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小I將近一月,通過這段時間的使用,同時也看了很多EQ設置相關的帖子,也有一些體會和心得想和大家分享。
正如大家所言,EQ設置是個很個人化的事情,因人(個體感覺和喜好)、因地(聽音的環境)、因時(聽音的時間、當時的心情)、因樂(音樂的類型風格)而異,沒有絕對的標準,不可強求一律。因為音樂欣賞說到底不是一個理性分析的過程,而是一個感性的過程。但是話又說回來,音樂欣賞也不純粹就是一個感性的過程,完全排斥理性的分析同樣有失偏頗。所以我覺得分析一下EQ設置的原理還是相當有必要的。盡管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應該有一個相對的標準;就是說,一般性的通用的標準還是客觀存在的,亂設一氣也不是理性的做法。我們在這里既可以探討好的設置,也可以分析一下不好的設置(當然,好與不好都是相對而言的)。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用好手中的小I,從而欣賞到更為動聽的音樂。
這個通用的標準我以為沒有上限,就是說沒有最好;但是應該有一個下限,這個下限我的理解是不能破壞音樂的整體的平衡感。好的回放,應該是高中低三頻均衡,這樣才能最低程度地減少音樂的失真。
AlbertDing網友在帖子里說,“聲音在傳播過程中低頻率的聲波傳的慢,也就是說衰減的快,因此要多補償些。而多補償了低音,整個音樂會顯的沉悶些,因此補償一些高音區,就可以降低這個感覺。”我覺得這段分析說到點上了。但這只是就低頻和高頻而言,我在這里想補充的是,5段均衡器的第2檔和第4檔調節的注意點。
5段均衡器的首檔(1)、中檔(3)和末檔(5)分別代表的是低、中、高頻,關于這幾檔的調節大家已經分析得很深入了。但是對于第2檔和第4檔就我所知尚屬語焉不詳(也可能以前的帖子里有),以小弟個人管見,第2檔和第4檔應該分別代表中低頻(60 Hz~200 Hz)和中高頻(1000 Hz~3000 Hz),具體如下圖:

所謂中低頻,轉臺灣發燒宗師劉漢盛的《音響二十要》(帖參:http://www.iriverchina.com/forum/discussion_show.asp?idx=172916)的說法是:“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臺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么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寸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于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里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劉氏關于音頻的劃分和IRIVER的5檔EQ有些小的出入,但大致不差。關于頻段的劃分,其實也無統一的精確標準,劉氏的劃分算是其中一個比較權威的說法。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段其實極為難調:調高了,容易“造成耳朵轟轟然”;調低了,則會“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所以就我自己的感受來講,此段設在0~+6范圍內為宜。這當然也是因人而異,喜歡聲音豐厚一點的,比如聽ROCK(包括某些動感強烈的POP)類型的音樂,可以調得高一點,但是最高也不要超過6,否則聲音會顯得沉、悶;反之,喜歡聲音清澈一點的,比如聽NewAge、Classic(包括一些人聲為主的POP)類型的音樂,可以適當低點,但是最低也不要低于0,否則聲音干、瘦。
至于這中高頻,依據劉氏的說法,“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么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只要弦樂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但是我認為考慮到MP3的有損編碼的特殊性,它的實際頻段一般并沒有取得這么高,而要比上圖中標示的3KHz(3000Hz)為低,尤其是在有些MP3取樣位率較低的情況下;實際應該在中頻的上端,也就是女聲里的高音域。這么說比較抽象,你若問我依據在哪我也說不上來。就我的感覺,具體說來,此段調得過高,比如+6以上,女聲的唇齒音馬上變得十分明顯,也就是那些以j、q、x(拼音,非英語字母)等舌尖音和z、c、s(拼音)等唇齒音為聲母的字詞聽來刺耳,如若不信,大家可以聽一聽孫燕姿的《遇見》,明顯感覺得出來。這檔調為+3,上述這些音節就自然、圓潤多了。當然物極必反,這段如設置過低,也會使得高音不夠通透,所以我以為這段在+3~+6范圍之間是比較好的設置。
上述關于EQ的設置只是我實際使用小I中的一點心得,具體的設置還需自己來體會和摸索。最后一并附上我自己目前最喜歡的EQ設置,主要用來聽POP:+9,0,+3,+3,+9/+6(3D EQ,平時主要使用的音效)。我自己覺得這個EQ聽POP還是比較合適的,高、中、低音都比較均衡,低頻厚實而不激烈,中頻潤澤富有感染力,高頻延伸廣失真少。整個聲音較為通透,層次分明,細節豐富,沒有一頻蓋過另一頻的現象。(個人感覺:)
不當之處,還請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