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軟件與壟斷
開源軟件從總體效果來看,一方面對技術的自由擴散起到了推動作用,另一方面也實質上加強了巨型廠商的壟斷地位。
從巨型廠商如IBM,BEA,Oracle的策略來看,他們傾向于將開源軟件(OS 如Linux,AppServer 如 JBoss,組件如Struts,Spring),作為自有高端產品的補充,用于占領低端部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軟件產品商準入門檻或是直接對M$來競爭。
開源軟件與這些巨型廠商產品的差距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1 開源軟件缺乏商用軟件的所具有的如可靠性、可擴展性、高可用性等特性。
2 開源軟件在關鍵應用如TP Monitor(TUXEDO/CICS),MOM(MQ)方面缺乏相應的殺手軟件。
這個現狀一方面與開源組織的策略相關:TP Monitor之類的軟件是高度壟斷的,很多開源組織是由巨型廠商所資助,當然不會推動這方面的軟件的開發。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為這類軟件需要長時間的不斷應用和實踐,才能逐步發展,否則只能是一個實驗室玩具。一開始時開源軟件的可靠性是無法保證,用戶也不會將自己的關鍵應用構筑在高風險基礎之上;不借助外力,這個死循環無法打破。
4 對于一些高端平臺或封閉平臺,開源軟件沒有足夠的硬件基礎條件發展。
5 開源軟件多數作為技術型軟件存在;而非業務型軟件,在易用性、可操作性、文檔方面有所缺乏。
6 開源軟件缺乏穩定的后續維護和支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