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app質量保障體系探討
隨著移動客戶端產品的快速發展,整體的節奏也在加速,無線事業部技術團隊要在1-2周時間內確保一個可以上線的版本而不出大的問題,作為測試人員我們希望跟團隊一起在最后能響亮的對產品質量喊出“YES”,而不是“NO”。
作為產品質量最后的一道把關者,要如何在短時間的快速迭代中高效保證質量? 質量問題只有在測試環節才被重視和關注么?那么其他環節測試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最初面對效率與質量,似乎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能兼得的時候,曾不止一次問自己團隊類似的問題。在過去的1年里我們也摸索了很多,遇到過很多困難,確實發現了不少問題。最終嘗試了這種全過程質量保障的方式,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下:為什么我們要跳出單一的測試環節,從整個項目研發的全過程出發去關注效率與質量。
產品在進入開發階段后除了編碼引入的bug外,整個過程(打包-提測-發布-監控)都有可能引入質量和用戶體驗問題。而這些過程引入的問題讓我們的技術人員精力分散,效率降低,進而導致質量有所下降。
舉個例子,在打包環節我們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1、以前要測試IOS-App,沒有mac設備的童鞋必須要找開發人員線下要測試包;
2、IOS-App想要搞內測版,每次必須整理好工程代碼打成壓縮包上傳;
3、android-App雖沒有設備限制大家可以自主打包,但由于太自由了,導致相互測試與調試的包都不夠一致,結果要驗證多次。
4、android客戶端發布前的幾百個渠道包,依靠某程序員單機打包得耗上半天;
這些問題不是引入bug的罪魁禍首,但卻直接影響了找出bug、修復bug的效率。大家希望能有辦法讓項目組能盡可能的專注。所以我們將它關注起來,出現了摩天輪上的打包系統(摩天輪即為阿里無線內部以提升質量和效率為主的一個工具化平臺)。項目打包通過界面配置和系統自動觸發的方式,不但將之前投入到這些工作中的人力解放出來,也避免了以前開發/測試獲取包信息對應不一致,排查問題對不上座的現象。目前已支持全集團40多個app產品的系統打包。
當然提測階段仍然是我們關注做多的一環節,遇到的各類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我們都知道移動應用的測試,除了client端之外,縱向受網絡和服務端的干擾,橫向受各種廠商型號的設備兼容性影響。
再一起來看看下面我們曾遇到的問題:
1、客戶端的測試要如何去便捷覆蓋服務端邏輯?
2、如何從客戶端更直觀的去檢測隱藏在后端的邏輯?
3、不同的機型到底要覆蓋多少才會有底,具體又要如何去選擇覆蓋?
4、移動平臺的多樣性帶來的自動化維護成本,如何才能快速投入產出?
5、穩定性方面的測試投入耗時較多,測試任務繁重。
隨著移動客戶端產品的快速發展,整體的節奏也在加速,無線事業部技術團隊要在1-2周時間內確保一個可以上線的版本而不出大的問題,作為測試人員我們希望跟團隊一起在最后能響亮的對產品質量喊出“YES”,而不是“NO”。
作為產品質量最后的一道把關者,要如何在短時間的快速迭代中高效保證質量? 質量問題只有在測試環節才被重視和關注么?那么其他環節測試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最初面對效率與質量,似乎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不能兼得的時候,曾不止一次問自己團隊類似的問題。在過去的1年里我們也摸索了很多,遇到過很多困難,確實發現了不少問題。最終嘗試了這種全過程質量保障的方式,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下:為什么我們要跳出單一的測試環節,從整個項目研發的全過程出發去關注效率與質量。
產品在進入開發階段后除了編碼引入的bug外,整個過程(打包-提測-發布-監控)都有可能引入質量和用戶體驗問題。而這些過程引入的問題讓我們的技術人員精力分散,效率降低,進而導致質量有所下降。
舉個例子,在打包環節我們曾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1、以前要測試IOS-App,沒有mac設備的童鞋必須要找開發人員線下要測試包;
2、IOS-App想要搞內測版,每次必須整理好工程代碼打成壓縮包上傳;
3、android-App雖沒有設備限制大家可以自主打包,但由于太自由了,導致相互測試與調試的包都不夠一致,結果要驗證多次。
4、android客戶端發布前的幾百個渠道包,依靠某程序員單機打包得耗上半天;
這些問題不是引入bug的罪魁禍首,但卻直接影響了找出bug、修復bug的效率。大家希望能有辦法讓項目組能盡可能的專注。所以我們將它關注起來,出現了摩天輪上的打包系統(摩天輪即為阿里無線內部以提升質量和效率為主的一個工具化平臺)。項目打包通過界面配置和系統自動觸發的方式,不但將之前投入到這些工作中的人力解放出來,也避免了以前開發/測試獲取包信息對應不一致,排查問題對不上座的現象。目前已支持全集團40多個app產品的系統打包。
當然提測階段仍然是我們關注做多的一環節,遇到的各類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我們都知道移動應用的測試,除了client端之外,縱向受網絡和服務端的干擾,橫向受各種廠商型號的設備兼容性影響。
再一起來看看下面我們曾遇到的問題:
1、客戶端的測試要如何去便捷覆蓋服務端邏輯?
2、如何從客戶端更直觀的去檢測隱藏在后端的邏輯?
3、不同的機型到底要覆蓋多少才會有底,具體又要如何去選擇覆蓋?
4、移動平臺的多樣性帶來的自動化維護成本,如何才能快速投入產出?
5、穩定性方面的測試投入耗時較多,測試任務繁重。
版權聲明:本文出自51Testing軟件測試網電子雜志第三十期投稿文章中。51Testing軟件測試網及相關內容提供者擁有51testing.com內容的全部版權,未經明確的書面許可,任何人或單位不得對本網站內容復制、轉載或進行鏡像,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posted on 2013-08-09 10:38 順其自然EVO 閱讀(340)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