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割是這樣的理論:所謂六度分割理論是指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提出的,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度分割。簡單來說,六度分割就是在這個社會里,任何兩個人之間建立一種聯系,最多需要六個人(包括這兩個人在內),無論這兩個人是否認識,生活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他們之間只有六度分割。
第一次聽說六度理論的時候大約在一年以前,聽說后沒有多久,就參加了朋友火炬的“
后來,我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SNS網站,他們的旗號都是遵循六度的原則,開始都讓我們很興奮,一個階段里面我們幾乎實驗了能看到的所有的SNS網站,然而最后我們都離開了這些網站。他們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便捷和好處。這讓我一再反思六度理論。
再后來,在365kit上線之后,我很久沒見的朋友LLF非常興奮的認為365kit是實現六度思想的一個很好的載體,我們在msn上面進行了簡單的討論,發現大家有很多不太相同的看法,于是相約在七夕之夜,邊吃邊聊。長談之后,LLF接受了我的很多觀點,并說收益匪淺。然而在我看來,他對我啟發也良多,尤其是那天我們說過的東西,是我思索了很久的,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串連在一起的東西,我們的長談讓我思維中很多零碎的東西變得更加條理化,所以這篇文章很大一部份要歸功于他。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不是在說明六度是錯誤的理論,而是在討論,在我們的SNS實踐中,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為指導的思想。我的看法是六度作為SNS的指導原則,并不足夠,還有很多殘缺,這些殘缺會給我們的SNS實踐帶來失敗的結果。
1、殘缺的六度
六度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六度理論很好的闡述了在一個網狀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下,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系和連接關系,然而它并不完整,并不足以指導我們的實踐。
(1)關系的強弱——權值問題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系,但是沒有對這種聯系作定量分析。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無足輕重,我們聯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有父母親屬這類生而固有的聯系,也有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發展出來的,如鄰里關系,還有因為共同學習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同學、同事關系。六度理論中只把他們統統歸結于聯系,沒有強弱之分。在網狀結構里面,人與人的關系,需要加權處理,在這里,六度是殘缺的。
(2)到達和建立聯系的區別——目的和結果問題
20世紀60年代,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后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間”)的概念由此而來。這個故事很多六度的愛好者都知道,并奉為圣經。但是我請大家注意這個故事和我們現在流行的SNS網站的理念的重要查別。在這個故事里面,信到達了波士頓股票經紀人手里面沒錯,但是請注意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朋友關系都沒有發生改變。對,這點很重要,這個故事里面傳遞的信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SNS網站希望在用戶之間傳遞的是什么呢?是聯系方式是朋友關系。
說到這里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買車票的實驗,在那個實驗里面,傳遞的實際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關系。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阻尼問題
在Stanley Milgram的實驗和火炬的實驗里面,都沒有任何的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為0呢?每個人傳遞一下信件花費極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沒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這么做,其實是看著朋友的面子上,所以這里花費的成本實際是什么呢?是中國人說的人情債,所謂的關系成本。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都要人幫忙這幫忙那的人,人情債和金錢債一樣,背了就一定要還,這就是傳遞中的成本問題。火炬的火車實驗后,我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急需車票,可以請朋友們改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們能不能天天都用這種方法來找人幫忙呢?今天買車票,明天買球票,也許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朋友們肯定會覺得厭煩,甚至放棄你這個朋友。
Gmail的邀請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稱頌,剛剛出現的時候,一個邀請甚至可以賣到60美金。很多人驚呼這是最偉大的營銷。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請已經變得無法送出去。為什么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價值高昂,加上Gmail帶有Google的強勢品牌和高度用戶認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擁有Gmail成了榮譽的象征。這是這種榮譽成為了Gmail邀請在六度網絡中瘋狂傳播的激勵。然而隨著Gmail的高度普及,這種榮譽感逐步下降,最終降低了激勵,從來使傳播陷入了停滯狀態。
阻尼是好還是壞?沒有阻尼我們可以給任何人發送信息,每個SNS網站都在宣揚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認識克林頓可以認識蓋茨,但是有幾個人真的去認識他們了?是因為他們不值得認識么?不是,是因為聯系雖然看起來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無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觀,如果沒有阻尼也許你會更加不爽!LLF算過“舉例來說吧。假設每個人有30個朋友,信息經過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數量足夠到達一個能夠覆蓋所有可能的人的級別。”,如果六度的連接沒有任何的阻尼,估計我們每天收到的來自六度好友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的腦袋爆炸。
在我們的生活里面,一個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會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隨便拓展自己的關系圈子,因為他們往往不勝其擾。前些日子的600演藝名人聯系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本來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都和這600名人有著六度的聯系,然而某天因為他們的聯系方式被公開,他們和我們的聯系立刻被扁平化變成了一度。一瞬間,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隨便打電話給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馮小剛聊電影么?你現在可以打電話了。但是,我們只能說結果這成了一場災難,很多名人訴苦,說很多人打電話到他們的家里,說了句“你是XXX么?我很喜歡你!”然后就掛了電話。很多人不堪其擾停了機,甚至換了號。
這場災難對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點在于此,一旦這些名人和大眾的關系扁平化后(六度變成一度),他們對大眾的價值也開始流失,大眾們只能打電話過去,問一聲,然后炫耀自己給明星打過電話,僅此而已。這個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沒有擴展追星族們的朋友圈子,他們仍舊離那些明星很遠……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關系的方向和傳遞問題
?SNS網站最愛說的一句話也許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時候就說過這個問題,我認識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個家伙,而且我的朋友里面還有個人某C對那個家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現在的SNS服務里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時引入的,因為他們同時引入后,很可能的結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聯系后,開始吵架。
2年前,我創辦了Mop天津聯盟,開始的時候是蜜月,那時候認識的朋友很多至今還是我很好的朋友,雖然我已經離開天津良久了。然而隨著聯盟的擴大,每次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多,關系越來越復雜,我們發現小圈子一旦擴大,人數一多,里面就會出現矛盾。不管我們怎么去努力調和,總是有些人會鬧得不可開交。最后大圈子分化成多個小圈子,然后各自相安無事,然后小圈子擴大,又開始混亂,然后再分裂。這個過程我親身經歷,感受頗深。
和六度經常提起的還有一個150人原則,這個原則說從人的精力來看,很難管理超過150人的關系。其實我相信這里也是因為好友扁平化的保存在一度空間內過多,容易造成矛盾。150人原則從另一個層面說明我們的社會結構為什么會呈現樹狀體系或著說金子塔結構(樹狀和網狀是觀察點的區別,樹可以看作網的特殊形式,網可以看作包含了樹。),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個問題,但是一直覺得想得還不夠深入,所以這里就不細說了。
我們把友善關系當作正向,那么敵對關系就是負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是一種幻想,同時和某人有正向關系的兩個人的關系,很有可能是負向的,朋友關系是不能簡單傳遞的。
文章已經很長了,但是我在這里沒有想提出一種解決方案,只是跟大家聊聊我對六度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啟發,也希望大家的意見能給我啟示,后面有時間也許會聊聊我對現有SNS服務的看法,最近總是很忙,呵呵。
第一次聽說六度理論的時候大約在一年以前,聽說后沒有多久,就參加了朋友火炬的“
后來,我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SNS網站,他們的旗號都是遵循六度的原則,開始都讓我們很興奮,一個階段里面我們幾乎實驗了能看到的所有的SNS網站,然而最后我們都離開了這些網站。他們沒有給我們帶來任何的便捷和好處。這讓我一再反思六度理論。
再后來,在365kit上線之后,我很久沒見的朋友LLF非常興奮的認為365kit是實現六度思想的一個很好的載體,我們在msn上面進行了簡單的討論,發現大家有很多不太相同的看法,于是相約在七夕之夜,邊吃邊聊。長談之后,LLF接受了我的很多觀點,并說收益匪淺。然而在我看來,他對我啟發也良多,尤其是那天我們說過的東西,是我思索了很久的,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串連在一起的東西,我們的長談讓我思維中很多零碎的東西變得更加條理化,所以這篇文章很大一部份要歸功于他。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不是在說明六度是錯誤的理論,而是在討論,在我們的SNS實踐中,六度是不是完整的可以作為指導的思想。我的看法是六度作為SNS的指導原則,并不足夠,還有很多殘缺,這些殘缺會給我們的SNS實踐帶來失敗的結果。
1、殘缺的六度
六度雖然是個社會學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數學理論,很多人說六度和四色問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六度理論很好的闡述了在一個網狀結構(我們的人類社會)下,不同節點之間的聯系和連接關系,然而它并不完整,并不足以指導我們的實踐。
(1)關系的強弱——權值問題
首先六度肯定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聯系,但是沒有對這種聯系作定量分析。我們一生可能會認識千百人,他們有的對我極其重要,有的對我無足輕重,我們聯系的建立的原因和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有父母親屬這類生而固有的聯系,也有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發展出來的,如鄰里關系,還有因為共同學習生活而發展出來的同學、同事關系。六度理論中只把他們統統歸結于聯系,沒有強弱之分。在網狀結構里面,人與人的關系,需要加權處理,在這里,六度是殘缺的。
(2)到達和建立聯系的區別——目的和結果問題
20世紀60年代,耶魯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就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他將一套連鎖信件隨機發送給居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160個人,信中放了一個波士頓股票經紀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個收信人將這套信寄給自己認為是比較接近那個股票經紀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辦理。最終,大部分信在經過五、六個步驟后都抵達了該股票經紀人。六度分割(也叫“六度空間”)的概念由此而來。這個故事很多六度的愛好者都知道,并奉為圣經。但是我請大家注意這個故事和我們現在流行的SNS網站的理念的重要查別。在這個故事里面,信到達了波士頓股票經紀人手里面沒錯,但是請注意整個過程中,每個人的朋友關系都沒有發生改變。對,這點很重要,這個故事里面傳遞的信息,而我們現在看到的SNS網站希望在用戶之間傳遞的是什么呢?是聯系方式是朋友關系。
說到這里想提一下前面提到的火炬的買車票的實驗,在那個實驗里面,傳遞的實際上也是信息,而不是朋友關系。
(3)傳遞的成本和激勵——阻尼問題
在Stanley Milgram的實驗和火炬的實驗里面,都沒有任何的花費,或者說看起來成本為0。但是是不是真的成本為0呢?每個人傳遞一下信件花費極低,改下msn名字更是沒有成本,然而那些人肯這么做,其實是看著朋友的面子上,所以這里花費的成本實際是什么呢?是中國人說的人情債,所謂的關系成本。沒有人喜歡一個整天都要人幫忙這幫忙那的人,人情債和金錢債一樣,背了就一定要還,這就是傳遞中的成本問題。火炬的火車實驗后,我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急需車票,可以請朋友們改他們的名字,但是我們能不能天天都用這種方法來找人幫忙呢?今天買車票,明天買球票,也許一次兩次可以,次數多了,朋友們肯定會覺得厭煩,甚至放棄你這個朋友。
Gmail的邀請方式直至今日仍被很多人稱頌,剛剛出現的時候,一個邀請甚至可以賣到60美金。很多人驚呼這是最偉大的營銷。然而,到了今天,很多人的邀請已經變得無法送出去。為什么呢?因為一開始的時候Gmail是稀缺物品,所以價值高昂,加上Gmail帶有Google的強勢品牌和高度用戶認同感,所以就更加被追捧,擁有Gmail成了榮譽的象征。這是這種榮譽成為了Gmail邀請在六度網絡中瘋狂傳播的激勵。然而隨著Gmail的高度普及,這種榮譽感逐步下降,最終降低了激勵,從來使傳播陷入了停滯狀態。
阻尼是好還是壞?沒有阻尼我們可以給任何人發送信息,每個SNS網站都在宣揚你只需要六度就可以認識克林頓可以認識蓋茨,但是有幾個人真的去認識他們了?是因為他們不值得認識么?不是,是因為聯系雖然看起來只有六度,然而每度的阻尼都有可能都是無法跨越的。但是你不要悲觀,如果沒有阻尼也許你會更加不爽!LLF算過“舉例來說吧。假設每個人有30個朋友,信息經過六度是30的6次方 =729000000,數量足夠到達一個能夠覆蓋所有可能的人的級別。”,如果六度的連接沒有任何的阻尼,估計我們每天收到的來自六度好友的各種各樣的信息就會讓我們的腦袋爆炸。
在我們的生活里面,一個身份越高的人,越有名的人他就會有越多的好友,于是他也就越不想隨便拓展自己的關系圈子,因為他們往往不勝其擾。前些日子的600演藝名人聯系方式泄露事件就是一個例子,本來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都和這600名人有著六度的聯系,然而某天因為他們的聯系方式被公開,他們和我們的聯系立刻被扁平化變成了一度。一瞬間,阻尼消失了,你可以隨便打電話給那英、田震了,你不是想跟馮小剛聊電影么?你現在可以打電話了。但是,我們只能說結果這成了一場災難,很多名人訴苦,說很多人打電話到他們的家里,說了句“你是XXX么?我很喜歡你!”然后就掛了電話。很多人不堪其擾停了機,甚至換了號。
這場災難對我們這些局外人來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很有趣的一點在于此,一旦這些名人和大眾的關系扁平化后(六度變成一度),他們對大眾的價值也開始流失,大眾們只能打電話過去,問一聲,然后炫耀自己給明星打過電話,僅此而已。這個巨大的扁平化工程并沒有擴展追星族們的朋友圈子,他們仍舊離那些明星很遠……
(4)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關系的方向和傳遞問題
?SNS網站最愛說的一句話也許就是“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然而那天我跟LLF在Msn聊天的時候就說過這個問題,我認識的某A的朋友某B是我非常反感的一個家伙,而且我的朋友里面還有個人某C對那個家伙某B更加痛恨。所以在現在的SNS服務里面我是不敢把某A和某C同時引入的,因為他們同時引入后,很可能的結果是某B和某C建立聯系后,開始吵架。
2年前,我創辦了Mop天津聯盟,開始的時候是蜜月,那時候認識的朋友很多至今還是我很好的朋友,雖然我已經離開天津良久了。然而隨著聯盟的擴大,每次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多,關系越來越復雜,我們發現小圈子一旦擴大,人數一多,里面就會出現矛盾。不管我們怎么去努力調和,總是有些人會鬧得不可開交。最后大圈子分化成多個小圈子,然后各自相安無事,然后小圈子擴大,又開始混亂,然后再分裂。這個過程我親身經歷,感受頗深。
和六度經常提起的還有一個150人原則,這個原則說從人的精力來看,很難管理超過150人的關系。其實我相信這里也是因為好友扁平化的保存在一度空間內過多,容易造成矛盾。150人原則從另一個層面說明我們的社會結構為什么會呈現樹狀體系或著說金子塔結構(樹狀和網狀是觀察點的區別,樹可以看作網的特殊形式,網可以看作包含了樹。),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個問題,但是一直覺得想得還不夠深入,所以這里就不細說了。
我們把友善關系當作正向,那么敵對關系就是負向。朋友的朋友是朋友的假設是一種幻想,同時和某人有正向關系的兩個人的關系,很有可能是負向的,朋友關系是不能簡單傳遞的。
文章已經很長了,但是我在這里沒有想提出一種解決方案,只是跟大家聊聊我對六度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啟發,也希望大家的意見能給我啟示,后面有時間也許會聊聊我對現有SNS服務的看法,最近總是很忙,呵呵。
原文:?http://blog.donews.com/tinyfool/archive/2005/08/16/51189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