到敵人了,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BBS: 電子公告牌系統,常被翻譯為討論板、論壇等,一些網絡虛擬社區的核心也是基于BBS的核心。天涯,貓撲等是典型的web BBS服務。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 社會性網絡服務,其核心在于強調用戶之間的聯系,是最近開始流行的一種新型網絡服務。 UUZone是典型的SNS.
經常有朋友問我: SNS和BBS到底有什么區別啊? UUZone的小圈子里不也就有個BBS嗎?
其實從泛社會性的角度來看,BBS具有很強的社會性, 應該也屬于早期的社會性服務,其實email, IM等任何能把人和人連接起來的軟件和服務都具備社會性。 但是目前所流行的嚴格意義的SNS和BBS, EMail等前一代的網絡服務相比,卻有著一些區別,也許這些區別從形式上看并不那么大,但是正是這些小小的區別,在用戶的線上行為模式和使用體驗,以及社會性效果方面卻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 可以認為SNS類服務,其實是BBS等前一代社會性網絡服務的一種進化,是一種進步。
最近著名的BBS天涯上出現了一個所謂“殺人事件”,說的是一個女大學生網上“賣身救母”,很多朋友傾囊相助,結果卻有人質疑其不誠信,然而最終其母親卻身死于手術臺。王小山的“天涯網友集體殺人事件”一文談了這件事情,并且直接表達了其看法。 我本人支持王小山的看法,我討厭那些道貌岸然的衛道士,虛偽地維護所謂“真相”,欺負一個年青弱女子。 最喜歡他文章結尾講的一個故事:
好像(記不清楚了)是在阿根廷,一個高爾夫球冠軍得了一大筆獎金,領完獎走向停車場時,遇到了一個女人。女人向冠軍訴說自己的不幸:她的小孩子得了重病,眼看就快死掉了,需要一大筆錢去醫院。冠軍把自己的獎金全部給了女人。
冠軍的朋友說:你上當了,那個女人是附近著名的騙子,她根本沒有孩子,她騙了你的錢。
冠軍說:你的意思是說根本沒有一個小孩子快病死了?這是我今天聽到最高興的事了
的確這個社會上有很多人利用了別人的同情心。利用別人的同情心而謀私利,是一種無恥的行為; 但如果因為會有人利用而變得沒有同情心,那是將是更大的錯誤; 而以擔心被利用而作為自己沒有同情心的借口, 其實是另外一種利用別人的同情心,所謂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
其實在BBS類的系統上,這樣的爭議和故事在不斷上演,而隨著這類故事的不斷上演,BBS系統在社會性方面的弊端正不斷顯露出來。SNS其實正是在經歷了這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后產生的一種演進。
BBS更強調帖子, SNS更強調人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現象上的明顯區別。 BBS中的人物主要通過其ID, 以及這個id發表的文章來呈現。 雖然不少bbs已經擴展了很多個人資料:比如照片,聯系信息,個人簡介等,但畢竟bbs本身的特點決定了文章是bbs的主體。
SNS中的主體是人,其他一切,無論blog, 文章,照片等一切都是人的附屬物。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sns, 功能和一個改進的bbs完全相同, 其側重點一定是人。
當SNS更側重于人的時候, 很多線索圍繞人來展開了,而不是圍繞一個帖子、主題來展開。 這時候,這個人的資料、文章、照片、blog、過去的行為等 成為了這個人網絡化生存的佐證。
信息在BBS上的傳播范圍是系統范圍擴散的, SNS上的傳播范圍是關系鏈型擴散的
BBS是全開放的, SNS是半開放的,其實并不能絕對地說“BBS是全開放的, SNS是半開放的”,只是一種總體上的概括。 為什么說bbs比較開放,而sns是半開放,我主要從信息傳播的方式來看的:從傳播角度來看,信息在BBS上的傳播范圍是系統范圍擴散的, SNS上的傳播范圍是關系鏈型擴散的。相對來說,SNS更加接近人類社會現實的信息傳播 -- 所謂“一傳十,十傳百”。
由于sns需要人來作為傳播媒介,所以其目標人群和擴散速度也許沒有bbs那么迅速,甚至由于中間人的原因,而發生停頓或者變化。
壞行為在BBS上無法得到有效懲罰, 壞行為在SNS上相對付出成本更大
BBS上是一個真正魚龍混雜的地方,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而BBS最大的問題是,當用戶有“壞行為”的時候,幾乎沒有實質性的處理措施。 一般只能通過刪貼、封ID甚至封IP的辦法。而這些動作其實對進行壞行為的用戶懲罰性不強,換個馬甲,很快就可以卷土重來。
而SNS上,很多SNS要求用戶之間必須建立某種聯系才能執行某些進一步的動作; 并且SNS基本都提供黑名單等工具,用戶的壞行為一旦產生,可能導致很難繼續打入某個圈子。 重新換一個馬甲再來,在sns里往往需要較長的經營時間, 所以sns里,用戶往往傾向于更加友好和對言行負責。 個別新來的“搗蛋鬼”很快會被ignore所懲罰,要么選擇離開,要么選擇“重新做人”。
SNS比BBS更像人際社會,而人際社會中很多情況是靠自律、社會輿論、關系等形成的無形的掌控力維護了人際社會的秩序。
BBS上容易出現信息泛濫,SNS通過人際關系來過濾信息
原理同上,BBS很容易成為一個信息泛濫,信息過載的地方,也會成為一個spam, 揚言惑眾的場所。
SNS從技術上來說并不比bbs高明,但sns中信息的傳播沒有那么容易,需要通過人。所以通過人際關系,信息傳播中獲得了過濾。
BBS的規則是版主制定的, SNS的規則是由用戶來形成的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BBS是版主為中心的, 游戲規則是版主定的。SNS是每個人自我中心的, 規則是一群人來共同形成的,SNS更加接近于人類社會的社群。
最后來分析一下這個“天涯社區網絡殺人事件”。 王小山的“天涯網友集體殺人事件”一文和相關的鏈接可以看到一些,在他的blog上有個朋友的總結性留言把整個事情的過程回放得較清楚,原文太長摘錄部分如下:
天涯之善行這幾天演進得叫人哭笑不得,他們中那么大的一個群體,打著善行的旗幟,偏偏干著解構主義的行為藝術。讓我們細看這次網絡善行的全過程:
第一幕:賣身救母。陳易說她的母親有嚴重肝病,需要進行第二次肝移置手術才可能有機會活下來,陳和母親相依為命,她非常愛她,寧愿賣身籌措第二次手術的巨額費用。
第二幕:捐款。天涯很多人被打動了,解囊相助,據說捐款有十萬之巨。
第三幕:懷疑。天涯網友開始懷疑陳易求助的動機,要求其公開帳目。
第四幕:調查。有一個叫八分齋的網友集資去重慶調查,并出具一份文學色彩非常濃的調查書,而且調查的過程中不知怎么搞的西西TV也跟著湊熱鬧;更有一些技術高超的IT小偷們撬開了陳易QQ記錄,“本著公義之舉”把陳易隱私大白于天下。
第五幕:陳母之死。八分齋帶著集體的名義要求陳母在一個月內動手術,否則要求陳易把捐款轉移給紅十字會,這樣陳母在壓力下不得不限期手術,最終在手術臺上大出血死亡。
第六幕:道德審判臺。至愛母親的死去并沒有成為這次事情的終結,反而陳易被釘在道德的審判臺,被瘋狂的大眾貼上“騙子”,“騙子集團”的大字報,她的靈魂被天涯競相踐踏,其情狀仿佛讓故去的陳母被鞭尸三日,活著的陳易被脫光衣服遭千人凌辱也不足以解恨。
王小山用案發現場來給出了天涯論壇的地址,但跑過去看感覺頭緒很多,各種觀點,各種馬甲,林林總總, 根本看不出一個主線。 當然這就是典型的熱鬧BBS呈現出來的感覺。
這里不去說這件事情本身如何。 至于我的觀點,我和王小山的觀點基本是相同的,在本文上篇就已經清楚表達了。
和天涯的事情類似,前一段時間,一群blogger們也采用blog, sns等方式為另外一個生病的朋友王俊傳播過捐款信息,捐款超過15萬,王俊也順利接受了手術,詳細的信息可以參見愛心援助王俊的Blog(http://befresh.bjug.org/),那里不但有事情的全部而且有捐款的具體數量和詳細信息。王俊的網絡捐贈活動可以說是很圓滿的,但其涉及的傳播面,造成的社會影響,引發的爭議,遠遠比不上天涯的這件事。 blog已經具備非常多的SNS的特性, 甚至不少人認為一群blog鏈接成為網絡就是一個SNS. blog和bbs的現實性不言而喻,但就是那么一點點區別,造成了用戶行為和結果的截然不同。
比較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到這些:
- BBS傳播能力很強,傳播速度很快,范圍很廣; blog/SNS傳播擴散較慢,但一旦形成擴散后范圍也足夠廣
- BBS傳播的結果是受眾太廣,結果什么人都來了,有捐款的善人,有同情者, 但也有無聊的好事者,打算乘機炒作的,企圖做道德衛道士的... Blog/sns傳播的對象范圍較集中,由于人?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一般不相關的人接觸機會相對少
- BBS如同一個混亂的大公共集市,由于什么人都有,發生摩擦、引發群毆、拉幫結派的情況容易發生; blog/sns更加個人化,秩序是各自維護的, 不太容易發生bbs上那種混亂的局面;
天涯目前也正在開始提供blog服務,mop這個和天涯齊名的bbs也開始了朋友圈的sns業務...這些都可以看到BBS自身也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且開始在引進sns的特性來完善自身。
現在的SNS并不完美,但可以看到比起古老的BBS, SNS屬于慢熱的那種,但是一種進步。 而在這樣一個不完美的SNS上,用戶仍然可以通過巧妙欺騙性經營sns, blog上的形象來達到不良目的,其實欺騙、混亂等問題并不能本質上消除,只能比bbs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過回過頭看看我們的社會, 雖然總體上是好的,也在不斷進步,但各種丑陋現象還是難以根除的。SNS只是比BBS更加接近一個社會,因此SNS將比BBS有更強的生命力,會成為未來網絡服務的一個核心業務。
原文:http://www2.uuzone.com/blog/mao/479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