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用fdisk命令查看windows磁盤分區在linux下的設備名
heads 代表磁盤面數;sectors代表扇區數,每個扇區大小是0.5KB;cylinders代表柱面數。因此磁盤空間大小為:
磁面個數 * (扇區個數 * 512) * 柱面個數
第一列 Device 表示磁盤分區對應的設備名
第二列 Boot 表示是否為引導分區,上面的 。/dev/sda1就是引導分區
第三列 Start 表示每個磁盤分區的起始位置,以柱面為計數單位
第四列 End 表示每個磁盤分區的終止位置,以柱面為計數單位
第五列 Blocks 表示磁盤分區的容量,以KB為單位
第六列 ID 表示磁盤分區對應的ID,根據分區的不同,對應的ID號也不同。LINUX下 83代表主分區和邏輯分區,5代表擴展分區,82代表交換分區,7代表NTFS分區
第七列 System 與第6列基本相同
因此,/dev/sda3 為主分區,/dev/sda6為交換分區,/dev/sda1,/dev/sda5為NTFS分區,也就是WINDOWS下的盤符。對應到本機則是C盤與D盤
2.使用mount命令掛載磁盤設備
mount -t ntfs -o codepage=936 /dev/sda5 /mnt/d
掛載完成可通過 df命令查看:
root@will-ThinkPad-X201:/# df
相關概念:
磁盤設備在linux上的表示方法:
常見的磁盤類型有 IDE并口磁盤,STAT串口磁盤和SCSI磁盤。
表示方案有兩種,
方案一:
主設備號+次設備號+磁盤分區編號
對于IDE磁盤:hd[a-z]x
對于SCSI磁盤:sd[a-z]x
“a-z”表示設備的序號,如 /dev/hda表示第一塊IDE磁盤,/dev/hdb表示第二塊IDE磁盤
"x"表示每塊磁盤上劃分的磁盤分區編號。比如 /dev/sdax 表示第一塊IDE磁盤上的第"x"個分區。注意 x從 1 開始
方案二:
主設備號+[0-n],y
對于IDE磁盤:hd[0-n],y
對于SCSI磁盤:sd[0-n],y
“0-n”表示設備的序號,如 /dev/hd0表示第一塊IDE磁盤,/dev/hd1表示第二塊IDE磁盤
"y"表示每塊磁盤上劃分的磁盤分區編號。比如 /dev/sd0,1 表示第一塊IDE磁盤上的第1個分區
掛載點:
就是在linux上建一目錄,通過這個目錄建立了操作系統和磁盤存取的入口。也就是說,將設備掛載到這個目錄后,對于這個目錄的任何操作就相當于對設備的操作。linux默認的掛載點目錄為:/mnt 或者 /media
mount/umount命令
root@will-ThinkPad-X201:/# fdisk -l
Disk /dev/sda: 320.1 GB, 320072933376 bytes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38913 cylinders, total 625142448 sectors
Units = sectors of 1 * 512 = 512 bytes
Sector size (logical/physical): 512 bytes / 512 bytes
I/O size (minimum/optimal): 512 bytes / 512 bytes
Disk identifier: 0xf0b1ebb0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63 104872319 52436128+ 7 HPFS/NTFS/exFAT
/dev/sda2 104872381 324587519 109857569+ f W95 Ext'd (LBA)
/dev/sda3 324587520 625141759 150277120 83 Linux
/dev/sda5 104872383 314586719 104857168+ 7 HPFS/NTFS/exFAT
/dev/sda6 314587136 324587519 5000192 82 Linux swap / Solaris
heads 代表磁盤面數;sectors代表扇區數,每個扇區大小是0.5KB;cylinders代表柱面數。因此磁盤空間大小為:
磁面個數 * (扇區個數 * 512) * 柱面個數
第一列 Device 表示磁盤分區對應的設備名
第二列 Boot 表示是否為引導分區,上面的 。/dev/sda1就是引導分區
第三列 Start 表示每個磁盤分區的起始位置,以柱面為計數單位
第四列 End 表示每個磁盤分區的終止位置,以柱面為計數單位
第五列 Blocks 表示磁盤分區的容量,以KB為單位
第六列 ID 表示磁盤分區對應的ID,根據分區的不同,對應的ID號也不同。LINUX下 83代表主分區和邏輯分區,5代表擴展分區,82代表交換分區,7代表NTFS分區
第七列 System 與第6列基本相同
因此,/dev/sda3 為主分區,/dev/sda6為交換分區,/dev/sda1,/dev/sda5為NTFS分區,也就是WINDOWS下的盤符。對應到本機則是C盤與D盤
2.使用mount命令掛載磁盤設備
掛載/dev/sda1至 /mnt/c :
mount -t ntfs -o codepage=936 /dev/sda1 /mnt/c
掛載/dev/sda5至 /mnt/d :mount -t ntfs -o codepage=936 /dev/sda1 /mnt/c
mount -t ntfs -o codepage=936 /dev/sda5 /mnt/d
掛載完成可通過 df命令查看:
root@will-ThinkPad-X201:/# df
文件系統 1K-塊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sda3 147918288 9957992 130446440 8% /
udev 1949864 4 1949860 1% /dev
tmpfs 782872 860 782012 1% /run
none 5120 0 5120 0% /run/lock
none 1957172 696 1956476 1% /run/shm
/dev/sda5 104857168 65301364 39555804 63% /mnt/d
/dev/sda1 52436128 21754476 30681652 42% /mnt/c
如此,就可以通過 /mnt/d訪問 D盤,通過 /mnt/c 訪問 C盤了
如此,就可以通過 /mnt/d訪問 D盤,通過 /mnt/c 訪問 C盤了
相關概念:
磁盤設備在linux上的表示方法:
常見的磁盤類型有 IDE并口磁盤,STAT串口磁盤和SCSI磁盤。
表示方案有兩種,
方案一:
主設備號+次設備號+磁盤分區編號
對于IDE磁盤:hd[a-z]x
對于SCSI磁盤:sd[a-z]x
“a-z”表示設備的序號,如 /dev/hda表示第一塊IDE磁盤,/dev/hdb表示第二塊IDE磁盤
"x"表示每塊磁盤上劃分的磁盤分區編號。比如 /dev/sdax 表示第一塊IDE磁盤上的第"x"個分區。注意 x從 1 開始
方案二:
主設備號+[0-n],y
對于IDE磁盤:hd[0-n],y
對于SCSI磁盤:sd[0-n],y
“0-n”表示設備的序號,如 /dev/hd0表示第一塊IDE磁盤,/dev/hd1表示第二塊IDE磁盤
"y"表示每塊磁盤上劃分的磁盤分區編號。比如 /dev/sd0,1 表示第一塊IDE磁盤上的第1個分區
掛載點:
就是在linux上建一目錄,通過這個目錄建立了操作系統和磁盤存取的入口。也就是說,將設備掛載到這個目錄后,對于這個目錄的任何操作就相當于對設備的操作。linux默認的掛載點目錄為:/mnt 或者 /media
mount/umount命令
mount [-t vfstype] [-o options] device dir
其中:
1.-t vfstype 指定文件系統的類型,通常不必指定。mount 會自動選擇正確的類型。常用類型有:
光盤或光盤鏡像:iso9660
DOS fat16文件系統:msdos
Windows 9x fat32文件系統:vfat
Windows NT ntfs文件系統:ntfs
Mount Windows文件網絡共享:smbfs
UNIX(LINUX) 文件網絡共享:nfs
2.-o options 主要用來描述設備或檔案的掛接方式。常用的參數有:
loop:用來把一個文件當成硬盤分區掛接上系統
ro:采用只讀方式掛接設備
rw:采用讀寫方式掛接設備
iocharset:指定訪問文件系統所用字符集
3.device 要掛接(mount)的設備。
4.dir設備在系統上的掛接點(mount point)。
umount dir
dir設備在系統上的掛接點(mount point)。
umount dir
dir設備在系統上的掛接點(mount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