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在前幾天的ChinaJoy上,Bill Roper帶著他的新游戲,以充滿自信的姿態再次來到中國。但這個聲名顯赫的比胖已不再代表暴雪。這讓我們不由得又勾起了對3年前暴雪那場人事大地震的回憶。在今天看來,暴雪站在了現實一邊,《魔獸世界》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母公司利潤來源的支柱之一。而Bill為了理想和獨立而出走,如今似乎也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至少在目前看來,發行商與游戲制作人的這場博弈中并沒有輸家。
重新刊登以下這篇文字,或許您能從中看到一些從前所不知道的故事。
前言
2003年6月30日,暴雪娛樂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副總裁比爾·羅珀與暴雪北方公司(Blizzard North)的三位創始人——恩里克·斯卡伊夫、馬科斯·斯卡伊夫和大衛·布雷維克——集體離職,在美國游戲業內引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震動。如今圍繞這一集體離職事件的各種傳言已漸漸消散,這也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筆者無意再添加更多茶余飯后的談資,只是想借此文陳述一些故事,一些枯燥而真實的故事。
五天內發生了什么故事?
在這次人事地震前的一周內,暴雪北方公司顯得非常平靜,唯一一條新聞是6月24日的網絡程序員招聘啟事,條件為“優秀的客戶端/服務端網絡架構能力和編程能力,很強的游戲設計感,善于團隊合作”。這則招聘啟事并沒有為我們帶來任何有價值的提示,因為戰網(Battle.net)在暴雪北方公司內部也有架設,招聘網絡程序員可能只是為了維護戰網,或是對《暗黑破壞神2》的聯網功能作進一步的優化。
而此時,比爾·羅珀也如往常一樣在暴雪總部忙碌著。6月25日,羅珀接到HomeLAN記者打來的電話,這位記者希望就暴雪開發中的幾款游戲進行一次訪談。作為暴雪的官方發言人,羅珀愉快地接受了這一請求。在接下來的談話中,雙方聊到了暴雪正在開發的三款游戲——電腦游戲《冰封王座》、電視游戲《星際爭霸:幽靈》和網絡游戲《魔獸世界》,羅珀還對近幾個月戰網對作弊者的數次大規模封殺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當時那位記者一定不會想到,五天后暴雪內部竟會爆發一場人事地震,6月25日的這次訪談竟成了比爾·羅珀代表暴雪的最后一次發言。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篇訪談的開頭是這樣寫的:“當你拿起電話與暴雪公司副總裁比爾·羅珀交談的時候,你能夠清楚地感受到,他非常樂于就這家PC游戲業內最成功的開發商/發行商的所有話題進行交流。”
比爾·羅珀離職后的第二天,7月1日,HomeLAN再次采訪了他。羅珀確認,6月25日接受HomeLAN采訪時,他與暴雪北方的三位創始人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五天后離開暴雪。
算上在暴雪北方的前身Condor的日子,斯卡伊夫兄弟和布雷維克在暴雪北方已經呆了整整十年,而羅珀也只差一個月便將在暴雪工作滿九年。十年的光陰,竟在五天之內土崩瓦解,而這一切又是來得如此突然,毫無征兆。
在6月25日至6月30日的這五天當中,暴雪內部究竟發生了什么故事?這一切是否與微軟行將收購維望迪環球游戲公司(VU Games)的傳聞有關?是否與暴雪北方秘密開發中的兩款新作有關?是否與暴雪未來的傾向網絡游戲與主機游戲的發展戰略有關?這四人又為何要選在6月30日卸職?一天后,《冰封王座》發售;三天后,《暗黑破壞神2》1.10測試版發布;而三年前的6月29日,又恰恰是《暗黑破壞神2》問世的日子。
這些疑問也許只有留到若干年后才會一一解開。
維望迪環球游戲的故事
作為暴雪的分公司,暴雪北方與暴雪之間一直保持著非常密切的合作關系,雙方出現重大矛盾的可能性很小。比爾·羅珀的離職及其隨后的發言也進一步證明,這次事件很可能是與暴雪母公司維望迪環球游戲(Vivendi Universal Games,以下簡稱VU Games)之間的沖突所造成的。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VU Games的故事。為便于讀者理清關系,筆者繪制了一份簡單的演化圖。
今天的VU Games是建立在多次資本重組的基礎上,故事得從Havas互動公司說起。1995年底,Liris互動公司在巴黎成立,該公司作為CEP Communication集團的多媒體分部,在母公司的強大支持下,一年后即發展為當時法國最大的多媒體出版公司之一。1997年,Liris互動公司被法國出版巨頭Havas收購,更名為Havas互動公司,成為Havas旗下的多媒體分部。
Havas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國有化、私有化等變動,經歷了多次并購和重組,至1997年時Havas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團之一。其核心業務包括六大部分:視聽、通信咨詢、信息與出版、本地媒體、旅游與休閑,以及多媒體。
1998年是Havas公司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一年前收購了Havas公司30%股份的CGE集團(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aux)為打造一個全球性的媒體帝國,于1998年再次收購了Havas公司余下的股份,Havas自此成為CGE的全資子公司。同年,擁有150年歷史的CGE集團更名為Vivendi。
1999年,Vivendi通過Havas在法國、西班牙、阿根廷、巴西和美國等全球各地展開大規模的并購行動,暴雪當時的母公司、美國的Cendant軟件公司即是并購目標之一。收購Cendant是Vivendi踏上美國領土的第一步,促成這樁7億美元的并購計劃的是Vivendi高級執行副總裁、43歲的女強人安妮絲·圖拉尼(現任VU Publishing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2000年6月,Vivendi公司以高達340億美元的價格并購加拿大Seagram集團公司(環球電影、環球唱片的母公司),在大西洋兩岸引起強烈震動。并購完成后的公司被命名為Vivendi Universal,股票分別在巴黎、紐約和多倫多上市。
2000年底,重組后的Havas更名為Vivendi Universal Publishing公司(以下簡稱VU Publishing),成為Vivendi Universal旗下的出版分公司,而Havas互動公司也相應地更名為Vivendi Universal Interactive Publishing公司(以下簡稱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被劃分為兩大分支機構: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北美公司和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國際公司。北美公司位于美國加州南部的托蘭斯,負責北美地區的業務;而北美以外的業務均劃歸國際公司負責,包括歐洲、亞太地區和南美洲,其辦事處設在法國巴黎總部。在重組Havas的同時,Vivendi Universal還組建了一家新的游戲開發工作室——環球互動(Universal Interactive),并將其與暴雪、雪樂山一起歸入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旗下,“蠱惑狼”系列和“侏羅紀公園”系列是該公司的知名品牌。
2001年11月4日,VU Publishing將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北美公司與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國際公司整合為Vivendi Universal Games公司,統管全球游戲業務的開展。
2002年8月13日,VU Publishing組建Black Label游戲公司,歸入VU Games旗下。Black Label公司側重于開發和發行以小說、電影、音樂為題材的游戲,其第一部作品是根據1982年約翰·卡本特執導的恐怖電影《第三類異物》改編而成的同名游戲,第二部作品是根據托爾金的奇幻小說《指環王:魔戒現身》改編而成的同名游戲。
至此,VU Games在北美已擁有五處分公司:暴雪娛樂、雪樂山娛樂、環球互動、Black Label和Partner Publishing Group(以下簡稱PPG)。其中PPG為新組建之公司,負責與Coktel、Empire互動、福克斯互動、Interplay、Knowledge Adventure、Mythic娛樂和Simon & Schuster互動等合作伙伴共同發行和分銷產品。
VU Games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為肯尼斯·克朗,他負責公司全球戰略的制定及組織管理,以及重要品牌的研發推進,其中多平臺分銷、全球拓展和互聯網內容經營是其工作的三大重點。原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北美公司首席執行官魯克·瓦恩哈繼續負責北美地區的業務,并對北美的四支開發團隊——暴雪、雪樂山、環球互動和Black Label游戲——以及PPG進行統一管理(如果暴雪與VU Games之間發生任何沖突的話,瓦恩哈恐怕是最直接的當事人)。原VU Interactive Publishing國際公司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多夫·蘭姆伯茲繼續負責北美以外地區的所有業務,同時管理跨國分支機構的發行業務和產品的本土化。
2002年,瘋狂擴張中的Vivendi Universal公司陷入嚴重的財務危機和信用危機,Vivendi Universal董事會于2002年7月解除了前總裁讓·馬里·梅西耶的職務,由讓·雷納·福圖取而代之。八年前,梅西耶這位曾效力于法國財政部的并購狂人正是通過大膽割舍非核心業務才挽救了瀕臨破產的CGE公司,八年后的今天,其接班人福圖又將使用同樣的手法去挽救陷入危機的Vivendi Universal公司。上任數周內,福圖即出售了一直處于虧損中的Canal+。為盡快擺脫310億美元的高額負債,福圖還計劃陸續出售VU Publishing公司的部分資產,VU Games即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知名投行貝爾斯登公司(Bear Stearns)公布過一份關于VU Games的簡報。據貝爾斯登統計,VU Games目前共有約380款游戲,其中52%為原創產品,30%為授權產品,18%為第三方產品。在VU Games公司2002財年發布的產品中,一半為游戲機游戲,一半為PC游戲,公司收入56%來自PC游戲,44%來自游戲機游戲;從收入的地域分布來看,63%來自北美市場,27%來自歐洲市場,10%來自亞洲市場。
貝爾斯登援引材料稱,VU Games去年在以下地區的PC游戲市場上排名第二:北美、法國、德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英國。在全球游戲市場上,威望迪游戲排名第六,占據約5%的市場份額。
暴雪與暴雪北方的故事
接下來讓我們回頭看看暴雪公司的發展歷程。
艾倫·愛德海姆是暴雪公司的創始人之一,早在加州大學讀書的時候他就開始編寫游戲,他最初的兩部作品——《西部牛仔》和《惡魔地獄》——獲得了不錯的反響。1991年2月8日,愛德海姆組建了一家專業的游戲開發公司——Silicon & Synapse,這就是暴雪的前身。
Silicon & Synapse最初以移植為主,曾移植過Amiga版《指環王》和《戰棋2》。之后愛德海姆與同伴邁克·摩爾海米一起制作了《搖滾賽車》和《失落的維京人》兩款經典超任游戲,由Interplay公司代理發行,這兩款游戲博得了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成為他們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
1994年初,愛德海姆把Silicone & Synapse改名為“Chaos Studioss”,隨后又于4月正式定名為“Blizzard Entertainment”,暴雪娛樂公司正式誕生。同年,暴雪被以開發兒童學習軟件“Blaster”系列而聞名的教育軟件出版公司Davidson & Associates收購。
1994年11月,暴雪發布成立后的第一款游戲——《魔獸爭霸》,暴雪的輝煌由此開始。1995年,《魔獸爭霸2》發售。1996年2月,暴雪收購Condor工作室,將其更名為暴雪北方。同年12月27日,《暗黑破壞神》發售。
1996年,CUC國際公司以11億美元收購Davidson & Associates公司,成為暴雪的新東家,原為獨立開發商/發行商的雪樂山也于當年被CUC國際公司收購。1997年12月,CUC國際公司與HFS合并,成立Cendant公司,暴雪與雪樂山遂成為Cendant公司的資產。Cendant公司在酒店、汽車出租代理、大型消費抵押貸款、住宅房地產經紀和報稅服務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公司總部設在紐約,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雇員超過35000名。在美國教育軟件市場上,Cendant與The Learning公司一同占據了當時60%的市場份額。
1998年4月,Cendant被查出會計違規,投資者信心大跌,股價一路下挫,公司形象也受到極大損害。所幸的是,母公司的風波并未影響暴雪公司的開發計劃,1998年4月,《星際爭霸》正式發售,資料片《母巢之戰》開始制作。
1999年,Cendant被Havas收購,暴雪歸入Vivendi旗下。2000年6月29日,《暗黑破壞神2》發售。2002年7月,Vivendi Universal因假帳事件和高額負債而遭受重創。同月,《魔獸爭霸3》發售,資料片《冰封王座》開始制作,《星際爭霸:幽靈》秘密籌備中。
1998年的暴雪是幸運的,在Cendant遭遇困境前,《星際爭霸》的開發工作已經完成,次年又找到一家財大氣粗的買主。2002年的暴雪盡管同樣是在Vivendi Universal公司出事前即完成了《魔獸爭霸3》的開發,但這一回母公司的財務窘境卻將直接影響到它的命運。
同暴雪娛樂公司一樣,盡管經歷了一系列公司變動與所有權轉換,暴雪北方公司始終保持著處變不驚的態度。
玩家通常所說的“暴雪”實際上包括了暴雪娛樂公司與暴雪北方公司,這兩家公司均位于加州,前者位于洛杉磯與圣地亞哥之間的爾灣市,后者位于舊金山以南30分鐘駕車路程的圣馬特奧,故被命名為暴雪北方公司,而暴雪娛樂公司有時也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暴雪南方”。
整個暴雪公司共有三支開發小組,暴雪北方的小組主要開發《暗黑破壞神》系列,暴雪娛樂擁有兩支小組,其中一支負責即時策略游戲,如《魔獸爭霸》系列和《星際爭霸》系列,的開發,另一支負責網絡游戲《魔獸世界》的開發(此小組組建時日不長,約有40名全職工作人員,在名氣上無法與其它兩小組相提并論)。這三支小組分工嚴格而氛圍開放,不同小組的成員之間也常常相互交換意見,分享彼此的想法。
如上所述,暴雪北方的前身是一家名為Condor的獨立游戲開發商。Condor創建于1993年9月,最初是一家專門移植游戲的公司。那時的暴雪尚未誕生,仍舊掛著Silicone & Synapse的名字。這兩家公司最早的接觸是在1994年,當時Condor與Silicone & Synapse均在為Sunsoft公司作一款名為《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Task Force)的格斗游戲的移植外包工作,Condor開發的是Genesis版本,Silicone & Synapse開發的是超任版本。
在1994年芝加哥舉辦的CES展會(國際消費電子產品展)上,兩家公司再度碰面,Condor被Silicone & Synapse在展會上所演示的《魔獸爭霸》的精彩畫面所吸引。半年后,Condor向其表達了合作意向,而Silicone & Synapse也正需要外力加入,幫助他們壯大PC游戲的開發陣容,雙方一拍即合,Condor便帶著《暗黑破壞神》的雛形投奔過去。一年后,《暗黑破壞神》開發進程過半,暴雪正式收購Condor,并將其改名為暴雪北方公司。
暴雪北方公司在開發方面始終保持著獨立的地位,暴雪總部為其處理質檢、市場推廣、公關、技術與客服支持、戰網架設等事宜,并不過多地干涉暴雪北方的開發工作。以《暗黑破壞神2》為例,其設計和制作完全是由暴雪北方公司獨立完成的,暴雪總部主要提出修改意見、幫助其進行質量測試,并提供動畫方面的支持(暴雪有一支專門負責動畫的制作小組,由十數名美術師與音響師組成,暴雪娛樂與暴雪北方兩家公司均使用同一支動畫小組)。
目前暴雪北方公司除繼續維護《暗黑破壞神2》外,還在秘密開發兩款尚未公布的游戲;而暴雪娛樂公司則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星際爭霸:幽靈》與《魔獸世界》的開發之上。
以人為本的故事
話題越扯越遠,在這由資本構筑而成的錯綜復雜的企業關系中間,人的存在意義似乎變得越來越渺小。比爾·羅珀、恩里克·斯卡伊夫、馬科斯·斯卡伊夫和大衛·布雷維克四人的突然離開暴雪,也許僅僅是出于一些非常個人化的原因。但我們仍然固執地認為只有把他們放在公司的層面上進行考量,才有可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結論。在這個被異化的社會中,人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人本身。
在公司層面上,令比爾·羅珀等人下決心離開暴雪的深層原因很可能是VU Games未來的發展方向與他們的計劃相左。VU Games公司首席執行官肯尼斯·克朗去年年底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述過公司未來的兩大發展目標:一是在產品結構方面逐漸縮小PC游戲所占的比例,增加電視游戲與網絡游戲的數量。截至2005年,VU Games公司的產品結構將調整為35%的PC游戲、50%的電視游戲和15%的網絡游戲,而1999年VU Games公司營業收入的98%均來自PC游戲。
二是在游戲與小說、電影、音樂之間進行更多的合作,這一方面與大眾市場的崛起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Vivendi Universal擁有環球電影和環球唱片等豐富的可利用資源。從VU Games近期開發的一系列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已經在加大這方面的努力,例如將環球電影公司出品的《速度與激情》、《綠巨人》等影片改編為游戲;與福克斯公司合作開發《X檔案》游戲;開發以李小龍為主角的游戲;邀請環球唱片公司旗下的Def Jam唱片公司為《霹靂小組:都市正氣》譜曲;邀請環球唱片公司旗下的搖滾樂隊No Doubt為《惡意》譜曲并配音;邀請環球唱片公司旗下的傳奇搖滾樂隊Metallica為一款尚未公布的新作譜曲并配音。
這兩個發展方向對于始終專注于PC游戲、專注于原創游戲的暴雪來說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這意味著公司在業務方面將面臨轉型,否則其資源及地位會受到影響。
在短短五天內下決心離開一家呆了十年的公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述猜測也許能解釋四人離職的必然性,但卻無法解釋究竟是怎樣的偶然原因促成了這次集體離職。比爾·羅珀在接受CNN記者采訪時曾特別提到人的重要性。他說:“希望這一事件能給這個產業提個醒:游戲的成功并非是由印刷在包裝盒上的名字、品牌或其它什么所決定的,而是由制作這個游戲的人決定的。正如你希望阿諾德·斯瓦辛格參與你的影片,希望斯蒂夫·金或J.K.羅琳為你寫書,你同樣希望最優秀的人來為你做游戲。……人是最重要的。”
無論個體收入還是社會分工,開發商與發行商相比均處于弱勢。在美國,絕大部分游戲開發人員的年薪在10萬以下,只有極少數程序員可達到30萬美元。而7月1日美國證券委員會公布的一份電子藝界公司管理層2003年收入表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平均年薪加分紅均在100萬美元左右,此外還持有公司的數十萬股票。游戲開發人員的地位顯然無法與電影演員或圖書作者相提并論,盡管兩者的性質非常接近。
在美國游戲業現行的版權金預付模式下,絕大部分游戲的版稅金最終都無法超過預付款,因此除非作品獲得較大的成功,否則獨立開發團隊很難通過資本積累得到發展。版權金預付源自唱片業與圖書業,在這種模式最初被游戲業采納的時候,開發一款游戲的平均預付款僅為1萬美元左右,游戲的零售價約為20多美元,游戲的版稅率等于或高于目前的版稅率。時至今日,由于項目越來越復雜,開發一款游戲所需的預付款提高了100倍以上,而游戲的零售價只上升了2到3倍,版稅率與以往相同甚至更低。對于開發者來說,版稅金已經成了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開發者是否永遠只能默默無聞地扮演附庸的角色?比爾·羅珀等人的出走,與其說是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不如說是一種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