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學習

          java,spring,structs,hibernate,jsf,ireport,jfreechart,jasperreport,tomcat,jboss -----本博客已經(jīng)搬家了,新的地址是 http://www.javaly.cn 如果有對文章有任何疑問或者有任何不懂的地方,歡迎到www.javaly.cn (Java樂園)指出,我會盡力幫助解決。一起進步

           

          LINUX新手入門及安裝配置FAQ [轉(zhuǎn)貼]

          入門篇安裝篇
          Q:如何制作安裝磁盤?

          你可以使用兩 中方法制作安裝磁盤。在M$-DOS下,可以使用專門為其開發(fā)的rawrite命令(安裝光盤\dosutils下),將boot.img(安裝光盤\ images下)映像文件傳輸?shù)杰洷P上;在linux下可以用命令dd,但不要把軟驅(qū)設(shè)備mount入系統(tǒng)。具體語法如下:
          e:\>e:\dosutils\rawrite
          Enter disk images source file name: ..\images\boot.img
          Enter target diskette drive: a:
          please insert a formatted diskette into drive A and press [Enter]
          或者
          # dd if=boot.img of=/dev/fd0 bs=1440K
          另注:boot.img基于光盤安裝,bootnet.img基于網(wǎng)絡(luò)安裝,pcmcia.img和pcmciaadd.img基于PCMCIA引導盤的安裝。rawrite工具只接受8.3類(短文件名.三擴展名)!


          Q:在安裝的時候我錯過了制作啟動盤,我想要一張bootdisk怎么辦?

          命 令uname -a可以讓你看到你的系統(tǒng)內(nèi)核版本是多少,一般表示為……kernel 2.x.xx-xx……,然后你可以把一張空白的(當然,有數(shù)據(jù)資料的也可以,呵)軟盤放到軟驅(qū)里去,千萬不要習慣地mount上軟驅(qū)喲!直接打命令 mkbootdisk --device /dev/fd0 2.x.xx-xx 就可以了。


          Q:boot:后加的選項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boot:text 開始文本模式安裝程序(在你不知道自己的linux版
          本是否支持計算機顯卡設(shè)備的時候,強烈建議使用此模式;效率高的安裝模式)
          boot: nofb 該選項允許你不用一個frame緩沖來使用圖形安裝程序(在引導進入圖形安裝界面遇到問題的話,而你非要圖形界面的話,可以試用該選項)
          boot:linux mediacheck 測試ISO映像的查驗值的完整性(小紅帽7.3的ISO文件內(nèi)嵌了md5sum,可以進行查驗值測試)
          boot:linux noprobe 安裝程序沒有正確檢測到你的硬件設(shè)備時引導進入專家模式(同樣可以使用boot:text noprobe,在安裝的時候可以有選擇載入驅(qū)動程序選項的選擇余地)
          boot:linux console=在串線(serial mode)模式中執(zhí)行安裝(同樣可以使用boot:linux text console=,device是你在使用的ttyS0或ttyS1)
          boot:linux mem=128M 讓linux識別你全部的RAM (同樣可以使用boot:linux text mem=128M,如果linux不可以識別你所有的內(nèi)存,你可以這樣做)
          boot:linux hdX=cdrom //X的值為:a第一個主IDE設(shè)備,b第一個次IDE設(shè)備,c第二個主IDE設(shè)備,d第二個次IDE設(shè)備 如果您的ATAPI光驅(qū)無法找到,請指定位置。
          boot:linux rescue 進入救援模式,當系統(tǒng)崩潰的時候可以進行救援。
          boot:linux single 進入單人模式,單人模式方便系統(tǒng)管理員root忘記密碼的時候使用,由于有安全性的問題,所以服務(wù)器上一般會把引導配置文件修改使得無法使用single。
          boot:expert 進入專家模式,專家模式不會檢查大多數(shù)硬件, 而是在安裝時讓您自己選擇驅(qū)動程序。
          boot:lowres 用圖形安裝的話,啟動640X480的分辨率模式

          Q:如何從MS-DOS引導進入安裝程序?

          啟動進入MS-DOS模式,
          A:\>E:進入光驅(qū)E盤,
          E:\>E:\DOSUTILS\AUTOOOT.BAT回車便可以引導進入了。(為解決無法直接從光驅(qū)引導或使用非ISO硬盤安裝而使用此方法)


          Q:如何從SCSI光盤驅(qū)動器上安裝linux ?

          如果你擁有的是SCSI光盤驅(qū)動器,那么也許在檢測的時候無法發(fā)現(xiàn)光驅(qū),安裝程序會詢問并讓你選擇一個SCSI驅(qū)動,請選擇與你的適配器最近的驅(qū)動程序(大都已經(jīng)獲得支持)。

          Q:如何確定應(yīng)該選擇哪種安裝類型?

          工 作站(WorkStation),如果你是新手或需要一個圖形界面的話可以使用工作站安裝模式;服務(wù)器(Server),系統(tǒng)具有適當?shù)姆?wù)器功能模塊, 基于系統(tǒng)安全因素考慮,默認狀態(tài)下GUI(圖形界面)是不會被加入該模式的;便攜電腦(Laptop),專為筆記本電腦所需的功能而設(shè)定;自定義 (Customer),自己定義系統(tǒng),你可以定義擁有各個類型的功能或是完全安裝;升級(Update),當你的系統(tǒng)有重要的數(shù)據(jù)而你又希望把新的版本安 裝到你的計算機上,請使用此類型。

          Q:安裝linux時如何合理分區(qū)?

          工作站,/boot為50M, /分區(qū)大小根據(jù)安裝包大小自定;服務(wù)器,/boot為50M,/為384M,/usr存放本地用戶配置、程序文件,視所需定義大小;/home存放所有用 戶數(shù)據(jù)文件,視所需定義大小;/var為256M,存放日志。自定義安裝方便多系統(tǒng)并存,你可以采用如工作站的分區(qū)模式。

          Q:swap分區(qū)的大小?

          有一種通行的說法是內(nèi)存大小的兩倍。可如果你已經(jīng)擁有256M以上的RAM,并且計算機的用途只是個人娛樂、學習使用,你完全沒有必要去劃512M的交換區(qū)(swap),推薦使用128M以下32M以上。

          Q:為什么我要使用ext3文件系統(tǒng)格式?

          ext3文件系統(tǒng)格式是基于ext2系統(tǒng)之上的,它有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記帳。使用一個記帳的文件系統(tǒng)減少了崩潰之后恢復(fù)系統(tǒng)所花的時間,因為無需運行fsck來檢察文件系統(tǒng)。強烈推薦使用。

          Q:MBR是什么東西?

          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導記錄),每個硬盤都有這樣一個MBR,負責當BIOS完成POST后,接手計算機系統(tǒng)引導操作系統(tǒng)的請求。正因為是這樣,任何一個硬 盤都不可能沒有MBR的(當然,CIH破壞的MBR也只是壞的MBR而已),所以,要卸載GRUB或LILO的話,只能用另外的一種MBR工具來替代 (fdisk /mbr)。


          Q:lilo啟動錯誤提示信息:

          沒有提示: LILO沒有安裝或者安裝LILO的分區(qū)沒有被激活。

          L〈錯誤碼〉 : LILO的第一部分已經(jīng)被裝入并運行了,但它不能裝入第二部分的引導程序。兩位數(shù)字的錯誤碼指示問題的類型(參見“磁盤錯誤碼”),這種情況通常是在介質(zhì)訪問失敗或硬盤參數(shù)錯誤。

          LI: LILO第一部分正確但是第二部分執(zhí)行時出錯。這一般是硬盤參數(shù)有誤或/boot/boot.b被移動后沒有重新運行map安裝程序。

          LIL: LILO第二部分開始執(zhí)行,但是不能從“map”文件中讀取描述符表( descriptor table)。 這通常是因介質(zhì)錯誤或磁盤參數(shù)有誤引起的。

          LIL?[/b]: LILO在錯誤的地方加載。原因與“LI”大致相同。

          LIL-:描述符表(descriptor table)錯誤。典型原因是硬盤幾何參數(shù)微妙的不匹配或/boot/boot.b被移動而沒有運行map安裝程序。

          LILO: LILO執(zhí)行正確。

          1010101010: 分區(qū)情況已經(jīng)改變卻沒有重新安裝LILO,另外,超頻也可能會出這種情況。

          Q:如何備份lilo

          fdformat /dev/fd0h1440(格式化一張空白軟盤)
          dd if=/boot/vmlinuz of=/dev/fd0 (用你自己的內(nèi)核文件名替代vmlinuz)

          rdev /dev/fd0 /dev/sda3 (用你的根分區(qū)設(shè)備名稱替代/dev/sda3)

          rdev -R /dev/fd0 1 (安裝根文件系統(tǒng)成只讀模式)

          作用: 這樣當系統(tǒng)LILO失敗時,可用該軟盤引導系統(tǒng)且安裝硬盤根文件系統(tǒng)


          Q:如何刪除MBR中的lilo

          用windows啟動盤啟動,運行fdisk/mbr.或者在linux下運行l(wèi)ilo -u

          Q:如何重裝lilo到MBR

          用軟盤或光盤啟動到boot:,
          系統(tǒng)安裝有: Windows xp, Linux Redhat 7.2
          C:\ 對應(yīng)于Linux中 /dev/hda
          Linux ROOT 為Linux中 /dev/hda4


          Q:提示“kernel panic: VFS: Unable to mount root fs on XX:YY”是什么意思?

          首 先,請根據(jù) device code 清單檢查 device XX:YY ;它是正確的 root device 嗎?如果不是,那你可能沒有做過 rdev -R ,或者是你是對錯誤的image 執(zhí)行rdev -R。如果 device code 是正確的,那麼請仔細地檢查被編譯到你 kernel 內(nèi)的 device 驅(qū)動程序。請確定它有沒有對filesystem進行支持。


          Q:啟動時提示的0xXXX磁盤錯誤碼是什么意思?

          1、0x00 "內(nèi)部錯誤"。由LILO扇區(qū)讀子程序產(chǎn)生.可能是因為被破壞的文件,重建map文件試試看。另一個原因也許是,當使用linear參數(shù)時去訪問超出1024的柱面。
          2、0x01 "非法命令"。它不該發(fā)生,如果它出現(xiàn)了,意味著LILO去訪問BIOS不支持的硬盤。整理這份文檔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就遇到了L010101...的錯誤,因為他把Linux裝在第二個IDE口上(/dev/hdc),加上Disk參數(shù)就好了。
          3、0x02 "沒找到地址標記"。通常是介質(zhì)問題,多試幾遍看看。
          4、0x03 "寫保護錯"。僅在寫操作時出現(xiàn)。
          5、0x04 "扇區(qū)未找到"。典型的原因是硬盤參數(shù)不匹配。
          6、 0x06 "激活順序改變"。這應(yīng)該是短暫的錯誤,再試一次。
          7、0x07 "無效的初始化"。BIOS沒有適當?shù)爻跏蓟脖P,熱啟動一次或許有幫助。
          8、0x08 "DMA超出限度"。這不應(yīng)當發(fā)生,重新啟動。
          9、0x09 "DMA試圖越過64k邊界"。這不應(yīng)當發(fā)生,建議忽略COMPACT參數(shù)。
          10、0x0C "無效的介質(zhì)"。這不應(yīng)當發(fā)生,重新啟動看看。
          11、0x10 "CRC錯誤"。檢測到介質(zhì)錯誤。建議多啟動幾次,運行map安裝程序,把map文件從壞塊寫到正常的介質(zhì)上。
          12、0x11 "ECC矯正成功"。讀錯誤發(fā)生然后被矯正,但是LILO并不知道這個情況,終止了啟動過程
          13、0x20 "控制器錯誤"。不應(yīng)該發(fā)生。
          14、0x40 "定位失敗"。這可能是介質(zhì)問題,重新啟動試試。
          15、0x80 "磁盤超時"。磁盤或驅(qū)動器沒有準備好。介質(zhì)壞了或磁盤沒有轉(zhuǎn),如果從軟盤啟動則可能是沒有關(guān)門。
          16、0xBB "BIOS錯誤"。這不應(yīng)該發(fā)生,如果反復(fù)發(fā)生,則考慮移去COMPACT參數(shù)或加上/取消


          Q:如何使用Disk Druid工具分區(qū)?

          強 烈推薦新手使用PowerQuest PartitionMagic(硬盤分區(qū)魔術(shù)師)來對硬盤分區(qū)進行管理。基于圖形界面的Disk Druid工具可操作性也很強,你可以先把某個分區(qū)刪除(Dele)掉然后在進行重新分區(qū)適配你的linux系統(tǒng)(多系統(tǒng)并存),你也可以對已有的分區(qū)進 行編輯(Edit),又或者你可以新建(new)一個分區(qū)。重設(shè)(Reset)按鈕可以恢復(fù)你原來的分區(qū)狀態(tài)。


          Q:如何使用FIPS?

          FIPS (First Interactive Partition Splitter) 程序是一個功能非常強大的MS-DOS工具程序,它可以在不刪除硬盤上原有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將硬盤上的一個分區(qū)重新進行規(guī)劃。該程序只能分割MS-DOS的主 分區(qū),不能分割MS-DOS的擴展分區(qū)。FIPS的詳細的文檔在red hat光盤的dosutils/fipsdocs目錄下,假設(shè)未分割前的硬盤分區(qū)已經(jīng)全部分配給 DOS/Windows 使用。
          請您建立一 張 DOS 啟動盤, 將 CDROM 上的 /install/FIPS 目錄下的FIPS.EXE, RESTORRB.EXE,和 ERRORS.TXT 拷貝到該軟盤上,我們不推薦直接在硬盤上使用FIPS。 在您運行FIPS之前, 請您使用DOS 或 Windows95 提供的 SCANDISK (或 Norton 公司最新版本的NDD)來檢查要劃分的硬盤,修復(fù)錯誤,然后使用用DEFRAG(Norton公司最新版本的Speedisk)來將硬盤重新整理,保證硬 盤的后半部分沒有任何MS-DOS文件,注意像mirror或image這樣的程序會重新把一些文件放在硬盤的最后面, 請用“attrib -r-s -h image.idx”或 “attrib -r -s -h mirorsav.fil”將這些文件的屬性改為可讀并刪除他們,另外在autoexec.bat或config.sys中除去image或者 mirror及其他防病毒程序如NAV,防止他們在FIPS重新啟動機器時恢復(fù)原來的硬盤分區(qū)表。此外如果要用FIPS分割被doublespace, stacker,drivespace壓縮的磁盤時只能分割壓縮盤的宿主盤。
          接下來用做好的FIPS啟動盤啟動機器。運行FIPS, 當用戶啟動 FIPS 的時候,程序可以讓用戶把硬盤上boot區(qū)及root區(qū) 的備份寫到軟盤上的ROOTBOOT.00x (其中的 x代表一個從0到9的數(shù)字)文件里。如果在使用 FIPS 時發(fā)生任何錯誤,用戶可以從軟盤啟動并執(zhí)行RESTORRB 來恢復(fù)硬盤上原先的配置。 請注意:如果用戶不止一次地使用 FIPS 的話 (這一般是不必要的,但是可能發(fā)生),程序會把一個以上的ROOTBOOT 檔案寫到軟盤上。RESTORRB會讓用戶選擇要恢復(fù)哪個配置文 件。RESTORRB.000 這個文件包含用戶原先的配置。
          用戶現(xiàn)在必須 輸入新分區(qū)應(yīng)該從哪個磁柱開始。使用左/右方向鍵來遞增或遞減磁柱的計數(shù)。剩下的分區(qū)以及新分區(qū)的大小會在程序中顯示,所以選擇正確的磁柱對用戶來說并不 困難。用戶可以使用上/下方向鍵一次遞增十個磁柱。準備 好后,按下enter繼續(xù)。在此之后,可以選擇重新編輯分區(qū)表(這會讓用戶重新選擇劃分分區(qū))或是繼續(xù)。如果用戶鍵入“c”,則FIPS將會計算改變過的 啟動分區(qū),再檢查一次并提示用戶是否要繼續(xù)。如果用戶鍵入“y”,那么FIPS將會把 這些改變寫入硬盤并結(jié)束。重新啟動機器,用FDISK查看新配置是否已經(jīng)起作用。現(xiàn)在,您的系統(tǒng)上應(yīng)該有兩個FAT分區(qū),第一個是您的 DOS/Windows的文件系統(tǒng),第二個是個空的分區(qū),可以被Linux作為自己的分區(qū)。
          另外,如果您擁有 patitionmagic 4.0以上的版本,這是一個非常專業(yè)而且功能強大 的分區(qū)編輯軟件,您也可以使用該工具對您的硬盤分區(qū)進行重新劃分。


          Q:如何使用fdisk?

          fdisk 包含一個簡單而有用的在線幫助. 這是一點提示:
          幫助的命令是 m。
          用 p 命令列出當前的分區(qū)
          用 n 增加一個分區(qū)。
          Linux fdisk 創(chuàng)建的分區(qū)默認類型為 Linux native。當您創(chuàng)建Linux swap 類型的分區(qū)時, 不要忘記用 t 命令改變類型。Linux native 的值是83,Linuxswap的值是82.fat16的值是6.用l命令可以察看分區(qū)類型及對應(yīng)的值的清單。
          Linux允許一個硬盤至多四個分區(qū)。如果您想創(chuàng)建更多分區(qū), 其中一個必須是擴展(extended)分區(qū),它可以包含一個或多個邏輯(logical)分區(qū)。因為擴展分區(qū)是一個'容器', 所有它的大小不能小于它包含的邏輯分區(qū)的大小的總和。
          您最要在創(chuàng)建分區(qū)時記下那個分區(qū)(如/dev/hda2)對應(yīng)哪個文件系統(tǒng) (如/usr)。
          請注意: 在您用w命令存盤并退出fdisk之前, 所有的改變都沒有生效。您可以用q命令不存盤而退出fdisk。


          Q:如何使用NFS方式安裝linux?

          如果您想從NFS服務(wù)器安裝Red Hat Linux, 選擇'NFS image' 然后選 OK。 然后, 安裝程序檢查您的系統(tǒng)試圖識別您的網(wǎng)卡。大多數(shù)情況, 會自動識別您的網(wǎng)卡。如果不行的話,就會讓您選擇一個支持您的網(wǎng)卡的驅(qū)動程序并指定一些必須的選項。
          配置好您的網(wǎng)卡之后,會出現(xiàn)幾個對話框配置您的TCP/IP網(wǎng)絡(luò).第一個屏幕讓您三種網(wǎng)絡(luò)方式之一:
          靜態(tài)IP地址 -- 您必須手工設(shè)置網(wǎng)絡(luò)的信息。
          BOOTP -- 網(wǎng)絡(luò)信息通過bootp請求自動提供。
          DHCP -- 網(wǎng)絡(luò)信息通過dhcp請求自動提供。
          請注意: BOOTP 和 DHCP 選擇要求您的局域網(wǎng)上有一臺已經(jīng)配置好的bootp (或 dhcp)服務(wù)器正在運行。
          如果您選了 BOOTP 或 DHCP, 您的網(wǎng)絡(luò)配置將自動設(shè)置, 您可跳過其余部分。
          如果您選了Static IP address, 您必須自己設(shè)定網(wǎng)絡(luò)的信息. 如果您在進行NFS安裝, 請讀下去。
          下 一個對話框要求NFS服務(wù)器信息 . 輸入NFS服務(wù)器的名字或IP地址, 以及包含Red Hat Linux CD的目錄名. 例如, NFS 服務(wù)器將Red Hat Linux CD安在/mnt/cdrom, 在 Red Hatdirectory 域輸入 /mnt/cdrom 。如果NFS輸出的不是CD而是Red Hat Linux安裝樹的一個鏡像, 輸入包含Red Hat目錄的目錄名。 例如, 如果您的NFS服務(wù)器包含目錄/mirrors/Red Hat/i386/Red Hat,輸入/mirrors/Red Hat/i386
          短暫延遲之后, 出現(xiàn)下一個對話框,繼續(xù)安裝Red Hat Linux。

          Q:如何驅(qū)動第二塊網(wǎng)卡?

          在Linux系統(tǒng)中,你可以很容易地使用配置工具netconf安裝第二塊網(wǎng)卡,在netconf中選擇第二塊網(wǎng)卡,設(shè)備名:eth1、選擇其驅(qū)動模塊、輸入IO地址和IRQ中斷號,存盤退出后,執(zhí)行:
          /etc/rc.d/init.d/network restart

          Q:關(guān)于root密碼丟失后的解決辦法

          用GRUB啟動的解決辦法:
          到GRUB啟動-->按e進入編輯界面-->在引導菜單root=/dev/hdax后加1或single
          -->按b進入單用戶模式-->用passwd命令修改密碼

          Q:一般情況下,如何在PC安裝linux?

          當 計算機系統(tǒng)啟動的時候按DEL鍵(或F2,視主機板不同)進入CMOS,將啟動項設(shè)置為優(yōu)先從IDE CDROM設(shè)備啟動,保存并退出。將linux系統(tǒng)安裝盤的DISK1放入光驅(qū),reset你的計算機,進入linux安裝程序。直接按回車鍵后,如果你 擁有的linux發(fā)行版較新,而該版本內(nèi)含的XFree86可以支持你的顯卡,那么將進入圖形安裝界面,象所有window$用戶一樣,你可以用鼠標點擊 next來完成你的安裝。

          Q:為什么我無法在VMWare里的linux啟動X?

          先到http: //www.vmware.com/download/ 把最新的版本的vmwarefor window$版本下過來,點擊“下一步”便可以順利安裝了。啟動VM后設(shè)置相關(guān)的RAM大小、驅(qū)動器和網(wǎng)卡及其他設(shè)備后,啟動你設(shè)置的虛擬機象平時一樣 把linux裝上。然后按alt+ctrl鍵使用鼠標點擊VM的菜單欄settings項,選擇Vmware Tools install...,回到虛擬機,mount /dev/cdrom /mnt/cdrom,你會發(fā)現(xiàn)在/mnt/cdrom下有個叫vmware-linux-tools.tar.gz的包。
          #cp /mnt/cdrom/vmware-linux-tools.tar.gz /tmp //你是沒有辦法在/mnt/cdrom下解包的
          #gunzip /tmp/vmware-linux-tools.tar.gz
          #tar -vfx /tmp/vmware-linux-tools.tar
          #/tmp/vmware-linux-tools/install.pl
          系統(tǒng)會提示你是否把以前的X配置文件在后頭加.OLD以保存下來,推薦[yes]
          #startx //如果你的顯示卡已經(jīng)獲得支持,enjoyed it

          Q:我下了linux的ISO安裝文件,應(yīng)該怎么樣安裝呢?

          你 可以用兩種方法使用ISO安裝文件。第一種是把ISO文件分別刻到光盤上,然后從光驅(qū)啟動安裝(方法見前面);第二種是直接從硬盤上安裝。先用軟件 winiso(假設(shè)你的下載平臺是M$ window$)把disk1里的loadin.exe、autoboot.bat和整個autoboot目錄拷貝到存放ISO安裝文件的相同目錄里(強 烈建議放在某個盤的根目錄下),然后用MS-DOS啟動盤啟動進去,運行autoboot.bat文件后,根據(jù)提示指定安裝介質(zhì)的位置就可以了。

          Q:我在8.4G外裝linux系統(tǒng),LILO無法引導怎么辦?

          有些BIOS不能識別大于8.4G的硬盤,舊的LILO不能識別位置大于1024柱面的系統(tǒng)內(nèi)核(kenerl)。因此可能的問題是:LILO被裝入MBR,而為Linux準備的硬盤分區(qū)遠在1024柱面之外,因此Linux不能引導。
          解決方案:
          也許你已經(jīng)安裝了Linux,不要delete它,改改還能用!好,現(xiàn)在開始:
          1. 用PartitionMagic5.0在第一個硬盤的開始分出個10M的ext2分區(qū),格式化。最好把為Linux準備的分區(qū)也一同準備好,省得以后麻煩。
          2. 用Loadlin或Linux的boot和rescue盤引導系統(tǒng)。mount那個10M的分區(qū)--/dev/hda1,假設(shè)我使用boot和 rescue盤,mount到/mnt/tmp。把/boot/*和內(nèi)核映象文件拷貝到/dev/hda1相同的目錄下,編輯 /etc/lilo.conf,在所有的目錄前加上/dev/hda1的mount路徑,并且將LILO安裝到/dev/hda1。
          把lilo.conf中的
          boot = /dev/hda
          install= /boot/boot.b
          message = /boot/bootmsg
          map= /boot/map
          image = /boot/vmlinuz-2.2.13
          修改為
          boot = /dev/hda1
          install= /mnt/tmp/boot/boot.b
          message = /mnt/tmp/boot/bootmsg
          map = /mnt/tmp/boot/map
          image = /mnt/tmp/boot/vmlinuz-2.2.13
          調(diào)用lilo -v命令,重新安裝LILO。
          注:其實,就今天的發(fā)行版linux帶的內(nèi)核而言,上面的方法實在是“非常”老了。你只需要在lilo.conf里加一行l(wèi)ba32就可以了
          再者,用GRUB吧~ 漂亮好用


          Q:怎么重新恢復(fù)啟動界面?

          假如你的linux的根目錄是/dev/hda1
          用起動盤啟動linux(安裝盤就可以的)
          在linux:后面輸入
          vmlinuz root=/dev/hda1
          然后進入系統(tǒng)以后就執(zhí)行l(wèi)ilo就可以了

          Q:用GRUB重新恢復(fù)啟動界面

          1)用起動盤啟動linux(安裝盤就可以的)
          在boot:后面輸入
          grub -install /dev/hda1

          2)以RedHat 7.3為例]
          1.把安裝盤的第一張放到光驅(qū),然后重新啟動機器,在BOIS中把系統(tǒng)用光驅(qū)來引導。
          2.等安裝界面出來后,按[F4]鍵,也就是linux rescue模式。
          3.一系列鍵盤以及幾項簡單的配制,過后就[繼續(xù)]了。。。這個過程,我不說了,比較簡單。
          4.然后會出現(xiàn)這樣的字符
          sh#
          5.我們就可以操作GRUB了。。。哈。。。只要能出現(xiàn)這樣的,以后都是小KISS了,我就是不說 ,誰也能明白,地球人都知道了。。。。
          sh#grub
          會出現(xiàn)這樣的字符
          grub>
          我們就可以在這樣的字符后面,輸入
          grub>root (hdX,Y)
          grub>setup (hd0)
          如果成功會有一個successful......
          這里的X,如果是一個盤,就是0,如果你所安裝的linux的根分區(qū)在第二個硬盤上,那X就是1了;Y,就是裝有l(wèi)inux系統(tǒng)所在的根分區(qū)。 setup (hd0)就是把GRUB寫到硬盤的MBR上。

          我 來舉個例子吧,如果以我的硬盤為例。我在第一個硬盤上裝了XP,在第一個硬盤的hda9個裝了RH73.我總共有兩個硬盤。如果我把GRUB丟了,就用這 種辦法找回來。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linux安裝到哪個分區(qū)上,也就是說,不知道這個Y是多少,這也不要緊,先輸入root (hdX,然后用[TAB]來查看,一下就明白了...

          操作如下:[前面開機啟動的上面有說明]

          sh# grub

          會出現(xiàn)下面的字樣的

          grub>

          然后再這樣操作,如果我知道我的linux裝在第一個硬盤上,但我不知道裝在哪個分區(qū)上,就可以先輸入root (hd0,然后用[TAB]鍵來補齊,然后就明白了。

          grub>root (hd0,8)
          grub>setup (hd0)

          3)
          grub>cat (hd0,0)/root/grub/grub.conf(為了看參數(shù)。)
          grub>root (hd0,1)
          grub>kernel (hd0,0)/boot/vmlinuz-2.4.18-11 ro root=LABEL=/
          grub>initrd (hd0,0)/boot/initrd-2.4.18-11.img
          grub>boot



          Q:如何設(shè)置圖形界面的分辨率?

          方法有兩種:
          執(zhí) 行Xconfigurator出現(xiàn)歡迎屏幕。然后選OK回車,程序自動找到顯卡等。再OK,出現(xiàn)顯示器列表,選擇顯示器類型,或選Custom來自定義一 個顯示器。接下來選擇顯存大小,后面出現(xiàn)的一個窗口是要求識別時鐘的配置,要選No Clockchip Setting。然后OK,再選顯示顔色和分辨率有三組,然后選OK回車,再測試一下就OK。最后一個YES和NO是問你下次啟動是否直接進入X。再點 OK完畢。
          或直接改/etc/X11/XF86Config-4以及/etc/X11/XF86Config文件!
          用右鍵點上述文件,選高級編輯器(當然,在命令行下用vi命令也可以編輯),修改文件的最后幾行:
          Modes "800x600" --- 為顯視解析度
          Virtual 800 600 --- 為虛擬桌面的大小


          Q:如何設(shè)置圖形界面的刷新率?(注:請小心操作!)

          如果你用的是Redhat的話你的X window配置文件是
          /etc/X11/XF86Config
          Slackware的X Window配置文件是
          /etc/XF86Config
          在那個文件中你會看到象下面這樣的東西:
          # 640x400 @ 70 Hz, 31.5 kHz hsync
          Modeline "640x400" 25.175 640 664 760 800 400 409 411 450
          # 640x480 @ 60 Hz, 31.5 kHz hsync
          Modeline "640x480" 25.175 640 664 760 800 480 491 493 525
          # 800x600 @ 56 Hz, 35.15 kHz hsync
          ModeLine "800x600" 36 800 824 896 1024 600 601 603 625
          # 1024x768 @ 87 Hz interlaced, 35.5 kHz hsync
          Modeline "1024x768" 44.9 1024 1048 1208 1264 768 776 784 817
          Interlace
          # 640x480 @ 72 Hz, 36.5 kHz hsync
          Modeline "640x480" 31.5 640 680 720 864 480 488 491 521
          # 800x600 @ 60 Hz, 37.8 kHz hsync
          Modeline "800x600" 40 800 840 968 1056 600 601 605 628
          +hsync +vsync
          # 800x600 @ 72 Hz, 48.0 kHz hsync
          Modeline "800x600" 50 800 856 976 1040 600 637 643 666
          +hsync +vsync
          # 1024x768 @ 60 Hz, 48.4 kHz hsync
          Modeline "1024x768" 65 1024 1032 1176 1344 768 771 777 806
          -hsync -vsync
          # 1024x768 @ 70 Hz, 56.5 kHz hsync
          Modeline "1024x768" 75 1024 1048 1184 1328 768 771 777 806
          -hsync -vsync
          # 1280x1024 @ 87 Hz interlaced, 51 kHz hsync
          Modeline "1280x1024" 80 1280 1296 1512 1568 1024 1025 1037 1165
          Interlace
          # 1024x768 @ 76 Hz, 62.5 kHz hsync
          Modeline "1024x768" 85 1024 1032 1152 1360 768 784 787 823
          # 1280x1024 @ 61 Hz, 64.2 kHz hsync
          Modeline "1280x1024" 110 1280 1328 1512 1712 1024 1025 1028 1054
          # 1280x1024 @ 74 Hz, 78.85 kHz hsync
          Modeline "1280x1024" 135 1280 1312 1456 1712 1024 1027 1030 1064
          # 1280x1024 @ 76 Hz, 81.13 kHz hsync
          Modeline "1280x1024" 135 1280 1312 1416 1664 1024 1027 1030 1064
          這些東西控制這你的顯示卡的設(shè)置,例如
          下面這一行注釋說分辨率為1280x1024,刷新速率為76赫茲,行掃頻率為81.13千赫茲
          # 1280x1024 @ 76 Hz, 81.13 kHz hsync
          下面這一行具體設(shè)置顯示卡:
          Modeline "1280x1024" 135 1280 1312 1416 1664 1024 1027 1030 1064
          這行中每個項目的意義如下:(從左到右)
          模式行,分辨率,像元頻率(兆赫茲),每行像元數(shù),行同步(消隱)脈沖開始的時鐘周期,行同步(消隱)脈沖結(jié)束的時鐘周期,每行的時鐘周期數(shù),每幀的圖象行數(shù),幀同步脈沖開始的掃描行數(shù),幀同步脈沖結(jié)束的掃描行數(shù),每幀的掃描行數(shù)。
          調(diào)整這些數(shù)目你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你的顯示卡和顯示器,例如您的顯示卡有一兆存儲器,您可以設(shè)置成1152x900的分辨率。需要當心的是仔細核對你的顯示器所允許的掃描頻率,有些顯示器當收到過高的掃描同步脈沖后會燒毀行掃描晶體管。
          下一個問題是你的顯示卡有什么像元頻率可以用,例如上面的行要求135MHz,但你的卡只有125兆赫茲,怎么辦呢?[/b]也好辦,用emacs或vi把135改為125就完了。
          如果你的配置文件中對應(yīng)于您所要的分辨率有多個模式行的話,您可以將其它頻率較低的模式行用#號給封上,只留下你想要的頻率就能改變掃描頻率了。
          當然,你還可用XF86帶的xvidtune軟件調(diào)整


          Q:我的256M內(nèi)存沒有全部被linux用上,怎么辦?

          你可以在你的系統(tǒng)引導程序配置文件(LILO用戶見/etc/lilo.conf,GRUB用戶見/boot/grub/grub.conf)里加入一行append="mem=256M"傳遞參數(shù)到系統(tǒng)讓linux可以完全識別你的大內(nèi)存。

          Q:安裝系統(tǒng)時提示xxx xxx signal 11 error然后中斷安裝怎么辦?

          signal 11的錯誤提示可能是由于你的系統(tǒng)總線內(nèi)存的硬件錯誤。內(nèi)存的硬件錯誤可能會被可執(zhí)行文件的問題導致,或是系統(tǒng)的硬件問題(比如光驅(qū)的讀盤能力)。請查找 最新版本的映象文件。如仍無法解決問題,請嘗試在BIOS里關(guān)閉CPU緩存或?qū)⒛愕膬?nèi)存調(diào)換位置或換一個插槽。


          Q:先安裝linux然后再裝window$ xp,用linux bootdisk軟盤啟動后,出現(xiàn)如下提示:
          ……
          Mounting root filesystem
          VFS:Can't find ext3 filesystem on dev ide0(3,7)
          moun:error 22 mounting ext3
          pivotroot: pivot_root(/sysroot,/sysroot/initrd) failed:2
          Freeing unused kernel memory
          280K freed
          Kernel panic: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 option to kernel.
          怎么辦?[/b]

          這 是因為XP在安裝后改變了分區(qū)表的緣故。你可以用第一次安裝時制作的linux bootdisk啟動計算機,然后boot:加一句“linux root=/dev/hdyx”(注:y為a,b,c,d,x為自然數(shù),你可以在SYSLINUX的頭提示行中找到相仿的一句),由于分區(qū)表已經(jīng)被改變, 所以你不能再把啟動盤默認的/root的位置作為參數(shù)傳遞給內(nèi)核,這時候x的值應(yīng)該是(x-1或x+1)。順利啟動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無法激活swap,沒有 關(guān)系,你可以修改/etc/fstab,同樣把“(/dev/hdyx) swap swap default 0 0”的x值加1或減1,事先你只需要mount一下這個節(jié)點,系統(tǒng)會告訴你“it seems a swap”的。最后,你要恢復(fù)用LILO或GRUB對多系統(tǒng)進行引導,記得把里頭關(guān)于/root位置的項目改過來喲~,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別忘了重新 mkbootdisk --device /dev/fd0 x.x.xx-x做張新的bootdisk啊!


          Q:我已經(jīng)裝了window$2000/XP,現(xiàn)在我還想裝linux,怎么辦?

          如 果你已經(jīng)知道了如何去安裝linux(當然,不知道的話,請看前面的FAQ),你害怕的主要會是在引導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假設(shè)你由于不希望GRUB或 LILO會破壞你的winLoader而沒有把引導程序裝上(是“沒有裝”,而不是裝在first sector喲!),你如果還信得過GRUB或LILO,請在計算機重新啟動后用你安裝linux時做的啟動盤啟動linux系統(tǒng),以root身份登陸
          # grub-install /dev/hda //安裝GRUB,假設(shè)你的硬盤位置是IDE0
          # lilo -v //安裝LILO,如果你擁有GRUB的任何版本,對于新手不推薦使用LILO
          如 果你知道第三方軟件可以引導裝在first sector的linux系統(tǒng)引導程序,而你已經(jīng)在安裝的時候把GRUB或LILO裝在了first sector上,這時你還應(yīng)該知道的是,2K/XP是允許在系統(tǒng)盤所在的根位置提供一個多系統(tǒng)引導鏡象的。同樣用你的linux啟動盤啟動,然后以 root身份登陸
          # mount -t vfat /dev/hda1 /mnt/vfat //把C盤掛到任意一個掛點上
          # dd if=/dev/hda4 bs=512 count=1 of=/mnt/vfat/linux.lnx //假設(shè)你的boot在/dev/hda4上
          # umount /mnt/vfat
          啟動進入2000/XP,修改boot.ini文件(XP可以在系統(tǒng)屬性里直接編輯)
          加入一句 c:\linux.lnx="My Linux Loader here"
          保存退出,下次啟動你將看到winLoader可以引導linux了。

          Q:如何引導多l(xiāng)inux系統(tǒng)?

          非常不推薦使用LILO引導多l(xiāng)inux系統(tǒng)(其實第三方引導程序作得也很不錯的)。以下介紹如何使用GRUB對同一個硬盤上的多個linux系統(tǒng)進行引導。GRUB使用的配置文件是grub.conf。
          # more /boot/grub/grub.conf //你可以看到你的GRUB的詳細配置文件
          然 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要對同一個硬盤上的多l(xiāng)inux系統(tǒng)進行引導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要注意的就是在安裝第二個linux的時候,不要把任何的linux 系統(tǒng)引導程序(LILO/GRUB)裝上!因為你將使用第一個linux的引導程序?qū)ζ溥M行引導。安裝完畢后,只要把GRUB里的一個引導項“抄”一次, 修改其細節(jié)參數(shù)就OK了。我把我的grub.conf寫下,大家看看吧。
          #……
          #這個符號是用來注釋掉行的
          #……
          #boot=/dev/hda
          default=0
          timeout=99
          splashimage=(hd0,6)/boot/grub/splash.xpm.gz
          #這是一個引導項的開始,引導小紅帽
          title Redhat Linux 7.3
          root (hda0,5)
          kernel /boot/vmlinuz-2.4.18-3 ro root=/dev/hda6
          initrd /boot/initrd-2.4.18-3.img
          #以下引導項的參數(shù)請mount到該區(qū)詳細查看后記錄,否則無法引導!
          #引導Xteam
          title Xteam Linux 2.4
          root (hda0,7)
          kernel /boot/vmlinuz-2.4.8xtm ro root=/dev/hda8
          initrd /boot/initrd-2.4.8xtm.img
          #引導mandrake
          title Mandrake Linux 8.0
          root (hda0,8)
          kernel /boot/vmlinuz-2.4.16-3mdk ro root=/dev/hda9
          initrd /boot/initrd-2.4.16-3mdk.img
          #引導window$
          title Microsoft Window$ 2K Pro/Data Center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Q:i386、i586和i686等不同版本有何區(qū)別
          i386 、 i586 、 i686 指的是適用于 intel i386 、 i586 、 i686 兼容指令集的微處理器。一般來說,等級愈高的機器可接受較低等級的rpm文件。你可以透過/proc/cpuinfo 這個檔案查詢你的CPU等級。

          Q:grub的用法:

          1. 安裝grub
          我用的grub是Redhat7.3帶的grub安裝包: grub-0.90-11.i386.rpm
          安裝: rpm -ivh grub-0.90-11.i386.rpm

          其他安裝方式也一樣,只要你安裝上grub就行了.RH7.2缺省用的grub, 1,2步驟可以
          省了.

          2. 建立grub的環(huán)境
          cp /usr/share/grub/i386-redhat/* /boot/grub

          3. 生成grub的配置文件/boot/grub/menu.conf
          menu.conf的內(nèi)容如下:
          ######### beginning of menu.conf ####################
          default=1
          timeout=4
          #splashimage=(hd0,3)/boot/grub/splash.xpm.gz # 想要漂亮的啟動畫面,去掉行首"#"
          title Red Hat Linux (2.4.12)
          root (hd0,3)
          kernel /boot/vmlinuz-2.4.12 ro root=/dev/hda4
          title Red Hat Linux (2.4.14)
          root (hd0,3)
          kernel /boot/vmlinuz-2.4.14 ro root=/dev/hda4
          ######### end of menu.conf ####################

          系統(tǒng)有兩個內(nèi)核, 第一為穩(wěn)定的內(nèi)核, 以確保第二個內(nèi)核(剛編譯的)啟動
          失敗時,能引導進系統(tǒng).另外, 這個menu.conf沒有設(shè)password, 安全起見,最
          好加上,具體怎么加,看看手冊了.
          注意了, 我的linux在/dev/hda4,所以menu.conf那些分區(qū)位置為(hd0,3),
          你的可能不一樣了,不能完全照著"畫瓢"噢! 下面第3步install的中的分區(qū)
          位置也應(yīng)該和你的系統(tǒng)一致.

          3. 安裝grub至Linux分區(qū)boot
          將grub的stage1安裝到/dev/hda4的boot扇區(qū)(hd0,3). 過程如下:

          /sbin/grub (運行g(shù)rub)
          grub> install (hd0,3)/boot/grub/stage1 d (hd0,3) (hd0,3)/boot/grub/stage2 p
          (hd0,3)/boot/grub/menu.conf

          (注意,上面"grub>"為grub的提示符,其后內(nèi)容寫在一行上.)

          4. 取得grub的boot信息
          過程如下:
          dd if=/dev/hda4 of=/grub.lnx bs=512 count=1

          這樣得到grub的引導信息,只要用NT Loader來加載它就行了.

          5. 將上面得到的grub.lnx弄到Windows的C盤根目錄下
          可以先把grub.lnx弄得軟盤上,然后啟動windows,拷貝到C:\; 情況允許也可以直接
          在Linux下拷貝到C:了. 我的C盤(即設(shè)備/dev/hda1)為FAT32, 可以直接從Linux下弄
          過去了. 如下:

          mount -t vfat /dev/hda1 /mnt/c
          cp /grub.lnx /mnt/c
          umount /mnt/c

          6. 修改NT Loader的boot.ini
          在其中加入一行: C:\grub.lnx="Redhat Linux - GRUB"
          加入后boot.ini的內(nèi)容如下:

          [boot loader]
          timeout=5
          default=C:\boot.lnx
          [operating systems]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PNT40W="Windows xp
          .00"
          multi(0)disk(0)rdisk(0)partition(1)\PNT40W="Windows xp
          .00

          [VGA mode]" /basevideo /sos
          C:\grub.lnx="Redhat Linux - GRUB"

          OK. 可以用NT Loader加載Linux了, 其實上面過程基本上和用NT Loader加載LILO
          一樣.其基本思想就是用NT Loader來加載LILO或grub的引導區(qū)(grub.lnx), 其中的關(guān)
          鍵就是LILO或grub的引導區(qū)的獲取了,我喜歡把它們安裝在Linux的ROOT分區(qū)上,然后用
          dd取得這個引導分區(qū)信息(即分區(qū)的第1個扇區(qū)), 存為一個文件,放到windows的C:\下,
          在boot.ini中加入相應(yīng)的引導指示行即可.


          Q:如何安裝聲卡?

          在字符模式下運行sndconfig或setup,如果這樣不還不行的話,請下載聲卡配置工具alsa(alsa工具包包括alsa-driver-0.5.10b.tar.bz2,alsa-lib-0.5.10b.tar.bz2,
          alsa-utils-0.5.10b.tar.bz2,0.5.10是版本號。)按照drive、lib和util的順序安裝。也可以下載oss工具包來配置你的聲卡。
          (oss安裝指南:http://www.linuxeden.com/edu/doctext.php?docid=1974;
          ALSA安裝配置AC 97聲卡:http://www.linuxeden.com/edu/doctext.php?docid=1251)


          Q:如何安裝顯卡?
          用setup或Xconfigurator。如果不能找到和你的顯卡和顯示器匹配的,可以選擇指標相近的代替。你也可以生級你的XFree或到廠家的網(wǎng)站上找for linux的驅(qū)動。
          (驅(qū)動I810顯卡:http://www.linuxeden.com/edu/doctext.php?docid=1248)

          如何驅(qū)動intel i740顯卡?
          如果你的Linux無法識別i740的話,你可以這么做:
          1)下載新的 顯卡數(shù)據(jù)庫 和 i740 XBF驅(qū)動程序:
          xf86config-glibc-1.0.0.i386.tgz 和 xfcomi740.tgz
          2)解壓這兩個包,覆蓋原來目錄:
          tar xvfz /tmp/xf86config*.tgz
          tar xvfz /tmp/xfcomi740.tgz
          3)執(zhí)行cp /usr/X11R6/bin/XFCom_i740 /usr/X11R6/bin/XF86_XBF_i740;
          4)用xf86config進行配置:顯示器水平掃描頻率選6;垂直刷新頻率選2;在顯卡庫選擇時,選311(即i740);顯卡服務(wù)器類型選5;
          5)配置完成后運行startx就行了。

          如何驅(qū)動Savage4顯卡?
          1) 到www.linhardware.com下載savage2000的驅(qū)動程序;
          2) 使用tar -xvfz 文件名解開驅(qū)動程序;
          3) 解壓后,你能看到五個文件,其中有一個是XF86_SVGA;
          4) 備份/usr/X11R6/bin/XF86_SVGA,然后將新的XF86_SVGA復(fù)制到這個目錄下,替換掉這個文件;
          5) 重新運行xf86config配置,不選顯卡,在選X-server時,選3(也就是SVGA),并且不檢測;
          6) 完成后,運行startx -bpp32,就可以了。

          如何驅(qū)動SAVAGE3D顯卡?
          1) 到ftp.lib.pku.edu.cn/incoming/savageX下載Savage3D顯卡的驅(qū)動程序:SavageX_0_1_4.tar.gz;
          2) 解壓這個程序,用新的XF86_SVGA替換/usr/X11R6/bin的原文件;
          3) 運行Xconfigurator,配置顯卡時選擇Unlisted Card, 然后選擇Xserver為SVGA;
          4) 完成后,運行startx運行x-win。

          通用的顯卡驅(qū)動方法
          由 于顯卡產(chǎn)商支持有限,使得在Linux下驅(qū)動顯卡一直都是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Linux 2.2.x以上版本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使用frame buffer設(shè)備,通過VESA VBE 2.0標準,利用顯卡SVGA特性,配合XFree86的XF86_FBDev,驅(qū)動你的顯卡。這的確可以幫你個忙。
          1)確認你有XF86_FBDev文件,如果沒有就從ftp.xfree86.org下載;
          2)執(zhí)行“mknod /dev/fb0 c 29 0”建立frame buffer設(shè)備;
          3)修改/etc/lilo.conf文件,加入:
          image = /boot/vmlinuz-2.2.5-fb (新編譯的內(nèi)核)
          label = linuxfb (啟動標號,可自定)
          root = /dev/hda2 (參照lilo.conf其他部分)
          vga = 0x314 (顯示模式,參照下表)
          附:顯示模式表
          640x480 800x600 1024x768 1280x1024
          256色 0x301 0x303 0x305 0x307
          32k色 0x310 0x313 0x316 0x319
          64k色 0x311 0x314 0x317 0x31A
          16M色 0x312 0x315 0x318 0x31B
          4) 執(zhí)行/sbin/lilo,使配置生效,然后重啟系統(tǒng),以新的內(nèi)核啟動系統(tǒng)。當然,如果你的內(nèi)核已經(jīng)支持了,就無需做這個修改,直接加上vga=那一行就行了。
          5) 接著進行frame buffer Server的配置:參照/etc/X11/XF86Config中vga的配置,加入一個screen小節(jié),如下所示:
          Section "Screen"
          Driver "fbdev"
          Device "My Video Card"
          Monitor "MAG XJ500T"
          Subsection "Display"
          Depth 16 (色深,須與前面所選顯示模式的色深一致)
          Modes "default"
          ViewPort 0 0
          EndSubsection
          EndSection
          6) 將X指向XF6_FBDev:
          cd /etc/X11
          mv X X.bat
          ln -snf /usr/X11R6/bin/XF86_FBDev X

          Q:如何安裝網(wǎng)卡?

          用netconf和netconfig配置你的網(wǎng)卡和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一般的網(wǎng)卡都可以選擇為ne2000兼容網(wǎng)卡。

          www.linuxaid.com.cn/support/showfom.jsp?i=665

          如何驅(qū)動D-Link DE220網(wǎng)卡?
          D-Link的DE220是一款性價比較好的,支持即插即用的ISA網(wǎng)卡。但正是由于即插即用功能使得其在Linux下安裝會遇到一些麻煩:
          1) 在DOS環(huán)境下,用DE220網(wǎng)卡的驅(qū)動程序盤中的一個工具setup將其設(shè)置成非PNP的;
          2) 到Windows的控制面板中獲取其IO地址和中斷號,一般情況下,IO地址是240,中斷號是10;
          3) 啟動Linux,登錄后執(zhí)行“netconf”,將第一塊網(wǎng)卡設(shè)為Enable,設(shè)備名為eth0,模塊為ne,IO地址為0x240,IRQ為10;
          4) 存盤退出后,運行/etc/rc.d/init.d/network restart即可。

          如何驅(qū)動D-Link DFE530 TX網(wǎng)卡?
          D-Link 530 TX網(wǎng)卡是一款性價比較好的10M/100M自適應(yīng)的PCI網(wǎng)卡,擁有廣大的用戶群,然后Linux在安裝向?qū)е袇s沒有列在列表中。
          其實,一般Linux都已經(jīng)包含了這款網(wǎng)卡的驅(qū)動模塊:tulip.o,你可以直接執(zhí)行“insmod tulip”來完成網(wǎng)卡的安裝。

          如何驅(qū)動D-Link DFE540 TX網(wǎng)卡?
          如果你的網(wǎng)卡是D-Link DFE540 TX,那么在安裝時不要選網(wǎng)卡,否則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1) 從http://cesdis.gsfc.nasa.gov/linux/d...r/src/tulip下;
          2)執(zhí)行以下命令,編譯生成tulip.o:
          #cd /usr/src/tulip
          #gcc -DMODVERSIONS -DMODULE -D__KERNEL__ -Wall -Wstrict-prototypes -O6 -c tulip.c
          3)執(zhí)行insmod tulip.o;
          4)執(zhí)行/etc/rc.d/init.d/network restart,讓網(wǎng)卡生效。

          如何驅(qū)動Davicom 9201網(wǎng)卡?
          Davicom 9201 PCI網(wǎng)卡在安裝Linux時,不能直接完成。其實,大多數(shù)的Linux發(fā)行版都提供了這款網(wǎng)卡的驅(qū)動模塊---dmfe.o,如果你的機器也是這種網(wǎng)卡 的話,可以在安裝Linux時略過網(wǎng)卡配置,安裝完啟動系統(tǒng)、登錄后,執(zhí)行:“insmod dmfe”命令添加驅(qū)動模塊,然后執(zhí)行“/etc/rc.d/init.d/network restart”就可以了。

          進程式篇


          Q:什么是rpm包安裝的依賴性(相關(guān)性)?

          rpm 的全稱是Redhat Packages Management,在你使用rpm命令安裝某個rpm包的時候,系統(tǒng)會提示你某個包或.o文件must be installed by xxxxx,這就是rpm包安裝的依賴性問題。解決方法很簡單,按照系統(tǒng)提示你沒有裝的包先安裝就可以了。如果你遇到諸如A包依賴B,B包也依賴A的時 候,請使用參數(shù)--nodeps,強制rpm不檢查安裝文件的依賴性安裝。


          Q:rpm和tar的使用方法(軟件包的安裝方法)

          rpm:
          1)安裝rpm包時顯示進度:用-vh參數(shù),如rpm -ivh ipchains-1.3.6-1.i386.rpm,用 glint或xrpm則不必。
          2)直接通過ftp來安裝rpm包:如rpm -iftp://ftp.xxx.xxx ;
          3)校驗所有的rpm包,查找丟失的文件:rpm -Va
          4)查找一個文件屬于哪個rpm包:例如:rpm -qf /usr/bin/who
          5)列出一個rpm包的描述信息:例如:rpm -qpi mon-0.37j-1.i386.rpm
          6)列出一個rpm包的文件信息:例如:rpm -qpl mon-0.37j-1.i386.rpm
          7)安裝同一個目錄下的所有RPM文件:例如:rpm -Uvh *.rpm
          8)安裝同一個目錄下的所有RPM文件,不管依賴性:例如:rpm -Uvh *.rpm --force --nodeps

          tar:
          tar zvfx xxx.tgz/xxx.tar.gz 在當前目錄下展開這個包
          tar zvft xxx.tgz/xxx.tar.gz 只測試不展開
          tar zvfx xxx.tgz/xxx.tar.gz -C /new dir 展開后放到/new dir目錄下
          tar zvfc xxx.tgz/xxx.tar.gz /test 把/test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及自目錄打包成test.tgz

          Q:使用光盤和軟盤

          mount -t ext2 /dev/fd0 /mnt/floppy(掛載linux文件系統(tǒng)的軟盤)
          mount -t vfat /dev/fd0 /mnt/floppy(掛載fat32文件系統(tǒng)的軟盤)
          一般情況下可直接用:mount /mnt/floppy
          掛載光盤用:mount /mnt/cdrom(記住:在拿出關(guān)盤和軟盤前要先卸載,用命令umount)


          Q:REDHATLINUX7.X漢化方法

          下載:
          www.linuxsir.org/software/fm-1.2.tar.gz
          #tar xvfz fm-1.2.tar.gz
          #cd fm-1.2
          #./fm.sh
          重啟
          #ttfm.sh --add simsun.ttf (simsun字體在當前目錄下,如果你用的是WIN2K的宋體的話,把simsum.ttc改名為simsun.ttf就行)


          Q:優(yōu)化虛擬控制臺

          編輯/etc/inittab文件
          大部分Linux的發(fā)行套件都建立六個虛擬控制臺,實際上三個已經(jīng)足夠,并且可以節(jié)省可貴的內(nèi)存空間。編輯/etc/inittab文件,在下面三

          行的前面加上#。

          4: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4
          5: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5
          6:2345:respawn:/sbin/mingetty tty6

          Q:使用多達23個的虛擬控制臺(VT)

          假設(shè)你現(xiàn)在有6個,仿照/etc/inittab種的文件,加入
          8:234:respawn:/sbin/getty 38400 tty8
          24:234:respawn:/sbin/getty 38400 tty24
          要跳過VT7,因為X使用這個終端。然后telinit q以重新加載配置文件。使用左Alt+Fn在1-6和8-12件切換,使用右Alt+Fn鍵在13-24之間切換


          Q:在命令符下讀WINDOWS目錄

          編輯/etc/mtools.conf文件
          一般情況下,都是在自己的機器安裝Windows 98與Linux兩種操作系統(tǒng),通過安裝mtools包,可以不用安裝相應(yīng)的文件系統(tǒng),允許在MSDOS、Windows 98與Linux的文件系統(tǒng)之間,實現(xiàn)文件的讀、寫、移動、顯示等操作。假設(shè)Windows 98安裝在/dev/hda1、/dev/hda5分區(qū)下,修改/etc/mstools.conf文件,加入以下內(nèi)容:

          drive c: file="/dev/hda1"
          drive d: file="/dev/hda5"

          這樣就可以執(zhí)行mdir c:等命令。


          Q:拷貝各種配置文件

          根據(jù)機器的用途,編輯拷貝相應(yīng)的配置文件,例如:samba的配置文件/etc/smb.conf,域名服務(wù)器的配置文件,DHCP的配置文件

          /etc/dhcpd.conf等。一般情況下,這些文件一旦配置好,很少發(fā)生改動,這樣可以節(jié)約許多時間。注意原來的配置文件一定要做好備份,如果

          配置文件發(fā)生改動也要做好備份!


          Q:如何安裝新內(nèi)核?

          到/usr/src/linux目錄下(一般都是這個目錄,也有例外的,具體情況看自己/usr/src下那個目錄包含了核心程序)。
          有一下六步:(每一步需要很長時間,請等待)
          make mrproper (用來消除原來編譯的影響)
          make menuconfig (用config, xconfig也可以)
          make dep
          make bzImage
          make modules (如果你設(shè)置了模塊就要用這個)
          make modules-install
          cp /usr/src/linux/arch/i386/boot/bzImage /boot/
          vi /etc/lilo.conf
          修改lilo.conf,添加(或修改)
          image=/boot/bzImage
          label= linux
          read-only
          root=/dev/hdxx linux所在分區(qū)
          存盤推出,運行l(wèi)ilo,如果一切ok,那么重起就可以使用nfs了


          Q:定制自己的登錄信息

          編輯/etc/rc.local文件
          如果需要定制自己的登錄信息,注意要修改/etc/rc.d/rc.local文件,因為每次執(zhí)行/etc/rc.d/rc.local文件,都需要修改/etc/issue與

          /etc/issue.net文件,可以注解掉這些命令,編輯定制自己的/etc/issue文件,加快Linux引導過程,并且加入以下內(nèi)容:
          echo "base=0xd8000000 size=0x800000 type=write-combining" >> /proc/mtrr
          # Enable NumLock
          for tty in /dev/tty[1-3]; do
          setleds -D +num < $tty
          done
          說明:關(guān)于第一行命令請看/usr/src/linux/Documentation/mtrr.txt文件。


          Q:怎樣加快linux的運行速度?

          默認情況下,linux是不打開硬盤的DMA讀寫方式的,我們可以以手工方式打開:
          hdparm -d1 -X66 /dev/hda //打開Udma2傳輸模式
          hdparm -c1 /dev/hda //開啟IDE 32位傳輸模式
          hdparm -k1 /dev/hda //重啟后依然有效
          你可以把這兩句加到/etc/rc.d/rc.local文件里以便讓系統(tǒng)啟動時自動運行
          用hdparm -t /dev/hda 測試一下優(yōu)化前和優(yōu)化后的硬盤讀寫速率
          hdparm -i /dev/hda 查看硬盤設(shè)置信息


          Q:如何讓啟動的時候不自動進入XWINDOW?

          修改/etc/inittab.conf里面的
          id:5:……成為
          id:3:……就可以啦!


          Q:怎樣從XWINDOW到控制臺?

          ctrl+alt+F1...F6
          其中F7,F(xiàn)8是XWINDOW用的。比如:
          startx
          就是用的ctrl+alt+F7
          而startx -- :2
          就是用的ctrl+alt+F8


          Q:Linux下加載Windows分區(qū)的幾種方法

          1)手工加載
          假 設(shè)要加載的分區(qū)在Windows中是G盤,你可以在Linux的/mnt目錄下建一個g目錄(/mnt是Linux專門為加載各種存儲設(shè)備而設(shè)的目錄,默 認情況下就有floppy(軟驅(qū))和cdrom(光驅(qū))兩個目錄,hda1是c:,邏輯分區(qū)從hda5開始,一般的d:是hda5,以后順延。具體的你可 以在 linux下用 cfdisk查看分區(qū)情況)
          你還可以用linuxconf來掛載你的windows分區(qū),在命令提示符下輸入linuxconf,選 擇file system下的access local drive,再添加你的新的裝配點
          #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8 /mnt/g
          (“mount” 是加載分區(qū)的命令,“-o iocharset=cp936”是參數(shù),使用這個參數(shù),我們在加載某一分區(qū)后,不僅可以讀寫文件,還可以正常顯示中文長文件名。“dev/hda8”是 G盤在Linux下的名稱,它是被作為一個設(shè)備放在/dev目錄下的,“/mnt/g”是加載G盤的目標目錄。整個命令的意思是把“dev/hda8” (G盤)掛接到“/mnt/g”目錄,并且可以顯示中文長文件名,可以讀寫文件。)

          2)半自動加載
          在桌面上單擊右鍵,在彈 出的菜單中選擇“應(yīng)用程序鏈接”,在“常規(guī)”選項卡的文本輸入框中輸入你自己指定的名稱(如“加載G盤”),切換到“執(zhí)行”選項卡,在“命令”輸入框中輸 入“mount -o iocharset=cp936 /dev/hda8 /mnt/g”,選中“在終端中運行”復(fù)選框,點“確定”退出。 單擊桌面上的“加載G盤”圖標,終端窗口一閃,G盤就可以加載了。

          3)全自動加載

          用任一文本編輯器打開/ect目 錄下的fstab文件,把“/dev/hda8 /mnt/g vfat defaults,iocharset=cp936 0 0”添加到最后一行后面,保存后退出。以后每次重新啟動系統(tǒng)時都會自動加載G盤。說明:“vfat”表示加載的是FAT32文件系統(tǒng),如果是 “msdos”則是FAT16文件系統(tǒng),“ntfs”是NT的NTFS文件系統(tǒng)。


          Q:我的在KDE選擇了中文后為什么FAT分區(qū)里中文看起來只有一些問號,怎么辦呢?

          編輯你的/etc/fstab文件添加一行
          /dev/hda1 /mnt/c vfat iocharset=gb2312,umask=0,codepage=936 0 0
          啟動的時候掛上你的C盤。當然既然這樣一來你當然也可以用同樣的交互式命令實現(xiàn)對光盤上的中文的識別
          # mount -t iso9600 -o iocharset=gb2312,umask=0,codepage=936 /dev/cdrom /mnt/cdrom


          Q:怎么樣將自己的USB移動盤掛裝到linux中

          1)在字符模式或在Konsole輸入如下命令:
          fdisk -l /dev/sda 注:不要在sda后面加通配符“*”或“?”,否則運 行命令后返回的信息將不正常。如果你有多個usb硬盤的話,他們在linux下就分別是sda、sdb、sdc等。
          我在我的電腦上運行上面的命令返回信息如下:
          Disk /dev/sda: 2 heads, 63 sectors, 512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26 * 512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511 32161+ 4 FAT16 <32M
          注:顯示找到我的U盤,位置為/dev/sda1,可啟動(Boot下面的那個*表示是活動分區(qū)),大小為32MB。如果運行上面的命令返回的信息不與上面的類似,那么你就應(yīng)該要懷疑你的USB端口有沒有在BIOS中打開或U盤與電腦的物理連接有沒有連接好了。

          2)在/mnt目錄下建立一個掛裝U盤的目錄:
          mkdir /mnt/usbdisk
          3)然后再運行掛裝命令:
          mount -t vfat /dev/sda1 /mnt/usbdisk 注:將你的U盤掛裝到/mnt/usbdisk目錄下。
          4)再運行l(wèi)s命令查看一下:
          ls /mnt/usbdisk 注:查看U盤里的信息。


          Q:窗口一移動,KDE就死!

          拖KDE的窗口死的問題基本確認為KDE對XIM支持的一個BUG。到“控制中心->觀感->窗口行為->移動”下將兩處顯示內(nèi)容均選中就可以解決該問題


          Q:安裝完Linux后,根目錄下一大堆,都是些什么?

          /bin:存放最常用命令;
          /boot:啟動Linux的核心文件;
          /dev:設(shè)備文件;
          /etc:存放各種配置文件;
          /home:用戶主目錄;
          /lib:系統(tǒng)最基本的動態(tài)鏈接共享庫;
          /mnt:一般是空的,用來臨時掛載別的文件系統(tǒng);
          /proc:虛擬目錄,是內(nèi)存的映射;
          /sbin:系統(tǒng)管理員命令存放目錄;
          /usr:最大的目錄,存許應(yīng)用程序和文件;
          /usr/X11R6:X-Window目錄;
          /usr/src:Linux源代碼;
          /usr/include:系統(tǒng)頭文件;
          /usr/lib:存放常用動態(tài)鏈接共享庫、靜態(tài)檔案庫;
          /usr/bin、/usr/sbin:這是對/bin、/sbin的一個補充;

          Q:如何使用vi

          你可以使用vi來編輯一個文件文件,它是在Unix世界里最普及的文字處理工具,幾乎所有的UNIX機器上都有這個編輯器。
          1) 啟動vi:執(zhí)行“vi 文件名”,一啟動vi在命令狀態(tài),可以輸入各種vi的命令,不能編輯;
          2) 存盤:w、存盤退出:wq、不存盤退出:q!;
          3) 進入編輯狀態(tài):插入:i、新增:a;
          4) 退出編輯狀態(tài):按ESC鍵;
          5) 進入編輯狀態(tài)后,編輯起來很像DOS下的edit;
          6) 在命令狀態(tài)下還有一些常用的命令:
          x 刪除游標所在字元;
          dd 刪除游標所在的列。
          其實如果你英文還可以的話,什么能比man vi更詳細呢?

          Q:在Linux如何對文件進行操作

          你可以使用ls –l命令列出目錄的詳細信息,就相當于DOS的DIR命令。ls命令的輸出如下所示:
          total 2
          drwxr-xr-x 2 xu user 1024 Mar 13 0:34 sub1
          -rw-r----- l xu user 678 Jun 15 1:45 hodo.txt
          最 左邊一列是文件/目錄權(quán)限,d是目錄,r是可讀,x是可執(zhí)行,w是可寫。自第二個字母開始每三個為一組,分別為用戶|組|其他的屬性;第2列是硬連接的數(shù) 目;第3列是的屬主信息,第4列是屬主所在用戶組,第5列是所占空間大小,接下去是日期、時間,最后一列是文件/目錄名。以下是一些 常用文件操作命令:rm:刪除文件 more:瀏覽文件 cp:拷貝文件


          Q:如何刪除linux

          我 們常說的刪除linux其實有兩個部分。一是指把linux系統(tǒng)刪除;另外還要把其他操作系統(tǒng)的引導程序恢復(fù)。常常采用的方法是把linux的分區(qū)刪除掉 來把linux系統(tǒng)刪除掉。MS-DOS的命令fdisk便可以做到這一點。選擇Dele all Non-DOS partition(刪除所有非MSDOS分區(qū))便可以把ext2/3文件系統(tǒng)格式的分區(qū)刪除掉。當然,強烈推薦新手使用PowerQuest PartitionMagic(硬盤分區(qū)魔術(shù)師)來完成這樣的工作。然后fdisk /mbr可以恢復(fù)window$ 95/98/me系統(tǒng)的引導程序,對于window$ 2000,你需要使用事先制作的“災(zāi)難恢復(fù)盤”,用2000的啟動盤(軟盤光盤無所謂)啟動,然后進行修復(fù)。


          Q:如何在linux下使用滾輪鼠標

          一 般用mouseconfig可以配置你的鼠標,選中你鼠標的型號。如何無效,請嘗試在/etc/X11/XF86Config-4中將和mouse有關(guān)的 input device中“protocol”“PS/2”改為“IMPS/2”,設(shè)置完成后就可以使用你的滾輪了。


          Q:如何遞歸刪除一個目錄下的所有子目錄

          rm -rf 命令可以不做任何提示而遞歸刪除某目錄下的所有目錄文件(強烈要求root用戶不要這樣使用該命令!)。


          Q:我無法軟關(guān)機該怎么辦

          也行是你BIOS里APM設(shè)置的問題,可我們現(xiàn)在探討的是系統(tǒng)的問題,使用halt -p命令如果可以順利關(guān)機的話,請修改您的

          /etc/rc.d/init.d/halt文件
          message = $"Halting system ..."
          command = "halt"
          把這行的halt命令改成"halt -p",保存退出。


          Q:刪除具有特殊文件名的文件

          假 設(shè)Linux系統(tǒng)中有一個文件名叫“-ee”,如果我們想對它進行操作,例如要刪除它,按照一般的刪除方法在命令行中輸入rm -ee命令,界面會提示我們是“無效選項”(invalid option),原來由于文件名的第一個字符為“-”,Linux把文件名當作選項了,我們可以使用“--”符號來解決這個問題,輸入“rm -- -ee”命令便可順利刪除名為“-ee”的文件。如果是其他特殊字符的話可以在特殊字符前加一個“”符號,或者用雙引號把整個文件名括起來。


          Q:linux怎么給一個普通用戶reboot權(quán)限

          分四種情況討論:

          1)讓任何人(包括根本不擁有系統(tǒng)帳號的人)都可以通過控制臺reboot
          在/etc/inittab文件中保留ca::ctrlaltdel:/sbin/shutdown -t3 -r now
          這一行。這樣全國人民都可以reboot你的機器,只要你把控制臺交出來。

          2)讓所有系統(tǒng)用戶都可以reboot
          執(zhí)行# > /etc/security/console.apps/reboot即可。這就在console.apps
          目錄下生成了一個空文件,文件名就是授權(quán)的application。以上路徑是針對
          Mandrake系統(tǒng)而言的,其他系統(tǒng)我不清楚。不過,真正高雅的Mandraker或許
          根本就不會去靠“>”來生成這個文件——他們會使用msec來進行控制的。

          3)讓指定的用戶才可以reboot
          假設(shè)我們要讓用戶zhizunbao擁有reboot的權(quán)限,我們靠uid/gid來完成控制:
          # groupadd reboot
          # cd /usr/local
          # mkdir reboot
          # chown root:reboot reboot/
          # chmod 750 reboot/
          # cd reboot
          # cp /sbin/reboot .
          # chmod 4755 reboot
          # usermod -G reboot zhizunbao
          現(xiàn)在,zhizunbao就可以運行/usr/local/reboot/reboot來重啟動機器。

          4、在一臺不設(shè)普通用戶的機器上啟用口令驗證reboot
          這實際上是靠添加一個關(guān)機帳號來實現(xiàn)的,該帳號的shell就是加了s位的
          /sbin/halt,并且口令只有少數(shù)維護人員知道。我們這里采用的就是第4套方案。



          Q:一次添加大量系統(tǒng)用戶

          使用內(nèi)建的工具 newusers 及 chpasswd
          先編輯帳號文件,每一列須按密碼文件的格式書寫.
          (請善用文書編輯程序的拷貝復(fù)制功能來大量產(chǎn)生)
          例: 一個帳號檔名為 new_alist
          stu001::600:600:stu:/home/stu001:/bin/bash
          stu002::601:601:stu:/home/stu002:/bin/bash
          stu003::602:602:stu:/home/stu003:/bin/bash
          stu004::603:603:stu:/home/stu004:/bin/bash
          stu005::604:604:stu:/home/stu005:/bin/bash
          stu006::605:605:stu:/home/stu006:/bin/bash
          建帳號:
          newusers < new_alist
          執(zhí)行 pwunconv
          編輯密碼對照文件:
          例: 建一個密碼對照文件, 文件名為 new_plist
          stu001:密碼
          stu002:密碼
          stu003:密碼
          stu004:密碼
          stu005:密碼
          stu006:密碼
          建密碼:
          chpasswd < new_plist
          執(zhí)行 pwconv


          Q:linux啟動服務(wù)解釋大全

          FreeWnn
          amanda
          amd這個好像是管理mixer設(shè)備的)?
          amidxtape
          *anacron(命令調(diào)度)
          *apmd(高級電源管理)
          arpwatch(看ARP的?)
          *atd (功能cron類似)
          *autofs(自動加載文件系統(tǒng))
          *bcm5820
          bgpd
          cwnn
          bootparamd(啟動參數(shù)管理?)
          chargen
          chargen-udp
          comsat
          *crond
          daytime(夏時制管理的daemon?)
          daytime-udp(udp-用戶數(shù)據(jù)報協(xié)議,與之同級別的是TCP)
          dbskkd-cdb
          dhcpd(動態(tài)主機服務(wù))
          echo(服務(wù)器回顯客戶數(shù)據(jù)服務(wù))
          echo-udp(UDP版本的echo)
          eklogin
          finger(finger服務(wù))
          gated (網(wǎng)關(guān)服務(wù))
          *gpm(控制臺下的鼠標)
          gssftp (gss ftp服務(wù)器還有wu-ftp服務(wù)器)
          httpd (超文本協(xié)議服務(wù))
          identd
          imap(郵件服務(wù)中的imap協(xié)議)
          imaps(郵件服務(wù)中的imap協(xié)議?)
          innd(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服務(wù))
          *ipchains(防火墻)
          ipop2 (郵件服務(wù)的發(fā)件服務(wù)第2版)
          ipop3(郵件服務(wù)的發(fā)件服務(wù)第3版)
          *iptables(防火墻)
          irda
          *iscsi(利用高速專線組成SCSI磁盤陣列)
          *isdn (提供對isdn設(shè)備的支持)
          junkbuster
          kwnn
          kadmin
          kdcrotate
          keytable(鍵盤的配置)
          klogin(遠程登錄)
          kprop
          krb5-telnet (krb5 是什么? 提供telnet服務(wù)?)
          krb524
          krb5kdc
          kshell
          *Kudzu
          ldap(目錄服務(wù))
          *linuxconf(疑問:linuxconf為什么要作為服務(wù)啟動?)
          linuxconf-web(打開linuxconf的web配置端口)
          *lpd(提供對打印機的支持)
          mars-nwe(模擬novell網(wǎng)服務(wù)器)
          mcserv
          mysqld(提供mysql數(shù)據(jù)庫的支持)
          named(域名服務(wù)器)
          *netfs(網(wǎng)絡(luò)文件系統(tǒng))
          *network(提供網(wǎng)絡(luò)支持)
          nfs(網(wǎng)絡(luò)文件系統(tǒng))
          *nfslock(網(wǎng)絡(luò)文件系統(tǒng)鎖定?)
          nscd
          ntalk(talk-在線聊天服務(wù))
          ntpd
          ospftd
          spfd
          *pcmica(提供對pc卡的支持)
          pop3s(是不是pop3的服務(wù)器?)
          *portmap(端口映射列表,但不清楚是干什么的)
          postgresql(提供對postgre sql數(shù)據(jù)庫的支持)
          radvd
          *random(產(chǎn)生并存儲高精度數(shù)據(jù)運算的隨機數(shù),為什么平時要自動啟動呢?)
          rawdevices(好像是對讀寫設(shè)備的支持例如磁帶機?)(Read After Write)
          regongfig(支持遠端配置?)
          rexec(遠端執(zhí)行?)
          rhnsd
          ripd
          ripngd
          rlogin(支持遠端登錄)
          routed(linux路由服務(wù))
          rsh(r shell?)
          rstatd
          rsync
          rusersd
          rwalld
          rwhod
          *sendmail(大名鼎鼎的郵件服務(wù)器)
          smb(是不是samba呀?--是)
          sgi_fam
          snmpd(簡單網(wǎng)絡(luò)管理服務(wù))
          squid(代理服務(wù)器)
          swat(smb的901web配置)
          *systlog(系統(tǒng)日志服務(wù))
          talk
          telnet(telnet服務(wù))
          time(回響系統(tǒng)時間)
          time-udp(回響系統(tǒng)時間的UDP版本)
          tux(好像 是基于內(nèi)核的高速靜態(tài)web)
          ups(提供對ups的控制支持?)
          vncserver
          *wine(在linux下直接執(zhí)行windows二進制代碼!)
          wu-ftpd(華盛頓大學的ftp服務(wù)器.很好用
          xfs(x font server)
          xinetd(新版本的互聯(lián)網(wǎng)服務(wù)器)
          ypbind
          yppasswdd
          ypserv
          yhpxfrd
          Zebra
          keytable(鍵盤影射,適用于韓文,日文,德國等語言)
          KZUZU----啟動系統(tǒng)時檢測PC硬件有無變動,比如換了顯卡會提示你重新配制XF86
          *gpm-----好像是在控制臺模式下實現(xiàn)mouse 的CP和PASTE功能.
          *crond---一個基于UNIX的定期命令調(diào)度器
          swat----基于視窗的samba配置程序
          xfs---Xwindows Font Server
          bgpd(bgp路由協(xié)議daemon)
          *gpm(字符終端狀態(tài)下的mouse驅(qū)動)
          *ipchains(2.0 kernel下的防火墻進程)
          *iptables(防火墻進程)
          kshell(k shell)
          ldap(ldap服務(wù)進程)
          ntalk(網(wǎng)絡(luò)talk進程)
          ntpd(網(wǎng)絡(luò)時間服務(wù)進程)
          ospftd(ospf 路由協(xié)議進程?)
          spfd(spf路由協(xié)議進程?)
          ripd(rip路由協(xié)議進程)
          smb(是不是samba呀?)---是的
          squid(代理服務(wù)進程)
          talk(應(yīng)該是本機talk進程吧)
          Zebra(一個很有名的路由服務(wù)套件)
          Kudzu 搜索硬件
          cwnn 中文輸入法

          Q:安裝CHINPUT

          1,安裝中文字體
              cd /tmp
              tar zxvf zh-fonts.tar.gz    (產(chǎn)生misc目錄)
              cd misc                (到子目錄下)
              cp *.Z /usr/X11R6/lib/X11/fonts/misc (拷貝字體)
              cat fonts.alias >> /usr/X11R6/lib/X11/fonts/misc/fonts.alias
                              (在別名文件中附加Chinput所使用的別名)
              cd /usr/X11R6/lib/X11/fonts/misc(到字體目錄)
              mkfontdir            (產(chǎn)生或更新fonts.dir)
              xset fp    rehash            (更新X Server的字體, 現(xiàn)在就可以使用了)
              rm -fr /tmp/misc        (-

          2,安裝輸入法字典
              cd /usr/lib                (至庫文件目錄)
              tar zxvf /path/of/unicon2-im.tar.gz    (解壓文件至該目錄,
               其中path為tar文件所在目錄)
          3,安裝GNU pth
              tar zxvf pth-1.3.7.tar.gz        (解壓pth庫)
              cd pth-1.3.7                (進行安裝)
              ./configure
              make
              make install
          4,安裝Chinput3.01
              安裝前必須先安裝輸入法字典和GNU pth
              tar zxvf Chinput-3.0.1.tar.gz
              cd Chinput-3.0.1
              make
              make install

          5,修改某些設(shè)置
          (1)編譯新 locale,以 root 身份執(zhí)行:localedef -f GB2312 -i zh_CN zh_CN.gb2312
          若無錯誤提示,則編譯成功,在 /usr/lib/locale 下會增加 zh_CN.gb2312 目錄。
          (2)確定在 /usr/lib/gconv/gconv-modules 文件中包含了 alias GB2312-1980// EUC-CN//
          一行,若沒有,加入它。
          (3)在cxterm下使用 export LC_ALL=zh_CN.gb2312 啟用中文 locale 支持。執(zhí)行命令
          date,看看有無變化?你可看到日期為中文顯示.
          (4)為在下一次自動進入中文支持狀態(tài),在 HOME 目錄下的 .bashrc 中加入:

          export LANG=zh_CN.gb2312
          export LC_ALL=zh_CN.gb2312

          或根據(jù)你的需要來設(shè)置。
          6,讓LINUX支持中文TRUE TYPE字體

          (1)進入 /etc/X11 目錄,打開 XF86Config-4 文件,將 FontPath 改為你所需要的字體路徑。
          Section "Files"
          #    FontPath "unix/:7100"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misc:unscaled"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75dpi:unscaled"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100dpi:unscaled"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misc"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Type1"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Speedo"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75dpi"
              FontPath "/usr/X11R6/lib/X11/fonts/100dpi"
              FontPath "/usr/share/fonts/default/TrueType" (本行為我們加上的,注意路徑為
               我們下面字體文件的所在路徑)
              FontPath "/usr/share/fonts/default/Type1"
          EndSection


          加載 X-TrueType 字體解釋器。

          Section "Module"
              ...
              Load "xtt"
          EndSection


          (2)將你的 Windows 的中文 TrueType 字體復(fù)制到
          /usr/share/fonts/default/TrueType 目錄下,
          cp /你的windows映射/windows/fonts/simsun.ttf /usr/share/fonts/default/TrueType

          在WIN98和LINUX共存的機器中,此工作很容易,只需在LINUXCONF中看FILESYSTEM里加上WIN98
          所在看文件系統(tǒng)便可.

          (3)進入/usr/share/fonts/default/TrueType目錄,執(zhí)行 ttmkfdir > fonts.dir,生成
          fonts.dir 文件,將 simsun 的字符集改為 gb2312.1980-0。生成 fonts.scale 文件,
          cat fonts.dir > fonts.scale。
          例:fonts.dir

          4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ascii-0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iso8859-1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gb2312.1980-0
          simsun.ttf -misc-SimSun-medium-r-normal--0-0-0-0-p-0-iso8859-15


          若你使用 freetype 字體解釋器,需將 /usr/X11R6/lib/X11/fonts/encodings/encodings.dir
          復(fù)制到 /usr/share/fonts/default/TrueType。

          將 /etc/gtk/gtkrc.zh_CN 中的字體定義改變?yōu)?TrueType 字體定義。(可將原來看定義
          用#注釋掉,再加上如下句子)

          style "gtk-default-zh-cn" {
              "-misc-SimSun-medium-r-normal--12-0-0-0-p-0-*-*"
          }
          class "GtkWidget" style "gtk-default-zh-cn"

          至此,中文 TrueType 字體安裝完成!

          7,優(yōu)化你看設(shè)置
          (1)修改 /usr/lib/ZWinPro/Chinput.ad 文件:
          由于 XFree86 沒有自帶的 BIG5 碼字體,若你不需要輸入 BIG5 碼字符,
          則對 Chinput.ad 做以下調(diào)整:

          ...
          chinput.gblocale    =    zh_CN.gb2312
          chinput.big5locale    =    zh_CN.gb2312
          ...
          chinput.gbfont     = -*-*-medium-r-normal--16-*-*-*-c-*-gb2312.1980-0
          chinput.big5font = -*-*-medium-r-normal--16-*-*-*-c-*-gb2312.1980-0

          注意:在 Chinput.ad 的字體定義中,不能出現(xiàn)空格,這是由于 Chinput 的限制。

          (2)將 export XMODIFIERS=@im=Chinput 加入你的 HOME 目錄下的 .bashrc 文件中。
          并重新登錄,使其生效。
          (3)由于 Chinput 需要 libstdc++-libc6.1-2.so.3,而 RedHat 的 compat-libstdc++
          兼容庫中只包含 libstdc++-3-libc6.2-2-2.10.0.so,則需手動建立一個庫鏈接:

          # ln -s libstdc++-3-libc6.2-2-2.10.so libstdc++-libc6.1-2.so.3

          8,其他用戶如要用上TrueType和Chiput,也必須改其主目錄下看.bashrc文件
          export LANG=zh_CN.gb2312
          export LC_ALL=zh_CN.gb2312
          export XMODIFIERS=@im=Chinput

          大功告成,本文所提到的部分文件可壓于明儉看主頁上下載http://go.163.com/~yumingjian.
          本文在GNOME上的文本編輯程序GNOTEPAD+中用五筆字型完成.

          Q:redhat 7.2 minichinput 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www.linuxeden.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9938
          在第二張盤上miniChinput-0.0.2-1.i386.rpm
          mandrake8.1在第一張盤上Chinput-3.0.1-5mdk.i586.rpm
          (同樣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一、安裝時沒有選擇big字庫
          按ctrl+空格沒反應(yīng),在命令行下鍵入chinput提示字體錯誤
          1、
          修改/usr/lib/Chinput/Chinput.ad文件里那行
          將............*-*-big5-0
          改成. ........*-*-gb2312.1980-0
          2、
          在第二張盤上找到kde-i18n-Chinese-Big5-2.2-8.noarch.rpm
          rpm -ivh kde-i18n-Chinese-Big5-2.2-8.noarch.rpm 即可。

          二、參數(shù)設(shè)置問題
          1、檢查/etc/bashrc和~/.bash_profile中看chinput是否真正運行了
          2、env 看環(huán)境變量XMODIFIER是否是@im=chinput
          無上述內(nèi)容在~/.bash_profile中添加
          export LC_ALL=zh_CN.GB2312
          export LANG=zh_CN.GB2312
          export XMODIFIERS=@im=Chinput


          在RH72中修改/etc/X11/xinit/xinitrc.d/xinput 即可自動運行
          然后重起X。
          使用
          ctrl+period(.)切換全角即可輸入 “、”“。“等符號

          3.系統(tǒng)中的LOCALE環(huán)境變量是zh_CN(RH7。2的locale_config不知為什么有的人安裝后沒有zh_CN.GB2312選項了?)而 /usr/lib/Chinput.ad

          中默認設(shè)置的是 zh_CN.GB2312 的話當然打不開中文輸入法了,/usr/lib/Chinput.ad 中的zh_CN.GB2313 改成 zh_CN 然后 reboot 就成了.

          4、/root/.pyinput/usrphrase.tab is not valid pinyin phrase file.
          找到一個好的usrphrase.tab文件替換原usrphrase.tab
          5、
          選項—觀感—字體中字符集選擇的類型與chinput設(shè)置的不同。導致輸入的漢字無法顯示,比如,字符集都選擇gbk,輸入漢字就出現(xiàn)上述問題

          ,chinput,默認是gb2312。


          Q:G五筆最新版本1.0-1安裝

          致謝:多謝Yuking兄,有了G五筆,才讓弟兄們感覺到什么自由。同時也感謝參與測試及使用的弟兄!

          該版本的最新特性:

          1]修正了拼音輸入不能輸入空格的問題

          2]修正了區(qū)位輸入輸入條不能正常顯示的問題

          3]修正了幾個小BUG

          一。下載

          1.tar包下載[適用RedHat]

          www.linuxsir.org/gwubi/gWuBi-1.0.tar.gz

          2]RPM包下載[適用RedHat、Mandrake、SuSE、Turbo等多種發(fā)行版]
          第一站下載:
          www.linuxsir.org/gwubi/gWuBi-1.0-1.i386.rpm
          第二站下載:
          www.linuxsir.com.cn/gwubi/gWuBi-1.0-1.i386.rpm


          二。安裝方法[注:選擇其中之一即可]

          1.兩點說明[對于新手]

          1]操作權(quán)限的問題

          a]在控制臺下操作命令時,要字母的大小寫要區(qū),切記,以下同!

          b]要以roo身份來執(zhí)行安裝或卸載如在非root超級用戶下,可在安裝或卸載之前用如下命令,root用戶則免引步聚,以下同!

          #su
          Password:[在這里輸入root權(quán)限密碼]


          2]先把以前的的輸入法卸掉。

          如果是G五筆以前的版本,可用

          #rpm -e gWuBi

          如果是RedHat系統(tǒng)中自帶的輸入法Chinput,可用

          #rpm -e miniChinput

          如果是Mandrake可用下面的方法來卸載

          #rpm -e Chinput



          2.安裝方法之一[rpm安裝法]

          0]適用于大多數(shù)的發(fā)行版,如RedHat、Mandrake、SuSE、TurBo等

          1]下載rpm

          www.linuxsir.org/gwubi/gWuBi-1.0-1.i386.rpm

          2]在終端上運行[到你所下載到的G五筆的目錄下運行]

          #rpm -ivh gWuBi-1.0-1.i386.rpm --nodeps

          3]退出KDE,然后再進入,G 五筆就能用了。

          4]如果五筆不能自動加載運行,如在SuSE、Mandrake等發(fā)行版中,可用下面的方法。

          對于普通用戶[root以外的用戶]

          $ln -s /usr/bin/gWuBi /home/你想自動加載用戶名/.kde/Autostart/gWuBi

          舉例:比如我是以beinan用戶登錄的,那我就應(yīng)該做如下鏈接
          $ ln -s /usr/bin/gWuBi /home/beinan/.kde/Autostart/gWuBi

          如果是想在root用戶登入的,想自動加載G五筆,可用下面的方法[通用]

          # ln -s /usr/bin/gWuBi /root/.kde/Autostart/gWuBi

          注:在SuSE下的root用戶,可能會出現(xiàn)G五筆加載不能使用的現(xiàn)象,這與系統(tǒng)設(shè)置或中文化有關(guān)。普通用戶無此問題。



          3.安裝方法之二[tar包安裝法]

          注:僅適用于RedHat

          0]下載tar包

          www.linuxsir.org/gwubi/gWuBi-1.0.tar.gz

          1]首先確定您的系統(tǒng)安裝了以下包:

          make
          XFree86用其開發(fā)包
          gcc

          2]進入用戶root(建議使用命令“su -”) ,將gWuBi-1.0rc.tar.gz復(fù)制到某個目錄下,比如是/temp。執(zhí)行以下操作:
          #cd /temp
          #tar zxvf gWuBi-1.0.tar.gz
          #cd gWuBi-1.0
          #make
          #make install


          3]本軟件會向系統(tǒng)復(fù)制以下文件:
          /usr/bin/gWuBi //主程序
          /usr/share/gWuBi/punc.mb //中文標點映射表,可以修改
          /usr/share/gWuBi/wbx.mb //取自cjpvinput的GBK五筆碼表,有大量詞組
          /usr/share/gWuBi/py.mb //拼音碼表文件
          /usr/X11R6/lib/X11/fonts/misc/studio-song14.pcf.gz //14點陣中文GB字庫,取自BluePoint Linux 1.0

          4]程序運行時會在當前用戶目錄生成目錄.gWuBi,并可能在該目錄下生成文件config、
          profile和wbx.mb。

          5]如果需要御載,可在源碼目錄下執(zhí)行:
          #make uninstall
          或是直接刪除該軟件復(fù)制及生成的文件(注意,用戶目錄下的文件.gWuBi/wbx.mb中包含
          用戶自定義的詞組)。

          6]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發(fā)信(yuking_net@sohu.com),如果您能提出建議或錯誤報告,本人將不勝感激。


          三。使用98版本五筆設(shè)置方法[用86版本的弟兄,這步省略]
          +++++++++++++++++++++++++++++++++++++++++++++++++++++++++++
          使用五筆98版的弟兄,還得下載五筆的碼表,然后用下面的方法做,使用86版本的弟兄們,就此停住!
          +++++++++++++++++++++++++++++++++++++++++++++++++++++++++++
          將該碼表替換/usr/share/gWuBi/wbx.mb即可。如果用戶目錄的.gWuBi下有wbx.mb,應(yīng)該刪除

          五筆98碼表下載:
          www.linuxsir.org/gwubi/wb98.mb.gz

          g五筆說明

          >>版權(quán)
          本程序以GPL的方式發(fā)布……

          >>編譯說明
          編譯本程序只需安裝XFree86(4.X以上版本,3.3.6及以下版本未經(jīng)測試)的開發(fā)庫就行
          了,具體安裝方法請參看文件INSTALL。

          >>功能說明
          ·五筆輸入:提供標準的五筆86輸入法,支持'z'鍵模糊輸入, 可輸入特殊符號(請查
          看文件wb_fh.htm)
          ·造詞功能:該功能允許的最長詞組為10個漢字。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新增加的詞組
          不可能直接添到原始的五筆碼表文件中(即/usr/share/gWuBi/wbx.mb),
          而是放在用戶目錄下的.gWuBi中(文件名為wbx.mb),因此,不同的用戶可
          能會有不同的五筆碼表
          ·拼音輸入:本程序提供兩種拼音輸入方法:
          - 在五筆狀態(tài),先輸入“z”,然后按全拼輸入即可(需打開Z_PinYin選項
          )。在進行五筆輸入時,如遇到某些不會打的字,可以用該方法;
          - 切換到拼音方法,直接按全拼輸入。
          本程序中帶的拼音為GBK拼音,并有豐富的詞組
          ·區(qū)位輸入:由于該功能只是為了方便輸入少量的特殊符號,因此只提供了簡單的支
          持。該方式只支持0~9輸入。
          ·GBK支持:在系統(tǒng)裝有支持GBK的字體情況下,輸入條總能正確顯示GBK漢字。
          ·快速中英文切換
          ·全角輸入
          ·刪除詞組:該功能只能刪除詞組,不能刪除單字。
          ·調(diào)整詞序
          ·自動處理“.”和“。”
          ·自動隱藏輸入條
          ·支持OverSpot光標跟隨模式。

          >>使用說明
          ·切換中文輸入狀態(tài):按Ctrl+SPACE鍵;或是中文輸入狀態(tài)下按左CTRL鍵進行快速中英
          文切換;
          ·切換輸入法:鼠標單擊輸入條的“五筆/拼音/區(qū)位”處,程序?qū)?五筆->拼音->區(qū)
          位 循環(huán)切換;或按左Ctrl+SHIFT切換;或按Alt+數(shù)字(Alt+1-->五筆,
          2-->拼音,3-->區(qū)位);
          ·快速中英文切換:在中文輸入狀態(tài)下,按左Ctrl鍵可以進行中英文切換;
          ·中英文標點切換:鼠標單擊輸入條的“。”;
          ·全角/半角切換:鼠標單擊輸入條的“A”,或是按Shift+空格
          ·在輸入狀態(tài),按“Enter”鍵會使輸入條上的用戶輸入送到應(yīng)用程序;
          ·在輸入狀態(tài),按“Esc”鍵可取消所有輸入;
          ·自造詞:該功能可生成自定義的詞組。在輸入狀態(tài)下按Ctrl+8鍵會彈出造詞窗口,按
          “+”/“-”處可增加/減少字數(shù)。此處能記住啟動g五筆后輸入的最后10個
          漢字;
          ·刪除詞組:該功能只能刪除詞組,不能刪除單字。在五筆輸入狀態(tài)下按Ctrl+7,按提
          示信息操作即可。
          ·調(diào)整詞序:該功能可調(diào)整與輸入完全匹配的字/詞的順序。在五筆輸入狀態(tài)下按鍵
          Ctrl+6,按提示操作即可。
          ·自動處理“.”和“。”:在中文輸入狀態(tài)下,如果輸入了一個數(shù)字,則緊接著的
          “.”將會輸出“.”,而不是“。”
          ·重新讀取文件profile:熱鍵為Ctrl+5;注意此處并不能使修改的顯示字體馬上生效。

          >>配置文件
          本程序會在用戶主目錄下生成目錄.gWuBi,并生成兩個配置文件
          ·config
          此文件保存了程序的狀態(tài),不必修改;
          ·profile
          用戶可在此文件中設(shè)置程序,包括以下項目:
          FontName:程序的顯示字體,格式為“中文字體,英文字體”,如
          “-*-*-medium-r-normal--14-*-*-*-*-*-gb2312.1980-0*,fixed”;
          FontLocale:程序顯示字體的區(qū)域設(shè)置,當您的系統(tǒng)中有支持GBK或GB18030的字體
          時,請將該項設(shè)為“zh_CN.GBK”或“zh_CN.GB18030”,否則請設(shè)為
          “zh_CN.GB2312”;
          AutoHide:輸入條是否自動隱藏,值為1(自動隱藏)或0;
          AutoHideInterval:輸入條自動隱藏時間間隔,以秒計(設(shè)為0試試?);
          HideMainLogo:是否隱藏程序主圖標;
          TrackCursor:輸入條是否光標跟隨,當應(yīng)用程序支持OverSpot時可實現(xiàn)光標跟隨;
          Z_PinYin:在五筆方式下,是否使用“z”輸入拼音,值為1(使用)或0;
          Bell:出錯時是否響鈴提示,值為1(響鈴)或0。
          *格式為“項目 = 值”,注意“=”前后各有一個空格。

          >>注意事項
          XIM程序如果發(fā)生意外崩潰,可能會導致X和使用該XIM程序的應(yīng)用軟件崩潰,因此,您
          一定要隨時保存自己的有用數(shù)據(jù)。
          Q:Linux服務(wù)器的一些基本應(yīng)用

          聲 明:本文由xchen兄[cdcxx@etang.com]所有,任何人轉(zhuǎn)帖必須注明原創(chuàng)作者Xchen兄的大名及電子信箱,其次也要注明來源于 [url]www.linuxsir.com[/url]。我原來說過“如果你不認同本站對您有什么幫助,您可以不注明來源”,可以不注明來源于本站,但 現(xiàn)在看起來還有點問題,因為我在別的網(wǎng)站上看到來源于本論壇的原創(chuàng)作品,并沒有把作者的大名說上。所以從今天開始,為了表達LinuxSir對原創(chuàng)作者的 敬意,也為了防止類似情況的發(fā)生,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把我原來說過的話收回來。這樣有利于通過來源,真正知道誰才是真正原創(chuàng)作者。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致謝:多謝xchen兄[cdcxx@etang.com]為弟兄們傳道,授業(yè),解惑!


          *****************************************************************


          Linux服務(wù)器的一些基本應(yīng)用 作者:Xchen[cdcxx@etang.com] 2002.8

          *****************************************************************
          玩linux 也有有一段時間了,作為一個初學者,遇到的麻煩實在不少。所幸這是個網(wǎng)絡(luò)時代,在眾多好心大哥幫助下,我跛子般一關(guān)一關(guān)闖了過來,其間酸甜苦辣實在讓人回 味。向這世界上千千萬萬偉大的linux程序員致敬,是他們讓我們能有這么優(yōu)秀的操作系統(tǒng)可用。這篇東西主要是給剛接觸linux的而又急切想配一個服務(wù) 器的朋友看的,由于鄙人水平有限,錯誤有所難免,歡迎大家指證。
          現(xiàn)就以本公司的網(wǎng)絡(luò)架構(gòu)為例,來說一下linux服務(wù)器的配置。在正式配置之前先說一下這個服務(wù)器所要實現(xiàn)的功能:

          1.    數(shù)據(jù)共享
          2.    打印共享
          3.    模擬NT域
          4.    ADSL共享
          5.    內(nèi)部DNS服務(wù)
          6.    DHCP服務(wù)
          7.    FTP服務(wù)
          8.    WWW服務(wù)
          9.    OPENSSH
          10.    磁盤配額
          11.    動態(tài)域名

          網(wǎng)絡(luò)架構(gòu)如下:[如下圖]

          http://www.linuxsir.org/photo/Xchen.gif

          Network:10.10.0.0
          Server IP:10.10.1.1
          Server Subnet-mask:255.255.0.0
          Client IP:10.10.1.10-10.10.1.100
          Client Subnet-mask:255.255.0.0
          Client getway:10.10.1.1
          Client DNS:10.10.1.2,202.96.134.133

          一、準備工作:

          1.    RedHat linux 7.2光盤一套
          2.    以太ADSL拔號器及您的ADSL接入帳號
          3.    兩張網(wǎng)卡,最好是即插即用的,免跳線的請察明irq和io。
          4.    當然啦,除本機以外的其它機器

          二、    RedHat linux 7.2安裝:

          1.初學者建議用圖形界面,請用定制安裝。

          2系統(tǒng)分區(qū)如下(10G):
          swap:500M
          /:2G
          /var:1G
          /home:2G
          /tools:500M
          /data:4G
          分區(qū)的合理化請參考相關(guān)文章。

          3.若是即插用網(wǎng)卡,系統(tǒng)能檢測到,請設(shè)置好ip地址,子網(wǎng)掩碼等,請分別設(shè)為10.10.1.1和10.10.1.2,subnet-mask為255.255.0.0;若是免跳線網(wǎng)卡,那就等裝好系統(tǒng)再設(shè)置吧。

          4.軟件包選擇,要全選上也沒關(guān)系,只要你有空間,若是空間有限有話,不妨定制一下軟件包,下面是我的選擇,僅供參考:
          Printing Support
          Network Support
          Dialup Support
          SMB:windows file server
          WWW:web server
          DNSNS name server
          Software Development

          5.好了,現(xiàn)在就next一路安裝下去吧,最后不要忘了做一張啟動盤。

          三、linux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配置

          1]重啟機器進入系統(tǒng)以后,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服務(wù)吧,留著它們啟動速度慢,而且也不安全,下面是我機器剛安裝好以后所保留的一些服務(wù):
          gpm/iptables/netfs/network/nfs/nfslock/portmap/syslog/xfs/xinetd
          至其它的服務(wù),等我們配置好再加載吧。

          2]安裝linuxconf,配置網(wǎng)絡(luò)。
          放入光盤1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cd /mnt/cdrom/RedHat/RPMS
          rpm –ivh linuxconf-1.25r7-3.i386.rpm
          請用setup/system services或是chkconfig –levlel 3 linuxconf on將linuxconf設(shè)置為系統(tǒng)自啟動服務(wù)。
          netconf選擇Host name and IP network devices進行主機名及網(wǎng)絡(luò)設(shè)置:
          Host name + domain:cxserver
          ------第一張網(wǎng)卡----------
          config mode:Manual
          primary name + domain:abc
          Ip address:10.10.1.2
          Netmask:255.255.0.0
          Net device:eth0
          Kernel Module:ne
          I/O port:0x300
          Irq:3
          ------第二張網(wǎng)卡----------
          config mode:Manual
          primary name + domain:cxserver
          Ip address:10.10.1.1
          Netmask:255.255.0.0
          Net device:eth0
          Kernel Module:ne
          I/O port:0x320
          Irq:5
          選擇Accept退出,重新啟動就會看到eth0和eth1兩網(wǎng)卡啟動成功,進入系統(tǒng)后可用ifconfig命令查看狀態(tài),用ping命令測試其連通性,比如ping一部windows機器。

          四、DNS服務(wù)器配置

          為了讓局域網(wǎng)內(nèi)部用戶訪問服務(wù)器方便一點,配置一個DNS服務(wù)器是十分有必要的,畢竟一個名字總比一串數(shù)字好記,下面我將服務(wù)器10.10.1.1配一個域名[url]www.cx.com[/url],[url]ftp.cx.com[/url],好,開始行動:
          需要配置的文件:
          /etc/named.conf
          /etc/resolv.conf
          /var/named/named.hosts
          /var/named/named.local
          /var/named/named.10.10

          1]配置/etc/named.conf文件。此文件是dns引導文件,named進程在啟動時要讀取它。
          vi /etc/named.conf
          // generated by named-bootconf.pl
          options {
          directory "/var/named";
          // query-source address * port 53;
          };

          zone "." IN {
          type hint;
          file "named.ca";
          };
          //----------------------手工添加如下兩節(jié)------------------------------
          zone "cx.com" IN {
          type master;
          file "named.hosts";
          };

          zone "10.10.in-addr.arpa" IN {
          type master;
          file "named.10.10";
          };
          //------------------------------------------------------------------------------
          zone "0.0.127.in-addr.arpa" IN {
          type master;
          file "named.local";
          };

          // include "/etc/rndc.key";

          以下的三個文件是DNS數(shù)據(jù)庫文件,具體參數(shù)不作詳解,請參考相關(guān)資料。

          2]vi /var/named/named.local

          $TTL 86400
          @ IN SOA ns.cx.com. root.ns.cx.com. (
          1997022700 ; Serial
          28800 ; Refresh
          14400 ; Retry
          3600000 ; Expire
          86400 ) ; Minimum
          IN NS ns.cx.com.

          1 IN PTR localhost.

          3]vi /var/named/named.hosts
          @ IN SOA ns.cx.com. root.ns.cx.com. (
          2002042302; serial
          28800; refresh
          14400; retry
          3600000; expire
          86400; minimu
          )
          IN NS ns.cx.com.
          cx IN A 10.10.1.1
          cx1 IN A 10.10.1.223
          www IN CNAME ns.cx.com.
          ftp IN CNAME cx

          4]vi /var/named/named.10.10
          @ IN SOA ns.cx.com. root.ns.cx.com. (
          2002042302; serial
          28800; refresh
          14400; retry
          3600000; expire
          86400; minimu
          )
          IN NS ns.cx.com.
          1 IN PTR ns.cx.com.
          2 IN PTR ns1.cx.com.

          5]編輯/etc/resolv.conf文件
          vi /etc/resolv.conf
          domain cx.com
          nameserver 10.10.1.1

          好,讓我們來啟動服務(wù)吧:
          /etc/rc.d/init.d/named start
          chkconfig –level 3 named on #將dns服務(wù)設(shè)置成系統(tǒng)服務(wù),開機自啟動
          測試:ping cx.cx.com
          ping [url]www.cx.com[/url]
          ping ftp.cx.com
          或用nslookup,用法請參考nslookup –help。

          五、    DHCP服務(wù)器配置

          1]安裝dhcp。
          放入光盤1或是光盤2
          mount /dev/cdrom /mnt/cdrom
          cd /mnt/cdrom/RedHat/RPMS
          rpm –ivh dhcp-2.0p15-8.i386.rpm
          請用setup/system services或是chkconfig –levlel 3 linuxconf on將linuxconf設(shè)置為系統(tǒng)自啟動服務(wù)。

          2]配置dhcpd.conf文件。
          Vi /etc/dhcpd.conf
          subnet 10.10.0.0 netmask 255.255.0.0{
          range dynamic-bootp 10.10.2.0 10.10.2.100; #IP地址分配范圍
          option routers 10.10.1.1; #默認網(wǎng)關(guān)
          option subnet-mask 255.255.0.0; #默認子網(wǎng)掩碼
          option domain-name "cx.com"; #默認域名
          option domain-name-servers 10.10.1.1,202.96.134.133;
          }
          # 最后一行:DNS服務(wù)器設(shè)置,之所以把10.10.1.1放在前面是想讓客戶機在作域名解析的時候優(yōu)先選擇內(nèi)部dns服務(wù)器,若域名不能解析,則用下一個 dns服務(wù)器解析,202.96.134.133是深圳地區(qū)ADSL上網(wǎng)用戶主DNS服務(wù)器.用下一個dns服務(wù)器解析,202.96.134.133是 深圳地區(qū)ADSL上網(wǎng)用戶主DNS服務(wù)器。

          3]啟動服務(wù):/etc/rc.d/init.d/dhcpd start

          4]使用:不論Win9x還是2K都使用自動獲取IP地址,其它什么都不用設(shè)。

          六、    ADSL及防火墻配置

          1]下載軟件:http://www.roaringpenguin.com/pppoe/rp-pppoe-3.5.tar.gz

          2]安裝軟件:
          tar zxvf rp-pppoe-3.5.tar.gz
          cd rp-pppoe-3.5
          ./go #開始安裝軟件

          3]軟件安裝好后,會運行設(shè)置程序adsl-setup

          USER NAME
          >>> Enter your PPPoE user name (XXX):________ #此處填寫ADSL用戶帳號

          INTERFACE
          (default eth0):_____ #以太接口,eth0或者eth1

          >>> Enter the demand value (default no): #可以不填

          DNS
          >>> Enter the DNS information here: 202.96.134.133 #本地電信提供的主域名服務(wù)器
          >>> Enter the secondary DNS server address here: #本地電信提供的輔助域名服務(wù)器

          PASSWORD
          >>> Please enter your PPPoE password:
          >>> Please re-enter your PPPoE password: #密碼

          FIREWALLING
          0 - NONE: This script will not set any firewall rules.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ensuring the security of your machine. You are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use some kind of firewall rules.
          1 - STANDALONE: Appropriate for a basic stand-alone web-surfing workstation
          2 - MASQUERADE: Appropriate for a machine acting as an Internet gateway
          for a LAN
          >>> Choose a type of firewall (0-2): 0
          防 火墻設(shè)置,選擇2可使主機設(shè)成局域網(wǎng)的internet網(wǎng)關(guān),將客戶機網(wǎng)關(guān)設(shè)為本機IP,DNS設(shè)為電信提供的DNS服務(wù)器IP即可上網(wǎng)了,它是由 ipchains之ip偽裝實現(xiàn)的,而rh7.2中的ipchains已經(jīng)沒有了ip_masq_ftp模塊,所以客戶機無法使用FTP服務(wù),因此我們在 這里不用防火墻,選擇0。在rh72中已經(jīng)有了iptables,它是ipchains的替代品,功能也更為強大了,呆會兒我們寫一個腳本,用它來實現(xiàn) ADSL共享。

          >>> Accept these settings and adjust configuration files (y/n)? y #保存設(shè)置

          4]接下來,我們編寫一個腳本/etc/rc.d/firewall
          vi /etc/rc.d/firewall
          #!/bin/sh
          echo "Start iptables rules..."
          /etc/rc.d/init.d/iptables stop
          echo 1 >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modprobe ip_tables
          modprobe ip_nat_ftp
          modprobe ip_conntrack
          modprobe ip_conntrack_ftp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o ppp0 -j MASQUERADE

          iptables -N mine
          iptables -A mine -m state --state ESTABLISHED,RELATED -j ACCEPT
          iptables -A mine -m state --state NEW -i ! ppp0 -j ACCEPT
          //允許外部訪問我的www服務(wù)器
          iptables -A mine -p tcp --dport 80 -i ppp0 -j ACCEPT
          //允許外部使用openssh服務(wù),openssh相當于telnet,但是它的數(shù)據(jù)傳輸是加密的,
          //所以更安全,強烈推薦使用。
          iptables -A mine -p tcp --dport 22 -i ppp0 -j ACCEPT
          //允許外部訪問我的ftp服務(wù)器
          iptables -A mine -p tcp --dport ftp -i ppp0 -j ACCEPT
          iptables -A mine -p tcp --dport ftp-data -i ppp0 -j ACCEPT
          //禁止外部ping我
          iptables -A mine -p icmp --icmp-type echo-request -i ppp0 -j DROP
          //
          iptables -A mine -i ppp0 -m limit -j LOG --log-prefix "Bad packet from ppp0:"
          iptables -A mine -i ! ppp0 -m limit -j LOG --log-prefix "Bad packet not from ppp0:"
          iptables -A mine -j DROP

          iptables -A INPUT -j mine
          iptables -A FORWARD -j mine

          //iptables功能十分強大,這里不作詳解,使用方法請參考相關(guān)資料。

          5]將這個腳加入到/etc/rc.d/rc.local里去,讓它開機時自動運行。
          chmod 700 /etc/rc.d/firewall #將firewall設(shè)為可執(zhí)行文件
          echo firewall >> /etc/rc.d/rc.local
          當然也可以用vi編輯/etc/rc.d/rc.local文件,在尾部加入一行firewall即可。

          6]chkconfig –level 3 iptables on #開機時啟動iptables

          7]好,重啟,用root登錄系統(tǒng)
          用adsl -start命令連接網(wǎng)絡(luò),幾秒以后出現(xiàn).Connected,OK,網(wǎng)絡(luò)已經(jīng)連通,好!我們來測試:前提:前面寫的防火墻腳本已經(jīng)運行,內(nèi)部局域網(wǎng)已經(jīng) 連通,DHCP服務(wù)已經(jīng)運行,將客戶端tcp/ip設(shè)置為自動獲取IP地址,其它的什么都不用填,重啟登錄以后,試試www/ftp/qq等服務(wù)吧,速度 奇快,爽死你,哈哈。

          8]存在的問題:
          ping一下前面我們設(shè)置的域名服務(wù)器吧,ping [urlwww.cx.com[/url],你會發(fā)現(xiàn)ping不通,為什么呢?你應(yīng)該還記得我們在安裝設(shè)置adsl的時候,填入了本地電信dns服務(wù)器地 址,哈,就是它惹的禍。我們在運行adsl-start的時候,會調(diào)用adsl-connect腳本,而它會重寫/etc/resolv.conf文件:
          原來的:cat /etc/resolv.conf
          domain cx.com
          nameserver 10.10.1.0
          現(xiàn)在的:cat /etc/resolv.conf
          nameserver 202.96.134.133
          在這種情況下DNS服務(wù)器要是運行起來了,那才稀奇了,呵呵。
          解決方法:
          修改/etc/resolv.conf文件:
          vi /etc/resolv.conf
          domain cx.com
          nameserver 10.10.1.1
          nameserver 202.96.134.133
          修改/usr/sbin/adsl-connect腳本文件:
          vi /usr/sbin/adsl-connect
          找到下面幾行,并將其注釋掉:
          ---------------------------------------------------------------------------
          if test "$DNSTYPE" = "SERVER" ; then
          # Sorry, dude...
          rm -f /etc/resolv.conf
          ln -s /etc/ppp/resolv.conf /etc/resolv.conf
          elif test "$DNSTYPE" = "SPECIFY" ; then
          # Sorry, dude...
          rm -f /etc/resolv.conf
          echo "nameserver $DNS1" > /etc/resolv.conf
          if test -n "$DNS2" ; then
          echo "nameserver $DNS2" >> /etc/resolv.conf
          fi
          fi
          -----------------------------------------------------------------------------

          9]重啟,ADSL連接成功,DNS服務(wù)器正常,OK,繼續(xù)前進吧!

          七、文件(打印)服務(wù)器、模擬NT域的實現(xiàn)。

          1]編輯/etc/samba/smb.conf文件
          vi /etc/samba/smb.conf
          [global]
          workgroup = CX #把它當成NT登錄域吧
          server string = Samba Server
          netbios name = cxserver #服務(wù)器的netbios名字
          hosts allow = 10.10.1. 10.10.2. 127. #只允許10.10.1.0、10.10.2.0網(wǎng)段訪問
          printcap name = /etc/printcap
          load printers = yes
          printing = lprng
          log file = /var/log/samba/%m.log
          max log size = 0
          security = user #安全等級為user級,訪問資源需要身份驗證
          encrypt passwords = yes
          smb passwd file = /etc/samba/smbpasswd
          socket options = TCP_NODELAY SO_RCVBUF=8192 SO_SNDBUF=8192
          domain master = yes
          preferred master = yes
          domain logons = yes #可以登錄
          dns proxy = no

          [homes] #登錄后可以看到用戶home目錄
          comment = Home Directories
          browseable = no
          writable = yes
          valid users = %S
          create mode = 0664
          directory mode = 0775

          [printers] #若有打印機,在\\mineserver中可看到打印機,右鍵安裝
          comment = All Printers
          path = /var/spool/samba
          browseable = no
          guest ok = no
          writable = no
          printable = yes

          [public] #共享/mnt/data/public文件夾,共享名為public,admin組有寫權(quán)限
          comment = software
          path = /mnt/data/public
          public = yes
          wirte list = @admin

          2]用testparm測試/etc/samba/smb.conf文件中語法是否正確

          3]/etc/rc.d/init.d/smb start啟動服務(wù),并用smbclient –L localhost測試服務(wù)器是否正常,若是提示輸入密碼,回車以后看到服務(wù)器信息,則服務(wù)器正常。

          4]添加用戶和組
          useradd test
          groupadd admin
          gpasswd –a test admin

          5]設(shè)置smb用戶密碼
          smbpasswd –a test
          輸入密碼并驗證

          6]用setup之Printer configuration配置一本地打印機,其過程請參考相關(guān)資料,這里不過多贅述。

          7]測試:
          請設(shè)置windows機器的網(wǎng)絡(luò)屬性,登錄方式為網(wǎng)絡(luò)用戶登錄,直接登錄到NT域,NT域為cx,重啟后用前面添加的test帳號登錄,密碼為smbpasswd –a test時設(shè)置的密碼,進行系統(tǒng)后用控制面板之”用戶及密碼”可修改登錄密碼。
          打開網(wǎng)上鄰居,看是否能瀏覽到cxserver,亦可用\\cxserver訪問。
          最后設(shè)置:chkconfig –level 3 smb on #讓smb開機自動運行

          八、磁盤配額

          前面我們在配置文件共享的時候,有一個共享資源為homes,如aa登錄,在\\cxserver中有一個aa文件夾,aa用戶對這個文件夾具讀寫權(quán)限,

          如若我們不限制aa的話,他有可能會將硬盤塞滿,任何一個管理員都不希望看到這種事情,下面我們用quota來實現(xiàn)對用戶使用磁盤空間的限制。

          1]首先明白一個概念,quota是針對分區(qū)的,所以我們在前面安裝linux的時候單獨分了一個/home區(qū)。

          2]而所有的用戶home目錄都在/home下,現(xiàn)在開始在home目錄下建立兩個文件:
          cd /home
          touch quota.user
          touch quota.group
          chmod 600 quota.user //只允許root對這兩個文件讀寫
          chmod 600 quota.group

          3]在/etc/rc.d/rc.local文件尾部加入quota啟動腳本:
          if [ -x /sbin/quotacheck ]
          then
          echo "Checking quotas. This may take some time..."
          /sbin/quotacheck -avug
          echo "Done"
          fi
          if [ -x /sbin/quotaon ]
          then
          echo "Turning on quota"
          /sbin/quotaon -avug
          echo "OK"
          fi

          4]修改/etc/fstab文件中定義/home分區(qū)的那一行:
          原內(nèi)容: /dev/hda3 /home ext3 defaults 1 2
          新內(nèi)容: /dev/hda3 /home ext3 defaults,usrquota,grpquota 1 2
          看得出來只是在defaults后面加了usrquota,grpquota而已。
          注意啊,是usrquota而不是userquota,若是錯了,后果難以預(yù)料。

          5]重啟,在啟動過程中會出錯,主要是因為quota在/home目錄下打不到aquota.user和aquota.group兩個文件,沒關(guān)系,咱們進了系統(tǒng)以再慢慢收拾它。

          6]用root登錄,然后我們生成aquota.user和aquota.group兩個文件:
          convertquota -u /home
          convertquota –g /home
          若以上步驟不出錯的話,我們用ls /home –al就會看到aquota.user,aquota.group兩
          個文件了

          7]再重啟,注意觀察,不會再出錯了。進入系統(tǒng)后就可以對用戶home目錄進行限制了。比如現(xiàn)在有一個test用戶,我們對他進行限制:
          edquota –u test #此命令將進入一個vi編輯模式,其內(nèi)容如下:
          Filesystem blocks soft hard inodes soft hard
          /dev/hda3 0 0 0 0 0 0
          注解標識: A B C D E F
          在講解各參數(shù)之前先說說限制的兩種方式:soft,hard
          soft:又稱軟限制,當用戶到達這個限制以后,系統(tǒng)會給予警告,但仍可寫入。
          hard:又稱硬限制,到達這個限制,就完全禁止任何寫入啦。
          ABC為磁盤空間的限制設(shè)置,而DEF為總文件個數(shù)的限制
          A:已使用空間,無需要設(shè)置
          B:用戶空間使用限制,為軟限制,需要設(shè)置。
          C:用戶空間使用限制,為硬限制,需要設(shè)置。
          D:已有文件總數(shù),無需要設(shè)置。
          E:文件總數(shù)限制,為軟限制,需要設(shè)置。
          F:文件總數(shù)限制,為硬限制,需要設(shè)置。

          我們要限制test用戶使用空間100M,最多不能超過120M,文件總數(shù)為2000個,
          最多不能超過2500個,設(shè)置如下:
          Filesystem blocks soft hard inodes soft hard
          /dev/hda3 0 102400 122880 0 2000 2500
          注:空間限制是以k為單位的。

          8]測試:進入自己的home目錄,然后拷貝文件,若是超過120M,就不允許再寫入了。

          9]其它命令的使用:
          復(fù)制相同調(diào)協(xié)至其它用戶:
          edquota –p test –u username1 username2 username3 username4……
          顯示某個用戶當前磁盤使用情況:
          quota –v username
          顯示所有用戶當前磁盤使用情況:
          repquota –a
          其它的一些命令請參考相關(guān)資料。

          九、FTP服務(wù)器:

          Rh72自帶了wu_ftp,但是由于其毛病不少,所以我們不用它,我們用性能及安全性能均優(yōu)于它的proftpd來代替它。

          1]下載軟件:ftp://ftp.proftpd.org/distrib/source/proftpd-1.2.5.tar.gz

          2]安裝:
          tar zxvf proftpd-1.2.5.tar.gz
          cd proftpd-1.2.5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proftpd //指定安裝在/usr/local/proftpd目錄下
          make
          make install
          cp contrib/dist/rpm/proftpd.init.d /etc/rc.d/init.d/proftpd
          chmod 700 /etc/rc.d/init.d/proftpd
          chkconfig –level 3 proftpd on //設(shè)置為系統(tǒng)自啟動服務(wù)
          cp /usr/local/proftpd/sbin/proftpd /usr/sbin //將proftpd拷至/usr/sbin目錄下,讓系
          統(tǒng)能自動搜索到,也免得再去加一個搜索路徑

          3]配置/usr/local/proftpd/etc/proftpd.conf文件:
          vi /usr/local/proftpd.conf
          ServerName "Xchen FTP server" //服務(wù)器登錄提示
          ServerType standalone
          DefaultServer on
          Port 21
          Umask 022
          MaxInstances 30
          User nobody
          Group nobody //原來為nogroup,請改成nobody
          RequireValidShell off //手動添加此名,重要
          //限定test組用戶只能訪問自己的home目錄,而不能向上瀏覽
          DefaultRoot ~ test
          //限定test組用戶只能訪問自己的/home/ftp目錄,不能向上瀏覽
          DefaultRoot ~/ftp test
          //限定music組用戶只能訪問/home/music目錄,不能向上瀏覽
          DefaultRoot /home/ftp music
          //除music組中bb用戶外都能訪問/home/music目錄,不能向上瀏覽
          DefaultRoot /home/ftp music,!bb
          //上面組需要自己建立:groupadd test,gpasswd –a username test
          ServerIdent off //登錄時不顯示版本信息
          <Directory /*>
          AllowOverwrite on
          </Directory>
          <Anonymous /home/ftp> // /home/ftp為匿名用戶登錄目錄
          User ftp
          Group ftp
          UserAlias anonymous ftp
          MaxClients 10
          DisplayLogin welcome.msg
          DisplayFirstChdir .message
          <Limit WRITE>
          DenyAll
          </Limit>
          </Anonymous>

          4]啟動服務(wù):/etc/rc.d/init.d/proftpd start

          5]測試,在客戶端用FTP軟件或命令行FTP程序進行訪問ftp.cx.com。

          6]proftpd技豈只此,還有很多高級應(yīng)用,請參考相關(guān)資料,這里就不多贅述。

          十、WWW服務(wù)

          www服務(wù)用apache來實現(xiàn),步驟極其簡單,當然,這里說的是初級應(yīng)用。因為我們要實現(xiàn)的是簡單的www服務(wù),所以只需更改下面幾個參數(shù)即可:

          1]Vi /etc/httpd/conf/httpd.conf
          ServerName [url]www.cx.com[/url]
          DocumentRoot ”/var/www”

          2]拷貝網(wǎng)頁文件到/var/www目錄

          3]啟動服務(wù):/etc/rc.d/init.d/httpd start
          將httpd設(shè)置為系統(tǒng)自啟動服務(wù):chkconfig –level 3 httpd on

          4]測試:在ie中用http://www.cx.com測試。

          為什么把www服務(wù)講得這么簡單呢,主要是因為這種單一類型的網(wǎng)頁文件服務(wù)用得較少,現(xiàn)在大多數(shù)都要用cgi,asp,php,還有數(shù)據(jù)庫等,關(guān)于這方面配置還請參考相關(guān)資料,這里不作詳解。

          十一、動態(tài)域名服務(wù)
          動 態(tài)域名這個叫法不大妥當,應(yīng)該叫動態(tài)ip for 域名才對。到現(xiàn)在為止,ftp和www服務(wù)我們都實現(xiàn)了,在局域網(wǎng)內(nèi)可以用[url]www.cx.com[/url]來訪問,但是我們已經(jīng)用ADSL連 通了internet,我們怎樣讓外部訪問我們的ftp,www服務(wù)器呢,總不成每都通知對方服務(wù)器的IP吧,所以就要用到動態(tài)域名服務(wù),大致原理是每次 ADSL拔號時將自身IP更新到外部DNS服務(wù)器數(shù)據(jù)庫中所對應(yīng)的那個域名,所以我們每次訪問這個域名就可以了,在這里討論一下[url] www.3322.org[/url]提供的動態(tài)服務(wù)的實現(xiàn)。
          1]登錄[url]www.3322.org[/url]網(wǎng)站,注冊一個用戶,并申請一個動態(tài)域名xxxx.3322.org。
          2]下載linux客戶端軟件:
          http://www.3322.org/dyndnspage/ez-ipupdate-3.0.10-linux-i386.tgz
          3]安裝軟件:
          tar zxvf ez-ipupdate-3.0.10-linux-i386.tgz
          mv ez-ipupdate-3.0.10-linux-i386 /usr/local/ezip
          4]編輯/usr/local/ezip/qdns.conf文件:
          vi /usr/local/qdns.conf
          service-type=qdns
          user=usernameassword //用戶名及密碼,用冒號隔開
          host=xxxxx.3322.org //你申請的域名
          interface=ppp0 //接口為ppp0
          max-interval=2073600
          cache-file=/tmp/ez-ipupdate.cache

          5]將當前ip現(xiàn)新到我們申請的域名:
          cd /usr/local/ezip
          ez-ipupdate –c qdns.conf
          系統(tǒng)會提示數(shù)據(jù)更新成功,好,我們來ping一下xxxx.3322.org,哈,果然是ppp0
          的IP,再用http://xxx.3322.org試一下,一切OK,爽。

          6]問題又來了,難道我們每次啟動ADSL都要用手動更新一次嗎,你可能會想到用crontab讓它每隔幾分鐘更新一次,建議不錯,不過為了ip更新而啟用crond服務(wù)
          似乎有點小題大做,我的方法,修改/usr/sbin/adsl-start腳本:
          vi /usr/sbin/adsl-start
          找到倒數(shù)25行”tty –s && $ECHO “ Connected ! “,在其下增加一行:
          /usr/local/ezip/ez-ipupdate –c /usr/local/ezip/qdns.conf
          存盤退出,OK,我們讓ADSL拔號完成以后自動更新,爽吧!

          7]測試一下:
          adsl-start
          . Connected!
          ez-ipupdate Version 3.0.10
          Copyright (C) 1999-2000 Angus Mackay.
          connected to members.3322.org (202.108.36.139) on port 80.
          request successful
          OK,數(shù)據(jù)更新成功。

          好,現(xiàn)在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用xxxx.3322.org訪問你的服務(wù)了,不錯吧。


          十二、openssh的設(shè)置
          如果你在家里或者其它地方,怎樣控制你的服務(wù)器,你可能會想到用telnet,本來是可以的,但是由于telnet用的是明碼傳輸,容易給那些不懷好意者可乘之機,所以我們用openssh來代替telnet。

          1]卸載原來的2.9x版,2.9x版有bug,不安全:
          rpm –e openssh

          2]最新軟件包下載:

          ftp://ftp.openbsd.org/pub/OpenBSD/OpenSSH/portable/openssh-3.4p1.tar.gz

          3]安裝軟件:
          tar zxvf openssh-3.4p1.tar.gz
          cd openssh-3.41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ssh \
          --sysconfdir=/etc/ssh \
          --with-tcp-wrappers \
          --with-ipv4-default \
          --with-md5-passwords
          make
          make install
          注:安裝完成以后,會自動生成主機密鑰,還會提示需要sshd用戶帳號,可用useradd加一個sshd用戶。
          install /contrib/redhat/sshd.pam /etc/pam.d/sshd
          cp contrib/redhat/sshd.init /etc/rc.d/init.d/sshd
          chkconfig --level 3 sshd on ;配置成系統(tǒng)服務(wù)

          4]配置openssh之/etc/ssh/ssh_config文件
          vi /etc/ssh/ssh_config
          Host *
          ForwardAgent no
          ForwardX11 no
          RhostsAuthentication no
          RhostsRSAAuthentication no
          RSAAuthentication yes
          PasswordAuthentication yes
          BatchMode no
          CheckHostIP yes
          StrictHostKeyChecking ask
          IdentityFile ~/.ssh/identity
          Port 22
          Cipher 3des
          EscapeChar ~

          5]配置openssh之/etc/ssh/sshd_config文件
          vi /etc/ssh/sshd_config
          Port 22
          ListenAddress 0.0.0.0
          ListenAddress ::
          HostKey /etc/ssh/ssh_host_key
          HostKey /etc/ssh/ssh_host_rsa_key
          HostKey /etc/ssh/ssh_host_dsa_key
          KeyRegenerationInterval 3600
          ServerKeyBits 768
          SyslogFacility AUTH
          LogLevel INFO
          LoginGraceTime 600
          #PermitRootLogin yes #還是不要讓root直接登錄為妙!
          StrictModes yes
          RSAAuthentication yes
          PubkeyAuthentication yes
          RhostsAuthentication no
          IgnoreRhosts yes
          RhostsRSAAuthentication no
          HostbasedAuthentication no
          IgnoreUserKnownHosts no
          PasswordAuthentication yes
          PermitEmptyPasswords no
          Subsystem sftp /usr/local/ssh/libexec/sftp-server

          6]配置用戶的加密密鑰
          useradd test
          passwd test
          su test
          ssh-keygen -d
          出現(xiàn)提示請回車并輸入passwd,再次輸入passwd。
          注:這個密碼是系統(tǒng)加密運算時用到的,登錄時還用原來密碼。

          7]啟動服務(wù)
          /etc/rc.d/init.d/sshd start

          8]在客戶端用test帳號進行測試。


          Q:關(guān)于smb服務(wù)的文章

          samba的有關(guān)配置
          安裝篇(只講rpm的安裝):
          首先用rpm -q samba
          如果有提示安裝了
          就不用裝了.如果沒裝就用
          rpm -ivh samba*.rpm
          把smb裝上
          samba-2.2.3a-6.i386.rpm
          samba-client-2.2.3a-6.i386.rpm
          samba-common-2.2.3a-6.i386.rpm
          samba-swat-2.2.3a-6.i386.rpm
          其中samba-swat-2.2.3a-6.i386.rpm可裝可不裝
          設(shè)置篇:
          要啟動smb需要設(shè)置/etc/samba/smb.conf
          設(shè)置一些簡單的
          (你可以把原有的smb.conf內(nèi)容全刪了.然后用vi新建一個smb.conf.寫入以下內(nèi)容)
          [global]
          workgroup=samba
          security=share
          # the first share dir
          [test]
          guest ok =yes
          path=/home/test
          writable=no
          寫完后用下面的命令重啟smb(啟動前可以用testparm來測試一下smb.conf文件也行)
          testparm

          然后再:
          /etc/rc.d/init.d/smb start

          這樣就完成了第一個目錄的共享.想要此目錄能讓別人寫入.還需要鍵入一個命令
          chmod 777 /home/test/

          要讓此smb服務(wù)開機就運行.鍵入:
          chkconfig --level 3 smb on
          或是用ntsysv進入把smb這項服務(wù)選中.讓它開機直接運行.

          進一步設(shè)置smb.conf

          [global]
          workgroup=samba
          security=share
          server string = samba server
          log file =/var/log/samba/log.%m
          max log size=1000
          encrypt passwords=yes
          smb passwd file = /etc/samba/smbpasswd
          # 開始設(shè)置個人共享目錄
          [first]
          guest ok =yes
          path=/home/test/
          writable=yes

          [zq]
          #注解此目錄由誰訪問
          comment=dir for zq
          #路徑
          path=/home/zq
          #是否可寫
          writable=yes
          只允許zq這個用戶使用
          valid users=zq

          [zzm]
          comment=dir for zzm
          path=/home/zzm
          writable=yes
          valid users=zzm

          然后要建立一個samba的密碼文件

          [root@linuxsmb samba]# cat /etc/passwd | mksmbpasswd.sh > /etc/samba/smbpasswd
          [root@linuxsmb samba]# chmod 600 /etc/samba/smbpasswd (此步是為了不讓別人取得這個密碼)

          重啟smb
          /etc/rc.d/init.d/smb start

          再建立smb用戶的密碼
          [root@linuxsmb samba]# smbpasswd zq
          [root@linuxsmb samba]# smbpasswd zzm
          (當然.前提需要系統(tǒng)里有這兩個用戶.)
          好了.到此為止share級的SMB就做好了

          再講user安全級的smb

          只需要把
          security=share
          改為security=user
          然后重啟smb
          這時要訪問samba就要密碼了
          (這步我沒有試)

          再講server安全級的smb
          security=server
          然后再加一句
          password server = servername #此句的意思是設(shè)定要驗證密碼的主機名是servername

          smb passwd file=/etc/remotesmbpasswd #指定passwd server存放密碼文件的位置
          如果是NT主機驗證密碼就不用這行


          再講domain安全級的smb

          要裝smb服務(wù)器加入到win2000域中
          執(zhí)行:
          smbpasswd -j samba -r dc_machine
          這里的samba指要加入的主機名,dc指域控制器的主機名
          然后修改smb.conf
          workgroup=samba #要加入的工作組名
          security=doman
          password server=dc_machine

          Q:怎么設(shè)置在LINUX下設(shè)置你的乙太貓或路由貓

          如果你想通過你的乙太貓和路由貓上網(wǎng)[什么是乙太貓和路由貓,簡單的說就是ADSL的接口是直接接在網(wǎng)卡上面的,但路由貓能讓每臺電腦不通過主機就能上網(wǎng),乙太貓必須設(shè)置一臺主機,其它的計算機都通過主機上網(wǎng)]。
          現(xiàn)在我主要說乙太ADSL。因為路由貓通過設(shè)置應(yīng)用[DHCP]就可以上網(wǎng)了,是最簡單的。不過乙太貓還得設(shè)置一下:PLEASE SEE!
          乙太ADSL貓的設(shè)置:
          一、在KDE桌面下點[系統(tǒng)]-[Internet Configuration Wizard]-[XDSL Connection]
          二、在[provider Name]中填上你想用的名字,不妨你填上電信給你的用戶名;
          三、在[Login Name]中填上:電信給你的用戶名
          四、在[Password]中填上:你的密碼;
          五、[OK]
          六、點[系統(tǒng)]-[Network Configuration],再點[Device],然后我們就能看到我們剛才加入的ADSL鏈接了,然后選中它,點擊[Edit],我們再點[Genernal],然后我們就把那兩項選中就是了。一個是開機就激活連接,把它選上。
          [另外]如果你有多臺機器,你想把WINDOWS當主機,那么你就得建一個共享連接,并且你的網(wǎng)卡也得設(shè)置如下:
          WINDOWS主機網(wǎng)卡的TCP/IP設(shè)置:
          IP地址:192.168.0.1
          子掩碼:255.255.255.0
          默認網(wǎng)關(guān):[不設(shè)置最好]
          DNS:也就是你的ISP提供商給你的,每個地區(qū)可能都不一樣,我這兒的是202.101.103.54,這個也可以用,不過因為地區(qū)間相差太遠,有時可能效果不太好!
          LINUX機器的網(wǎng)卡設(shè)置:
          IP地址:192.168.0.X[X可以隨便設(shè)置,但不要和你的WINDOWS主機相同。如果你有兩臺機器,那可以設(shè)置成為2,以此類推。]
          子掩碼:255.255.255.0
          默認網(wǎng)關(guān):192.168.0.1
          DNS:和WINDOWS的主機設(shè)置一樣!
          這樣LINUX機器就通過WINDOWS主機上網(wǎng)了!
          路由ADSL貓的設(shè)置:
          點 [系統(tǒng)]-[Network Configuration],再點[Device],我們就能看到[eh0]這個網(wǎng)卡設(shè)備了,然后選中它,點擊[Edit],我們再點 [Protoclos],然后我們就選中[Automationcally obtain IP address settings with DHCP,就可以了!!!
          **************************************
          在用乙太口的ADSL的條件下,本人多次試著用LINUX當主機,WINDOWS當客戶機,WINDOWS機器通過LINUX上網(wǎng),但總不能實現(xiàn)。現(xiàn)在請高手指點!


          Q:linux單機上網(wǎng)的設(shè)置

          網(wǎng)卡的設(shè)置[eh0]
          [系統(tǒng)]-[Network Configuration],再點[Device]-》eh0,把eh0,設(shè)置成如下的。

          IP地址:192.168.0.1
          子掩碼:255.255.255.0
          默認網(wǎng)關(guān):不要設(shè)置
          DNS:設(shè)置成你本地的。如果找不到本地的,用下面的也行。不過速度有點慢

          202.96.134.133
          202.101.103.54
          202.96.168.68

          乙太ADSL貓的設(shè)置:
          一、在KDE桌面下點[系統(tǒng)]-[Internet Configuration Wizard]-[XDSL Connection]
          二、在[provider Name]中填上你想用的名字,不妨你填上電信給你的用戶名;
          三、在[Login Name]中填上:電信給你的用戶名
          四、在[Password]中填上:你的密碼;
          五、[OK]
          六、點[系統(tǒng)]-[Network Configuration],再點[Device],然后我們就能看到我們剛才加入的ADSL鏈接了,然后選中它,點擊[Edit],我們再點[Genernal],然后我們就把那兩項選中就是了。一個是開機就激活連接,把它選上。

          Q:如何在Linux上建立DNS服務(wù)器

          作者:四通立方網(wǎng)友 OpenView
          E-mail:ws_sh@hotmail.com
          一、 假定
          本文假定你已對域名服務(wù)器 DNS 有基本的了解,如果不是,請參看相關(guān)的文襠。

          許多DNS的文章都是從DNS原理開始介紹,本人則從使用的角度出發(fā),為Linux的管理員提供一些簡單實用的應(yīng)用實例。

          下面假定我們需要建立一臺企業(yè)網(wǎng)的DNS主服務(wù)器,應(yīng)用條件如下:

          (1) 一個C類網(wǎng)段地址 (本例中假定是192.22.33)

          (2)企業(yè)域名為 my.com,并已注冊 (主域名服務(wù)器地址 192.22.33.20,主機名為 linux.my.com)

          (3)企業(yè)網(wǎng)通過路由器與Internet連接

          假如你的應(yīng)用環(huán)境與上述條件不同,也請往下看,本文會在上述例子的基礎(chǔ)上針對以下情況作修正:

          (1) 多個網(wǎng)段

          (2) 封閉的內(nèi)部網(wǎng)

          (3) 只能訪問局部公共網(wǎng)的情況(如169網(wǎng)、上海熱線等)
          二、named、/etc/named.boot 和 ndc
          DNS 服務(wù)器的主體是域名服務(wù)器進程 named ,named 啟動后向DNS客戶機提供域名解析服務(wù),把域名轉(zhuǎn)換成IP地址。

          named 啟動時需要讀取一個初始化文件,缺省情況下是 /etc/named.boot,所以/etc/named.boot 是 named 的基本配置文件。

          雖然啟動 named 可直接執(zhí)行 named,在Linux上我們可以使用一個控制 named 的工具 ndc。ndc 可以用于啟動、中止、重啟動、刷新DNS數(shù)據(jù)、輸出DNS數(shù)據(jù)等多種調(diào)試功能,我在這里推薦大家用這個工具來幫助 DNS 服務(wù)器的調(diào)試。

          有關(guān) ndc 的詳細用法,請參看 Linux 有關(guān)文檔。
          三、建立 named 配置文件 /etc/named.boot
          /etc/named.boot 是基本的配置文件,但不包含任何 DNS 數(shù)據(jù),針對我們前面的假定,我們先建立以下 /etc/named.boot,其內(nèi)容如下:

          ;
          ; boot file for name server
          ;
          directory /var/named

          primary my.com db.my
          primary 0.0.127.IN-ADDR.ARPA db.127.0.0
          primary 33.22.192.IN-ADDR.ARPA db.192.22.33
          cache . db.cache

          其中以“;”開頭的行是注釋行,其他各行含義是

          (1)diretory /var/named

          指定 named 從 /var/named 目錄下讀取 DNS 數(shù)據(jù)文件。這個目錄用戶可自行指定并創(chuàng)建,指定后所有的DNS 數(shù)據(jù)文件都存放在此目錄下。

          (2)primary my.com db.my

          指定 named 作為 my.com 域的主域名服務(wù)器,db.my 文件中包含所有 *.my.com 形式的域名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

          (3)primary 0.0.127.IN-ADDR.ARPA db.127.0.0

          指定 named 作為127.0.0網(wǎng)段地址轉(zhuǎn)換主服務(wù)器,db.127.0.0 文件中包含了 127.0.0.* 形式的地址到域名的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127.0.0網(wǎng)段地址是局域網(wǎng)接口的內(nèi)部 loopback 地址)

          (4)primary 33.22.192.IN-ADDR.ARPA db.192.22.33

          指定 named 作為 192.22.33 網(wǎng)段地址轉(zhuǎn)換主服務(wù)器,db.192.22.33 文件中包含了所有 192.22.33.* 形式的地址到域名的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

          (5) cache . db.cache

          指定 named 從 db.cache 文件中獲得 Internet 的頂層“根”服務(wù)器地址

          要注意(3)(4)兩行中的網(wǎng)段地址是倒寫的,另外,各個文件名也是可以自行決定的。
          四、建立各個 DNS 數(shù)據(jù)文件
          下一步,要按 /etc/named.boot 中的定義,建立各個 DNS 數(shù)據(jù)文件。

          (1)建立正向域名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文件 db.my

          根 據(jù) /etc/named.boot 的定義,我們在 /var/named 目錄下建立 db.my,其中應(yīng)該包括所有在 my.com 域內(nèi)的主機節(jié)點。但在機器數(shù)量較多時,為了調(diào)試方便,建議一開始只把幾臺節(jié)點的數(shù)據(jù)放入文件,待 named 正常工作后再把其他節(jié)點的數(shù)據(jù)補充進去。下面是 db.my的例子:

          @ IN SOA linux.my.com. root.linux.my.com. (
          199511301 ; serial, todays date + todays serial #
          28800 ; refresh, seconds
          7200 ; retry, seconds
          3600000 ; expire, seconds
          86400 ) ; minimum, seconds
          NS linux.my.com.
          MX 10 support.my.com.

          localhost A 127.0.0.1
          linux A 192.22.33.20
          support2 A 192.22.33.102
          hp712 A 192.22.33.160
          support A 192.22.33.100
          mail MX 10 support.my.com.
          MX 20 support2.my.com.
          www CNAME hp712.my.com.
          ftp CNAME hp712.my.com.
          ns CNAME linux.my.com.

          其中第一行是 SOA 記錄,定義了域名數(shù)據(jù)的基本信息,依次是 DNS 服務(wù)器名、DNS 管理員郵件地址,括號內(nèi)的第一個數(shù)字是文件版本號,每次本文件內(nèi)容修改后,必須更改此號。其余數(shù)字與DNS服務(wù)器直接的數(shù)據(jù)交換有關(guān),在這里我們不需要改動。

          括號后面有一條 NS 記錄和一條 MX 記錄,定義了域名服務(wù)器本身的域名和 username@my.com 形式郵件地址所對應(yīng)的郵件服務(wù)器名字。

          在 此以下是各種域名/地址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其中 A 記錄是 DNS 域名到 IP 地址的記錄,是必須有的,以 hp712.my.com 為例,在 A 記錄中域 my.com 被省略,只寫成 hp712,named 在處理時會根據(jù) named.boot 中的定義自動加上 my.com,而其對應(yīng) IP 地址為 192.22.33.160。

          另一種記錄是 MX 記錄。MX 是郵件地址轉(zhuǎn)換記錄,本例中定義了將 username@mail.my.com 的郵件地址轉(zhuǎn)換成 username@support.my.com 或 username@support2.my.com,即實際上真正的郵件服務(wù)器是 support.my.com 和 support2.my.com,其中 support.my.com 的優(yōu)先數(shù)為 10,support2.my.com 的優(yōu)先數(shù)為 20,所以通常郵件首先被發(fā)往優(yōu)先數(shù)小的主機 support.my.com。

          還有一些是為方便提供的 CNAME 記錄。CNAME 定義了一些主機的別名,比如我們將 hp712.my.com 作為公司的 www 和 ftp 服務(wù)器,所以我們提供了 www.my.com 和 ftp.my.com 作為 hp712.my.com 的別名,用戶只需要根據(jù)習慣就可以訪問公司的 www、ftp 服務(wù)器了,如果將來我們換用別的主機作 www 和 ftp 服務(wù)器,只需要修改 CNAME 記錄就可,對用戶沒有影響。

          注意:MX 和 CNAME 記錄最后的帶域名的主機名后必須帶一個“.”

          (2)建立反向 DNS 數(shù)據(jù)文件 db.127.0.0 和 db.192.22.33

          反向 DNS 數(shù)據(jù)文件用來提供根據(jù) IP 地址查詢相應(yīng) DNS 主機名,每個網(wǎng)段分別有一個數(shù)據(jù)文件。

          對于內(nèi)部網(wǎng)段 127.0.0 通常只有一個地址,即 127.0.0.1 loopback 地址,db.127.0.0 內(nèi)容如下:

          @ IN SOA linux.my.com root.linux.my.com. (
          1997022700 ; Serial
          28800 ; Refresh
          14400 ; Retry
          3600000 ; Expire
          86400 ) ; Minimum
          IN NS linux.my.com.

          1 IN PTR localhost.

          而外部網(wǎng)段的數(shù)據(jù)文件 db.192.22.33 中包含所有主機 IP 地址到 DNS 主機名的轉(zhuǎn)換數(shù)據(jù)。db.192.22.33 內(nèi)容如下:

          @ IN SOA linux.my.com. root.pc590.my.com. (
          199609206 ; Serial
          28800 ; Refresh
          7200 ; Retry
          604800 ; Expire
          86400) ; Minimum TTL
          NS linux.my.com.
          ;
          ; All hosts
          ;
          20 PTR linux.my.com.
          102 PTR support2.my.com.
          100 PTR support.my.com.
          160 PTR hp712.my.com.

          反向 DNS 數(shù)據(jù)文件中的主要部分是 PTR 記錄,PTR 記錄中的 IP 地址都只有主機號,named 會根據(jù) named.boot 的定義自動加上前面的網(wǎng)絡(luò)號,注意后面的主機名要附加一個“.”

          (3)獲得 db.cache 文件

          在 Linux 系統(tǒng)上通常在 /var/named 下已經(jīng)提供了一個 named.ca,該文件文件中包含了 Internet 的頂層域名服務(wù)器,但這個文件通常會發(fā)生變化,所以建議最好從 Internic 下載最新的版本。該文件可通過匿名 ftp 從 ftp.rs.internic.net 下載,在 domain 目錄下,文件名為 named.root。注意該文件下載后要拷貝到 named 的工作目錄并重命名成 named.boot 中指定的文件名,本文中為 db.cache。
          五、啟動和測試 named
          首先,根據(jù)先前推薦的方法,用 ndc 啟動 named:

          ndc start

          然后,為了使用和測試 named,要把 Linux 設(shè)置在使用 DNS 狀態(tài)。方法是在 /etc 目錄下,創(chuàng)建 resolv.conf 文件。以我們的例子,/etc/resolv.conf 內(nèi)容為:

          search my.com
          nameserver 192.22.33.20

          然后,我們就可以測試 named 了。

          Linux 和其他 Unix 系統(tǒng)均提供了 nslookup 工具,在命令行狀態(tài)下輸入:

          nslookup

          就進入交換式 nslookup 環(huán)境,如果 named 正常啟動,nslookup 會顯示當前 DNS 服務(wù)器的地址和域名,否則表示 named 沒能正常啟動。下面簡單介紹一些基本的 DNS 診斷:

          (1)檢查正向 DNS 解析

          在 nslookup 提示符下輸入帶域名的主機名,如 hp712.my.com,nslookup 應(yīng)能顯示該主機名對應(yīng)的 IP 地址,如果只輸入 hp712,nslookup 會根據(jù) /etc/resolv.conf 的定義,自動添加 my.com 域名并回答對應(yīng)的 IP 地址。

          (2)檢查反向 DNS 解析

          在 nslookup 提示符下輸入某個 IP 地址,如 192.22.33.20,nslookup 應(yīng)能回答該 IP 地址所對應(yīng)的主機名。

          (3)檢查 MX 郵件地址記錄

          在 nslookup 提示符下輸入:

          set q=mx

          然后輸入某個域名,以本文的例子,輸入 my.com 或 mail.my.com,nslookup 應(yīng)能夠回答對應(yīng)的郵件服務(wù)器地址,即 support.my.com 和 support2.my.com。

          (4)檢查 CNAME 別名記錄

          在 nslookup 提示符下輸入:

          set q=cname

          然后輸入某個別名,如 www.my.com,nslookup 應(yīng)能回答對應(yīng)的真實主機名,即 hp712.my.com。

          如要退出 nslookup,可輸入 exit。
          六、修改 DNS 數(shù)據(jù)
          如果要在網(wǎng)絡(luò)中增加主機,例如要增加一臺叫做 pc01.my.com 的 PC 機,管理員要在 db.my 中增加該主機對應(yīng)的 A 記錄,并且要在 db.192.22.33 中增加對應(yīng)的 PTR 記錄,然后用 ndc 更新 named 的數(shù)據(jù):

          ndc reload

          要注意必須同時更改 A 記錄和 PTR 記錄,許多管理員往往只增加 A 記錄而忽略了逆向查詢用的 PTR 記錄,結(jié)果會使許多應(yīng)用程序不能正常運行。

          特別注意,一旦修改了 DNS 數(shù)據(jù)文件的內(nèi)容,請務(wù)必改動數(shù)據(jù)文件的版本號( Serial )
          七、使網(wǎng)絡(luò)中的其他系統(tǒng)(客戶機)使用 DNS 服務(wù)器
          一旦 DNS 服務(wù)器開始工作,就可以配置所有企業(yè)網(wǎng)內(nèi)的主機使用 DNS 服務(wù)。

          Unix 主機配置的方法,已經(jīng)在前面說明過,即創(chuàng)建 /etc/resolv.conf 文件,內(nèi)容見前面第五節(jié)。

          Windows 95 的配置則是在網(wǎng)卡的 TCP/IP 配置中,選擇使用 DNS (enable),然后在配置窗口中分別填入各項參數(shù)。以本文的例子,如果運行 Windows95 的主機被命名為 pc01.my.com,則在主機名(Host)一欄中填 pc01,在域名(Domain)一欄中填 my.com,然后把域名服務(wù)器 (DNS Server)加入搜索列表中。

          Windows NT 節(jié)點的配置大致相同。
          八、幾種不同環(huán)境下的修正
          (1)如果 IP 網(wǎng)段多于一個

          假定現(xiàn)在在 my.com 域中增加一個 IP 網(wǎng)段 192.22.37,則 /etc/named.boot 的內(nèi)容中就增加一個網(wǎng)段的定義,具體如下:

          ;
          ; boot file for name server
          ;
          directory /var/named

          primary my.com db.my
          primary 0.0.127.IN-ADDR.ARPA db.127.0.0
          primary 33.22.192.IN-ADDR.ARPA db.192.22.33
          primary 37.22.192.IN-ADDR.ARPA db.192.22.37
          cache . db.cache

          而反向 DNS 數(shù)據(jù)文件則增加一個定義 192.22.37 網(wǎng)段的文件 db.192.22.37,其中包括了所有處于 192.22.37 網(wǎng)段中的節(jié)點,其格式與 db.192.22.33 類似。

          (2)如果企業(yè)網(wǎng)是封閉的

          如果企業(yè)網(wǎng)絡(luò)不與外界 Internet 直接互連,DNS 服務(wù)器就不必關(guān)心本企業(yè)域以外的域名,所以配置 named 的時候可以不理會 db.cache,我們可以將 /etc/named.boot 中的 cache 行去除。

          (3)如果你聯(lián)入的公共網(wǎng)不能訪問 Internet

          如 果你的內(nèi)部網(wǎng)接入的公共網(wǎng)只能訪問有限的范圍,如免費的169網(wǎng)、上海熱線等,那么你的 DNS 服務(wù)器就不能通過 Internet 的頂層服務(wù)器(root server)進行地址解析,所以你必須用你直接能訪問到的 DNS 服務(wù)器來替代。具體辦法是用 forwarders 選項來指定上級 DNS 服務(wù)器,以本文為例,named.boot 的內(nèi)容為:

          ;
          ; boot file for name server
          ;
          directory /var/named

          primary my.com db.my
          primary 0.0.127.IN-ADDR.ARPA db.127.0.0
          primary 33.22.192.IN-ADDR.ARPA db.192.22.33
          primary 37.22.192.IN-ADDR.ARPA db.192.22.37
          forwarders ...
          options forward-only

          其中、等是你能直接訪問到的 DNS 服務(wù)器的地址,通常就是你的 ISP (169、上海熱線等)的 DNS 服務(wù)器的地址,至少要有一個。

          通過 forwarders 和 options forward-only 參數(shù)的指定,你的企業(yè) DNS 服務(wù)器就工作在 forward-only 模式下,所有本地不能解決的名字都被傳送到 ISP 的 DNS 服務(wù)器上去解析。
          九、建立后備 DNS 服務(wù)器 (Secondary DNS Server)
          通 常有一臺 DNS 主服務(wù)器,網(wǎng)絡(luò)即可正常工作,但根據(jù) Internic 對域名的管理規(guī)范,一個獨立的域名必須至少有兩臺 DNS 服務(wù)器,即一臺 DNS 主服務(wù)器 ( Primary Server )和一臺后備 DNS 服務(wù)器 ( Secondary Server ),這主要是為 DNS 服務(wù)的可靠性考慮,能使 Internet 的性能更為可靠。

          現(xiàn)在仍以前面的例子,現(xiàn)在要加入一臺運行 Linux 的機器 nspc.my.com,IP 地址為 192.22.33.60。

          (1)主服務(wù)器上的修改

          首先確認 DNS 主服務(wù)器工作正常,然后,在主服務(wù)器上的正向 DNS 數(shù)據(jù)文件 db.my 中,加入 nspc.my.com 的有關(guān)記錄,并增加一個NS記錄,使主服務(wù)器上的 db.my 成為下列內(nèi)容:

          @ IN SOA linux.my.com. root.linux.my.com. (
          199511301 ; serial, todays date + todays serial #
          28800 ; refresh, seconds
          7200 ; retry, seconds
          3600000 ; expire, seconds
          86400 ) ; minimum, seconds
          NS linux.my.com.
          NS nspc.my.com. ; 必須增加的記錄
          MX 10 support.my.com.

          localhost A 127.0.0.1
          linux A 192.22.33.20
          support2 A 192.22.33.102
          hp712 A 192.22.33.160
          support A 192.22.33.100
          nspc A 192.22.33.60 ; 增加的記錄
          mail MX 10 support.my.com.
          MX 20 support2.my.com.
          www CNAME hp712.my.com.
          ftp CNAME hp712.my.com.
          ns2 CNAME nspc.my.com. ; 增加的記錄
          ns CNAME linux.my.com.

          然后對主服務(wù)器上的各個反向 DNS 數(shù)據(jù)文件做類似的修改,增加有關(guān)后備服務(wù)器的 NS 記錄,然后重新起動 named。

          可見,其實在主 DNS 服務(wù)器上的改動主要是增加了一條 NS 記錄,其余的改動和增加一臺普通節(jié)點一樣,如果是用現(xiàn)有的節(jié)點做后備 DNS 服務(wù)器,則增加 NS 記錄是唯一必須的步驟。

          (2)后備 DNS 服務(wù)器(secondary server)的配置

          需要在后備 DNS 服務(wù)器上創(chuàng)建的配置文件只有 named.boot 和 db.cache,格式與主服務(wù)器相似,named.boot 內(nèi)容為:

          ;
          ; boot file for secondary name server
          ;
          directory /var/named

          secondary my.com 192.22.33.20 db.my
          secondary 0.0.127.IN-ADDR.ARPA 192.22.33.20 db.127.0.0
          secondary 33.22.192.IN-ADDR.ARPA 192.22.33.20 db.192.22.33
          cache . db.cache

          其 中的三行 secondary 定義,使得 named 從 192.22.33.20,即主服務(wù)器上獲得各種 DNS 數(shù)據(jù),并存在本地的各個數(shù)據(jù)文件中。本地的數(shù)據(jù)文件由 named 從主 DNS 服務(wù)器的 named 下載后生成,通常與主服務(wù)器上的數(shù)據(jù)文件完全一樣,萬一后備服務(wù)器與主服務(wù)器失去連接而不能下載 DNS 數(shù)據(jù),后備服務(wù)器可利用本地的數(shù)據(jù)文件工作。

          而后備 DNS 服務(wù)器的 db.cache 通常由系統(tǒng)管理員從主服務(wù)器上拷貝過來即可。

          通常,后備 DNS 服務(wù)器可以建立在企業(yè)網(wǎng)內(nèi),也可利用外部的 DNS 服務(wù)器充當,如讓 ISP 的服務(wù)器作為企業(yè)的后備 DNS 服務(wù)器,這樣可以提高 DNS 服務(wù)的可靠性。注意,同一臺 DNS 服務(wù)器可以同時成為多個 DNS 域的服務(wù)器,而且可以既作某些域的主服務(wù)器,同時又是另一些域的后備服務(wù)器。

          (3)DNS 客戶機端的改動

          對于內(nèi)部網(wǎng)上的 Unix 主機,應(yīng)該在 /etc/resolv.conf 中增加一行 nameserver 說明,使得系統(tǒng)能夠搜索后備 DNS 服務(wù)器,以本文的例子,/etc/resolv.conf 的內(nèi)容為:

          search my.com
          nameserver 192.22.33.20
          nameserver 192.22.33.60

          注意,我們可以根據(jù)需要決定 /etc/resolv.conf 中所列出的 DNS 服務(wù)器的順序,通常選擇訪問速度快的服務(wù)器在前。

          對于 Windows95 和 NT,則是在 DNS 服務(wù)器的列表中把后備 DNS 服務(wù)器添加進去即可,添加的順序同樣可以決定訪問各 DNS 服務(wù)器的優(yōu)先級。

          歡迎各位網(wǎng)友對本文提出修正和改進意見,本人 E-mail:ws_sh@hotmail.com

          嗯,nsswitch.conf的配置以及把DNS配置成cache only的方式?jīng)]有講,不過那比較簡單,很多書上都有.


          Q:用Linux建立局域網(wǎng)服務(wù)器

          Linux系統(tǒng)作為網(wǎng)絡(luò)服務(wù)器的優(yōu)點數(shù)不勝數(shù),但它的缺點也不少,特別是繁瑣的配置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本文以TurboLinux 4.0為例,介紹配置局域網(wǎng)Linux服務(wù)器時的一些經(jīng)驗,希望對讀者有一些幫助,也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TCP/IP網(wǎng)絡(luò)配置

          TurboLinux對網(wǎng)卡的支持還是比較好的,大部分網(wǎng)卡在安裝時就可以自動檢測出來。如果你的運氣不好,Linux找不到你的網(wǎng)卡,可以進入X Windows,以root身分運行l(wèi)inuxconf命令。這是一個圖形界面的配置工具,大部分Linux設(shè)置可以通過點點鼠標簡單完成。首先在其中找 到Basic Host Setting一項,在這一項中設(shè)置網(wǎng)卡的類型、I/O port和IRQ,一般沒有列出的ISA卡可以用ne,PCI可以用ne或ne2k-pci,接著設(shè)置IP地址和子網(wǎng)掩碼,只要和局域網(wǎng)中的其他機器設(shè)在 同一個子網(wǎng)中就可以了。如果要連接外部網(wǎng)絡(luò)還要設(shè)置網(wǎng)關(guān)。關(guān)于這方面的問題還可以參看TurboLinux的幫助文件。

          二、Samba服務(wù)器的配置

          Samba是一個文件和打印服務(wù)器,它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和Win98/NT共享文件,還可以為其提供打印服務(wù)。簡而言之,就是可以在Win98的網(wǎng)上鄰居中看到Linux服務(wù)器,并能存取其中的文件。
          關(guān)于Samba的配置都存放在/etc/smb.conf中,其中多數(shù)可用它的默認設(shè)置,我就不再多說了,但有幾處是非改不可的:
          smb.conf文件中采用類似于Windows ini 文件的方式,以[]為一段的開始,每一行為一個等號表達式,注釋以打頭。其中每一個[]都表示一個共享目錄(global和printer)除外 [global]中是一些通用的配置,其中對Win98機器比較重要的一個就是guestaccount,表示不用密碼的用戶名,如果在Win98中以這 個用戶名登錄,訪問public=yes的目錄就不用密碼,但不能訪問public=no的目錄。
          [global]
          guest account = guest
          Workgroup要改為Win98網(wǎng)絡(luò)配置中所設(shè)的名字,不然網(wǎng)上鄰居中就找不到這臺機器
          workgroup = Samba Server
          [homes]
          因為Win98不區(qū)分大小寫,而Linux卻區(qū)分大小寫,所以要加入以下兩行
          preserve case = yes
          short preserve case = yes
          [myshare]
          如果要設(shè)置一個目錄只對幾個用戶有讀寫權(quán)限,只要加入以下一行每兩個用戶名中間以空格分開
          valid users = user1 user2 user3
          設(shè)置完smb.conf文件后,運行turboservice,把samba服務(wù)設(shè)置為開機自動啟動。
          以后Linux開機后,就可以在Win98的網(wǎng)上鄰居中找到它了。
          以上只是用Win98共享Linux資源,那么如何用Linux共享Win98中的文件呢?其實更簡單,只要用命令smbmount。例如:要共享另一臺主機ntserver中sharefile目錄,用戶名是student,密碼是1234,只要打入命令:
          smbmount ′\\ntserver\sharefile′ -U student -P 1234 /mnt/sharefile
          以后/mnt/sharefile就成了ntserver中的sharefile目錄,如果沒有用戶名和密碼-P 和 -U 參數(shù)就可以省掉了。

          三、Apache服務(wù)器的配置

          你是不是也想在局域網(wǎng)上發(fā)布主頁呢?那就選擇Apache吧。
          用Apache安裝Http Server是最簡單不過的了,只要用turboservice命令把Web Server服務(wù)啟動即可。它的默認主頁是/home/httpd/index.html,把它替換成自已的主頁,然后在瀏覽器中輸入Linux主機的 IP地址看看有什么反應(yīng)。
          只用IP地址實在太單調(diào)了,想不想試試用www.ld60.com這樣Cool的域名,那就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假設(shè)Linux主機的局域網(wǎng)中的IP地址是192.1.1.1,打開/etc/hosts文件,找到192.1.1.1對應(yīng)的那一行,把主機的別名改為 www.ld60.com。然后把局域網(wǎng)中另一臺Win98機器設(shè)置為通過局域網(wǎng)連接,并在局域網(wǎng)代理服務(wù)器設(shè)置一欄中填入Linux主機的IP地址。最 后打開IE,輸入www.ld60.com,享受一下你的勞動成果吧!

          posted on 2008-07-27 15:13 找個美女做老婆 閱讀(2802) 評論(0)  編輯  收藏


          只有注冊用戶登錄后才能發(fā)表評論。


          網(wǎng)站導航:
           

          導航

          統(tǒng)計

          公告

          本blog已經(jīng)搬到新家了, 新家:www.javaly.cn
           http://www.javaly.cn

          常用鏈接

          留言簿(6)

          隨筆檔案

          文章檔案

          搜索

          最新評論

          閱讀排行榜

          評論排行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灵丘县| 凤翔县| 舒兰市| 泉州市| 大化| 朔州市| 北票市| 华坪县| 广宗县| 汉沽区| 商都县| 民权县| 河东区| 清涧县| 略阳县| 湖南省| 衡山县| 锦州市| 兴山县| 龙江县| 关岭| 通江县| 建阳市| 康马县| 舞钢市| 阿拉尔市| 榆林市| 方正县| 榕江县| 阿克苏市| 抚州市| 永州市| 乃东县| 民和| 河津市| 蒙阴县| 大兴区| 阳城县| 辽阳市|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