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愛
          手中沒有劍,我如何保護她;手中握著劍,我如何抱緊她!
          posts - 7,comments - 3,trackbacks - 0

          微軟的金山上放光芒,比爾蓋茨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多么溫暖多么慈祥將我們程序員的心兒照亮。我們邁步走在程序員幸福的大道上......

          想當初,大學時學的是管理信息系統,也就是以前的情報學,只是換了一個時髦的馬甲,學習的東西很雜。快畢業時,趕上微軟的.NET發布,于是義無反顧的投入了學習.NET的陣營,經過一段時間的革命斗爭,從一名無門無派的游民逐漸成長為一名.NET革命戰士。在.NET革命真理的指導下,那時自我感覺已經深入學習了C#紅寶書,系統掌握了VS革命工具,走在程序員幸福的大道上真是意氣風發。

          如今不知不覺走了將近三年,時間腐蝕了很多我們的戰友,連我這個堅強的革命戰士也發生了動搖,從最初的義無反顧轉變為現在的左顧右盼。"搞技術沒有出路?"這樣可怕的資產階級腐朽思想開始動搖著我堅定的革命信念,甚至開始了離經叛道的行為。

          那么單純搞技術有沒有出路?自己的職業生涯該怎樣走?這樣的問題開始困擾著我。

          就如一個產品一樣,要在市場上擁有自己的位置,必須做好“定位”。

          1、你對成功的定義是什么?

          這是關于職業生涯的隱性問題,也是本質的問題。關于職業生涯的種種規劃和選擇,都是為了自己的某種成功。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而每個人的成功定義都不同。

          三年內賺到一千萬就是成功;有份高收入、高社會地位的穩定工作是成功;有了自己的公司叫成功……每個人都有他自己成功的定義,而從心理學上說,每個人對成功的渴求,就是自己前進最大的驅動力。而不同的成功就是一種不同的定位——我們把它叫“愿景意象”。就如一個畫家要創作一幅畫,他頭腦中一般必須有這幅畫的意象。

          不過,可悲的是,很多成功學的理論或專業培訓只告訴我們到這一步為止。他們振振有辭的告訴你,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永遠不是好士兵”,拿破侖打參軍起,就想做將軍,所以,你也要這么做。“懷上一個遠大的理想,然后努力,之后必定成功——你一定要堅信自己必定成功實現目標。”

          ——其實,當我們聽到這些的時候,任何一個人都明白:第一,其實拿破侖只有一個,不是每個想當將軍的士兵都能成為拿破侖;第二,其實至少90%的士兵都想過當將軍,正如幾乎所有的人都想有錢,不過這是不可能的;第三,恰恰相反,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基本都是好士兵。

          可是這樣又有了新的困惑,那現在我怎么辦?難道不能懷有一個成功的夢?

          2、我的未來不是夢!

          每個人都希望“我的未來不是夢”,但是,如果你真的希望如此,你就必須清醒認識到:不是每個夢想都能成真。只有真正屬于你自己的夢,你才能把它變為真實。

          那么,什么樣的夢才是屬于自己的夢呢?

          Ø 有何優勢助你成功?

          懷有一個成功的夢想,是前提,懷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夢想,是根本。所謂適合自己,就是這個夢想必須符合屬于自己的優勢。你必須將自己現有的、即將可以擁有的、可以借助的優勢都一一列出來,看看它是否構成實現夢想的條件,如果缺乏,缺些什么,可不可以爭取到?

          考慮這些問題,不要存在過多的、不切實際的幻想。例如,現在我缺的就是啟動資金,但也許我明天會中彩票……如果你萬事具備,但是沒有東風,你仍然難以成功。

          Ø 有何劣勢阻礙你成功?

          同樣,如果知道自己的優勢,也必須清楚有什么劣勢會威脅你的成功。一條鐵鏈的堅固程度,決定于它最薄弱的那個環節;一個木桶可以乘多少水,決定于最短的那條木板。有時看起來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許會使你功虧一簣!

          多數人總是擁有自信,有時太多關注自己的優勢,而忽略了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劣勢(注意,不僅僅是缺點,而是“劣勢”)。

          只有最大程度符合自己的優勢、而又能回避自己劣勢的夢想,才具備有“夢想成真”的前提。你的未來才不是夢!

          Ø 出生背景
          你是出生在世界首富的搖籃里,還是貧瘠的非洲山洞,本身就注定了職業生涯出發點的不同:皇帝生個傻瓜,“傻瓜”卻一生可以過著“衣來手伸,飯來口張”的生活;乞丐生個慧子,聰明人一出世就流落街頭,衣食不保。卡夫和威廉的不同命運遭遇就是一個真實的例證!這就是你不得不信的命運,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千萬不要埋怨,那無濟于事。你要正視這個事實,并作為規劃職業生涯的起點。小羅父親家財50億,他可以一畢業就借50萬去開個公司,如果你爸爸月薪只有500元,那么別向你老爸撒嬌“小羅經常流鼻涕是個傻子,我比他聰明我也要開公司!要嘛要嘛!”——你還是老老實實先找個公司打工學點東西,再圖后計。

          Ø 氣質,以及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中的“性格”
          比如你性格木納,不擅辭令,那么,別試圖讓自己在銷售、談判、辯論領域出類拔萃。如你是個行我素的設計人員,也不要試圖嘗試“我在設計方面已經混得不錯,換個HR工作做,發展一下自己”。當然,也千萬不要將對待生活的態度等同于性格,性格只影響你做事的方式,而態度影響結果。所謂消極、積極,不是性格的結果,是態度的結果。科克就是因為缺乏做一名優秀律師的氣質。

          Ø 天賦,特質
          每個人的大腦區域中,都有一個最佳潛能區——我們可以尋找、發掘、把握的命運主題。如,在學校讀書時我們就發現有些同學語文很好,而數學總不行,有些則相反。有些人運動天賦和動作技能天生就很棒,而有些人很笨拙,怎么調教都投籃不準。這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智力結構特質。

          其實,絕大多數人受到過“命運”的困擾:不管原來信不信,經過在社會上的摸爬打滾之后,都“有點點信”,只不過很多人知道不可以屈服于所謂的命運,所以更強調自己的努力,正所謂“七分人事三分天”,就是這個道理。

          是的,當你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之后,你才擁有理智、清醒的頭腦:這時你會認識到,不是每個人都會成為自己希望中的樣子,只有正確的定位自己,才能成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將軍,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總統,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老板。這已經是誰都明白的事實。

          最佳潛能區決定你可能作得優秀和卓越的領域。“努力”不一定有結果,努力可以做得“很好”,但如果不是自己的潛能所在,不能做到“卓越”。如,大音樂家貝多芬再努力,恐怕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拳擊手。

          A、角色定位

          過去職場上存在太多的理論書籍和培訓,引導我們進行專業定位、職業定位、行業定位或職務定位,他們都沒有錯,但都是一些片面的,或者表面的功夫,因此導致了很多人全力以赴還是未能成功。因為他們忽略了更加本質的內容:七分人事的努力是否符合自己的“三分天”!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從專業定位、職業定位、行業定位、職務定位觀念向角色定位觀念轉變:在團隊中,在公司、在社會,在生活圈周圍,你正在、你希望、你可以充當什么角色?他們必須是符合你“三分天”的角色。

          B、行為轉變

          a、 從“三分天”出發,從自己擁有的優勢和劣勢出發,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夢想。“定位”原理符合社會分工的規律。最佳潛能區成為主要開發區,但如果某一缺點成為屏障,要全力清除它。而某些“命中注定”、不能改變的劣勢,我們在做自我規劃的時候,要努力回避它。例如,你對音樂有非常優秀的感覺、理解和把握能力,但是你天生聲帶有問題,那么,這不是缺點而是劣勢,你就千萬別夢想做個歌唱家,否則,跟隨你一生的只有不斷的失敗和打擊。但是,你可以努力于成為一個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家。

          b、 從“不斷努力改變自己的不足”向“發揮自己的三分天”(80%精力發揮優勢,20%精力投入于改變缺點,記住:千萬不要主次顛倒!)轉變行為。過去,很多成功學的理論和職業機構的專業培訓,都告訴你:“你沒有成功是因為有哪些缺點、劣勢,從現開始,你必須按我教你的方法改變自己的缺點和劣勢,于是你就能成功。”而當你沒有成功時,你并沒有認識到他在誤導你,因為方法是正確的。可是,這正是可悲的地方——方法是正確的,可是方向卻是南轅北轍!就如你感冒了,培訓師給你的不是清涼茶,而是人參和鹿茸——而全世界總以為那是好東西!

          c、 更加可悲的時,當你堅持了很久沒有成功,而放棄努力時(其實是方向不符合自己而倍受挫折,最后“自我保護”的一種行為),你總是對他們自圓其說的結論深信不疑:“你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不能堅持!”——是的,因為你放棄了。看上去似乎確是如此!于是,成功學的大師們使得你不再怨天尤人,但卻變成開始埋怨自己——“自己不努力啊,自己不能堅持啊,怪誰呢!就是因為這樣,我才不能成功的,假設我努力,我會成功的!”——于是,慢慢的你成為阿Q。雖然你不能走陽光大道,但你本來可以走鄉間小路,可是偉大的成功學卻把你趕進死胡同!偉大的成功學就這樣扼殺了你的成功!

          d、 成功角色定位的核心:不可代替性。通過對數百名成功人士的跟蹤研究發現,他們的成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某個時段某些方面某個范圍內能作到“不可代替”。不管他們是來自大企業的老板、成功的政治人士、還是市井里做豆腐做得名聲遠播的檔口小老板,都具備某種程度某種范圍某一時間內的“不可代替”。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因此,無論你處于哪一職位,哪一行,只要適合你的潛能,你就應盡力做到卓越,做到不可代替,成為“狀元”。而不要將不符合你“三分天”的職位定位成目標。不可代替性要求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上出類拔萃。

          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剖析

          1、“職業生涯”分解

          Ø 職:職務、職位
          Ø 業:行業、專業 、公司
          Ø 生:生計,本質就是“收入”。核心主題
          Ø 涯:時間、時段,是個附加主題。

          這種看似荒謬的拆字釋義法,對“職業生涯”有一個獨特無二的定義,就是分解成“職”“業”“生”“涯”來解釋。如,你是為一個更高的職位去作選擇,還是只定位于某種職務的工作興趣?你在擇業時是注重先選行業,還是選專業,還是選公司?三者往往不是統一的,選對興趣的行業,未必符合自己專業,有符合自己專業和興趣的職位的公司,未必是你要去的公司類型……反之也然。而“公司”要素中,去大公司(外資,國企)還是小公司(私企),也常是選擇的矛盾。而收入,就絕對是一個核心問題,哪怕你的選擇主要是“為了去大公司發展自己某種能力,多少工資無所謂”,但起碼你內心一定有個底線,有個增加收入的計劃和欲望(也許你自問:發展某種能力是為了什么?就會發現,最后的答案,都和金錢有一定關系)。而時間,常常是自我規劃中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卻是個重要的主題因素。因為我們發現第一章提到的“五個迷茫的問題”,自己的現狀沒有變化,事實就是因為沒有隨“時間”變動而變得更好。你必須首先確定:你愿意、你計劃在某一公司、某一行業、某一領域、某一職位干多久,才能規劃所有的行動計劃和下一步的方向。很多求職者在這些問題上往往是模糊的、或無法準確選擇的,因為不知道選擇的正確依據是什么。

          2、來自“馬拉松”的恐懼

          如果你的職業生涯的任何方面沒有隨時間發生變化,那就是一場“恐怖的馬拉松”,要消除恐怖,要理智的從東家挑水轉到西家挑水,自己必須清晰回答10個問題:

          1) 現在的工作一開始就是這么無聊嗎?(答不是,就可能是自身有問題,如能力進步停滯)
          2) 同樣職位的同事也認為這份工作無趣嗎?(如果不是,可能是自己態度問題;是,則公司HR管理有問題)
          3) 在工作上是否仍有學習與成長的空間?(有則不要輕易跳槽)
          4) 如果重新選擇職務,自己最想做什么工作?(關鍵問題:是興趣和“三分天”所在還是為了“新鮮感”?)
          5) 留在原來的公司,有換跑道的可能嗎?(有,則不要輕易跳槽,但即使有,也要考慮是否有利于自己核心能力的發展)
          6) 跳槽到其它公司,有換跑道的可能嗎?(這種可能不是概率上的;而是基于對自己能力的認識)
          7) 朋友轉換跑道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當局者迷,可以作為參照物)
          8) 自己有轉換跑道的本錢(專長或興趣)嗎? (核心問題,答案否定則不要考慮)
          9) 如果有進修機會,最希望學什么?為什么?(補自己的不足,更要強化自己能力上的優秀領域)
          10) 自己想象中的一段時期(1、3、10年)后是什么樣子?(未來的定位)

          而這些問題的核心,就是是否清楚“選擇”將會付出哪些“機會成本”,以及選擇的“資本能力”如何。喜新厭舊是人類的好奇心的本能;而“選擇”是恐懼的原因,人們會因為害怕機會成本的付出而不敢選擇。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在“跳槽”的選擇上,你必須清楚10個問題的答案,謀定而動。

          3、錯誤的傳統職業生涯路線

          但謀定而動之前,還要清楚,很多流行的職業生涯的觀念是錯誤的。目前社會上流行兩種“職業生涯路線”,筆者認為都是錯誤的,因為很多非正確的跳槽現象,及多數人職業生涯的失敗,都和這兩種觀念的誤導有關:

          Ø 向金字塔頂攀(職位、資歷)
          Ø 向獨木橋前進(與某一專業、經驗或背景最直接聯系的單一方向)

          錯誤用的原因:

          a. 金字塔尖只有一塊金子——如果公司告訴你,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那只是一個和“老天是公平的”一樣的政治謊言;如果你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可以升職”,那你就是具有片面的理解和錯誤的思想——你應該清醒的知道,一批員工只有一、二人最終獲得這個空間。

          正確的意思是:空間可能是你能力、潛力的空間,不是職位空間。而對于職位而言,公司提供的只能是機會(且絕大多數公司的機會不是表面標榜的對每個人平等的),而不是空間。

          b. 條條道路通羅馬——現代社會的一切都是以變應變。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已經從“追求終身的就業”變成“追求終生的就業能力”。獨木橋如果不符合自己的“三分天”,就成了“奈何橋”!

          4、從我自身的經驗向大家談職業規劃的誤區與正確方向:

          Ø 誤區:升遷構成成功職業生涯的一部分,所有的工作(學習)是為了一份成功的人生簡歷。
          錯誤原因:為了給別人看自己的成功,在乎別人的評價。

          Ø 正確:績效或崗位成就才是成功職業生涯的標志;快樂的工作著并充滿成就(或有收獲感、充實感)是成功的職業生涯。
          正確理由:為自己而生活。在乎自己的感受。

          圍城有那么一句話“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進來”,程序員如此,其它的估計也是這樣吧。 

          posted on 2007-09-20 10:47 逝去的圣男 閱讀(417) 評論(1)  編輯  收藏

          FeedBack:
          # re: 走出圍城—程序員職業生涯規劃路線圖 (轉csdn)[未登錄]
          2011-10-24 19:16 | 周波
          這么好的文章,一定要頂一下!  回復  更多評論
            

          只有注冊用戶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網站導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江县| 中西区| 西和县| 甘南县| 库尔勒市| 武胜县| 油尖旺区| 昔阳县| 南城县| 江西省| 曲周县| 彰化县| 疏勒县| 方正县| 且末县| 柘城县| 建湖县| 平乡县| 永兴县| 当阳市| 莆田市| 洛浦县| 津市市| 通城县| 甘德县| 内黄县| 亚东县| 宝清县| 博爱县| 延安市| 武邑县| 西乡县| 清水县| 玛纳斯县| 栾城县| 观塘区| 米林县| 罗江县| 潼关县| 电白县| 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