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玉門前----雁北飛
          自古多情傷離別,雁已北飛,冷若清湖水,今宵夢醒何處,楊柳岸小風嬋月…
          posts - 11,comments - 5,trackbacks - 0
          線性表,鏈表,哈希表是常用的數據結構,在進行Java開發時,JDK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相應的類來實現基本的數據結構。這些類均在java.util包中。本文試圖通過簡單的描述,向讀者闡述各個類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確使用這些類。 Collection ├List │├LinkedList │├ArrayList │└Vector │ └Stack └Set Map ├Hashtable ├HashMap └WeakHashMap Collection接口   Collection是最基本的集合接口,一個Collection代表一組Object,即Collection的元素(Elements)。一些Collection允許相同的元素而另一些不行。一些能排序而另一些不行。Java SDK不提供直接繼承自Collection的類,Java SDK提供的類都是繼承自Collection的“子接口”如List和Set。   所有實現Collection接口的類都必須提供兩個標準的構造函數:無參數的構造函數用于創建一個空的Collection,有一個Collection參數的構造函數用于創建一個新的Collection,這個新的Collection與傳入的Collection有相同的元素。后一個構造函數允許用戶復制一個Collection。   如何遍歷Collection中的每一個元素?不論Collection的實際類型如何,它都支持一個iterator()的方法,該方法返回一個迭代子,使用該迭代子即可逐一訪問Collection中每一個元素。典型的用法如下:     Iterator it = collection.iterator(); // 獲得一個迭代子     while(it.hasNext()) {       Object obj = it.next(); // 得到下一個元素     }   由Collection接口派生的兩個接口是List和Set。 List接口 List是有序的Collection,使用此接口能夠精確的控制每個元素插入的位置。用戶能夠使用索引(元素在List中的位置,類似于數組下標)來訪問List中的元素,這類似于Java的數組。 和下面要提到的Set不同,List允許有相同的元素。   除了具有Collection接口必備的iterator()方法外,List還提供一個listIterator()方法,返回一個ListIterator接口,和標準的Iterator接口相比,ListIterator多了一些add()之類的方法,允許添加,刪除,設定元素,還能向前或向后遍歷。   實現List接口的常用類有LinkedList,ArrayList,Vector和Stack。 LinkedList類   LinkedList實現了List接口,允許null元素。此外LinkedList提供額外的get,remove,insert方法在LinkedList的首部或尾部。這些操作使LinkedList可被用作堆棧(stack),隊列(queue)或雙向隊列(deque)。   注意LinkedList沒有同步方法。如果多個線程同時訪問一個List,則必須自己實現訪問同步。一種解決方法是在創建List時構造一個同步的List:     List list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new LinkedList(...)); ArrayList類   ArrayList實現了可變大小的數組。它允許所有元素,包括null。ArrayList沒有同步。size,isEmpty,get,set方法運行時間為常數。但是add方法開銷為分攤的常數,添加n個元素需要O(n)的時間。其他的方法運行時間為線性。   每個ArrayList實例都有一個容量(Capacity),即用于存儲元素的數組的大小。這個容量可隨著不斷添加新元素而自動增加,但是增長算法并沒有定義。當需要插入大量元素時,在插入前可以調用ensureCapacity方法來增加ArrayList的容量以提高插入效率。   和LinkedList一樣,ArrayList也是非同步的(unsynchronized)。 Vector類   Vector非常類似ArrayList,但是Vector是同步的。由Vector創建的Iterator,雖然和ArrayList創建的Iterator是同一接口,但是,因為Vector是同步的,當一個Iterator被創建而且正在被使用,另一個線程改變了Vector的狀態(例如,添加或刪除了一些元素),這時調用Iterator的方法時將拋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因此必須捕獲該異常。 Stack 類   Stack繼承自Vector,實現一個后進先出的堆棧。Stack提供5個額外的方法使得Vector得以被當作堆棧使用。基本的push和pop方法,還有peek方法得到棧頂的元素,empty方法測試堆棧是否為空,search方法檢測一個元素在堆棧中的位置。Stack剛創建后是空棧。 Set接口   Set是一種不包含重復的元素的Collection,即任意的兩個元素e1和e2都有e1.equals(e2)=false,Set最多有一個null元素。   很明顯,Set的構造函數有一個約束條件,傳入的Collection參數不能包含重復的元素。 請注意:必須小心操作可變對象(Mutable Object)。如果一個Set中的可變元素改變了自身狀態 導致Object.equals(Object)=true將導致一些問題。 Map接口   請注意,Map沒有繼承Collection接口,Map提供key到value的映射。一個Map中不能包含相同的key,每個key只能映射一個value。Map接口提供3種集合的視圖,Map的內容可以被當作一組key集合,一組value集合,或者一組key-value映射。 Hashtable類   Hashtable繼承Map接口,實現一個key-value映射的哈希表。任何非空(non-null)的對象都可作為key或者value。   添加數據使用put(key, value),取出數據使用get(key),這兩個基本操作的時間開銷為常數。   Hashtable通過initial capacity和load factor兩個參數調整性能。通常缺省的load factor 0.75較好地實現了時間和空間的均衡。增大load factor可以節省空間但相應的查找時間將增大,這會影響像get和put這樣的操作。 使用Hashtable的簡單示例如下,將1,2,3放到Hashtable中,他們的key分別是”one”,”two”,”three”:     Hashtable numbers = new Hashtable();     numbers.put(“one”, new Integer(1));     numbers.put(“two”, new Integer(2));     numbers.put(“three”, new Integer(3));   要取出一個數,比如2,用相應的key:     Integer n = (Integer)numbers.get(“two”);     System.out.println(“two = ” + n);   由于作為key的對象將通過計算其散列函數來確定與之對應的value的位置,因此任何作為key的對象都必須實現hashCode和equals方法。hashCode和equals方法繼承自根類Object,如果你用自定義的類當作key的話,要相當小心,按照散列函數的定義,如果兩個對象相同,即obj1.equals(obj2)=true,則它們的hashCode必須相同,但如果兩個對象不同,則它們的hashCode不一定不同,如果兩個不同對象的hashCode相同,這種現象稱為沖突,沖突會導致操作哈希表的時間開銷增大,所以盡量定義好的hashCode()方法,能加快哈希表的操作。   如果相同的對象有不同的hashCode,對哈希表的操作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期待的get方法返回null),要避免這種問題,只需要牢記一條:要同時復寫equals方法和hashCode方法,而不要只寫其中一個。   Hashtable是同步的。 HashMap類   HashMap和Hashtable類似,不同之處在于HashMap是非同步的,并且允許null,即null value和null key。,但是將HashMap視為Collection時(values()方法可返回Collection),其迭代子操作時間開銷和HashMap的容量成比例。因此,如果迭代操作的性能相當重要的話,不要將HashMap的初始化容量設得過高,或者load factor過低。 WeakHashMap類   WeakHashMap是一種改進的HashMap,它對key實行“弱引用”,如果一個key不再被外部所引用,那么該key可以被GC回收。 總結   如果涉及到堆棧,隊列等操作,應該考慮用List,對于需要快速插入,刪除元素,應該使用LinkedList,如果需要快速隨機訪問元素,應該使用ArrayList。   如果程序在單線程環境中,或者訪問僅僅在一個線程中進行,考慮非同步的類,其效率較高,如果多個線程可能同時操作一個類,應該使用同步的類。   要特別注意對哈希表的操作,作為key的對象要正確復寫equals和hashCode方法。   盡量返回接口而非實際的類型,如返回List而非ArrayList,這樣如果以后需要將ArrayList換成LinkedList時,客戶端代碼不用改變。這就是針對抽象編程。 Iterator接口 Iterator模式是用于遍歷集合類的標準訪問方法。它可以把訪問邏輯從不同類型的集合類中抽象出來,從而避免向客戶端暴露集合的內部結構。 Iterator模式總是用同一種邏輯來遍歷集合:   for(Iterator it = c.iterater(); it.hasNext(); ) { ... }   奧秘在于客戶端自身不維護遍歷集合的"指針",所有的內部狀態(如當前元素位置,是否有下一個元素)都由Iterator來維護,而這個Iterator由集合類通過工廠方法生成,因此,它知道如何遍歷整個集合。   客戶端從不直接和集合類打交道,它總是控制Iterator,向它發送"向前","向后","取當前元素"的命令,就可以間接遍歷整個集合。   首先看看java.util.Iterator接口的定義: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 {   boolean hasNext();   Object next();   void remove();   } 依賴前兩個方法就能完成遍歷,典型的代碼如下:   for(Iterator it = c.iterator(); it.hasNext(); ) {   Object o = it.next();   // 對o的操作...   }   在JDK1.5中,還對上面的代碼在語法上作了簡化:   // Type是具體的類型,如String。   for(Type t : c) {   // 對t的操作...   }   每一種集合類返回的Iterator具體類型可能不同,Array可能返回ArrayIterator,Set可能返回SetIterator,Tree可能返回TreeIterator,但是它們都實現了Iterator接口,因此,客戶端不關心到底是哪種Iterator,它只需要獲得這個Iterator接口即可,這就是面向對象的威力。 要確保遍歷過程順利完成,必須保證遍歷過程中不更改集合的內容(Iterator的remove()方法除外),因此,確保遍歷可靠的原則是只在一個線程中使用這個集合,或者在多線程中對遍歷代碼進行同步。   最后給個完整的示例:   Collection c = new ArrayList();   c.add("abc");   c.add("xyz");   for(Iterator it = c.iterator(); it.hasNext(); ) {   String s = (String)it.next();   System.out.println(s);   }   如果你把第一行代碼的ArrayList換成LinkedList或Vector,剩下的代碼不用改動一行就能編譯,而且功能不變,這就是針對抽象編程的原則:對具體類的依賴性最小。
          posted on 2005-12-27 15:44 風吹玉門前----雁北飛 閱讀(316) 評論(1)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J2EE網海拾貝

          FeedBack:
          # re: 略說Java之util類(轉貼)
          2008-10-14 17:25 | ThingInJava
          有意思么?  回復  更多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安宁市| 仪陇县| 驻马店市| 溧水县| 临朐县| 龙川县| 馆陶县| 苍山县| 淳化县| 阿荣旗| 渑池县| 团风县| 巴南区| 普兰县| 陆川县| 安岳县| 工布江达县| 资源县| 山东省| 临海市| 滁州市| 米林县| 桑植县| 武乡县| 德钦县| 郑州市| 库车县| 内丘县| 涿鹿县| 正安县| 绥中县| 西昌市| 栾城县| 红安县| 潞西市| 阜城县| 莆田市| 百色市| 阿坝县| 汉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