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快樂
莊周和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周看到橋下水中的魚,說道:“魚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是魚兒的樂趣。”惠施問:“你不是魚,怎么能知道魚的樂趣?”莊周反問:“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樂趣?”
巧譏和尚
隋朝人盧嘉言到寺廟拜佛,順便到僧房中看望。有個和尚善于論議,盧嘉言便與他談話,互相戲弄,這個和尚難不倒嘉言。在座的另有兩個和尚,見狀也幫這個和尚,雙方論辯交鋒,往復幾個回合,三個和尚都敗下陣來。嘉言笑道:“三位師父均不懂樗(chū)蒲賭博的游戲,為何要與弟子辯論?”
和尚問道:“我們相互辯難,為何還要懂樗蒲?”
盧嘉言即言道:“你們難道沒聽樗蒲的人常說‘三個禿不敵一個盧’,師父們與我辯爭,怎能取勝?”
在場的人聞此言哄堂大笑,三個和尚也無話可應。
老師不可嘲
東漢人邊韶,字孝先,教授幾百人讀儒家經書。有一次他在白天坐著打瞌睡,弟子們便私下嘲笑他說:
“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
邊韶暗地里探知了這些話,想起《論語》中曾記載孔子感嘆自己很久沒夢見周公,就立刻作嘲語反駁道:
“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
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嘲笑的的弟子們聽了這話,十分慚愧。
編草苫與織繡錦
《詩經·豳風·七月》中有“春日遲遲,采蘩祁祁”的句子。隋朝盧思道曾與壽陽人庾知禮一起作詩。庾知禮的詩已經作完,而盧思道還未作成。庾知禮便利用《七月》詩的句子作了個藏詞語說:“盧詩何太春日?”這是嘲笑盧思道的詩遲遲不成。思道馬上反唇相譏:“自許編苫快,嫌他織錦遲!”
誦詩相譏
唐朝有僧人名法軌,身材矮校他曾在寺中講經,有個叫李榮的也來與他辯論經義。法軌在高座上誦詩嘲弄李榮:
“姓李應須李,名榮又不榮。”
李榮應聲續道:
“身材三尺半,頭毛猶未生。”
妙語得官
后魏人孫紹,官職為太府少卿,年紀很大了,也沒能提升為正卿。有一次,高帝召見他,問道:“陳年紀怎么這樣老?”
孫紹答道:
“臣年紀雖老,而臣‘卿’還‘少’。”
于是高帝提升他為太府正卿。
驢和馬
晉人諸葛恢與丞相王導爭論姓氏的先后。王導說:“為什么人們習慣說‘王葛’而不說‘葛王’?”諸葛恢答道:
“譬如人們習慣說‘驢馬’,驢難道能比得上馬嗎?”
截鼻補眼
隋朝有僧人三藏法師,其父本是胡地商人,他本人生在中原,但面貌儀容,仍是胡人的樣子,深眼窩,高鼻梁。此人對佛經很有研究,而且口才很好。有一年四月初八佛生日時,三藏法師設齋演說,當時朝廷官員、道俗聽眾達千余人。有個大德法師和幾位官員向三藏提問辯難,三藏均隨問即對,義理不窮。最后,有一個小兒,姓趙,年方十三,從眾人中走出。眾人看三藏法師口辯敏捷,無人能勝,而且剛才參與辯難的都是德高年長的高僧、官員,忽然見這小兒欲上前辯論,個個都不覺失笑。只見小兒神情自若,上前就座,大聲向三藏提問。三藏見是個小孩,便即說道:
“此郎君子,聲高而身小,何不以聲補身?”
小兒應聲反駁道:
“法師因弟子聲高身小,即問何不以聲補身;而法師眼深而鼻長,何不截鼻而補眼?”
眾人聽了都很驚異,紛紛起立大笑。當時已是初夏,法師左手持如意,右手搖團扇,因為眾人笑聲未定,法師自己又在思量答語,即用手中的團扇遮住臉,低頭思索。小兒又大聲說道:
“圓扇團團,形如滿月,藏不住兔,掩不住狐。”
眾人又大笑。法師只好拿開扇子,用如意比比劃劃,開始論辯。話未說完,如意頭卻被揮落。小兒即起身對法師說:
“如意既折,辯鋒亦摧。”說完行禮而去。三藏惱怒又慚愧,越發無話可應。眾人見狀無不歡笑。
幼兒機辯
《論語》上記載孔子評論周代禮儀說:“郁郁乎文哉!”是說周代禮儀豐富多采。又記載孔子說:“草上之風必偃。”是說統治者的作風像風,百姓的作風像草,風往哪邊吹,草往哪邊倒。晉代王絢,是王彧(yù)的兒子。他六歲時,外祖父何尚之很賞識他,教他讀《論語》。古人有避長者名諱的規矩,讀書遇到與長輩名字相同的字,要改讀成別的字。當讀到“郁郁乎文哉”時,因為“郁”和“彧”同音,而且吳地人稱呼父親為“爺”,所以何尚之與外孫開玩笑說:“這一句可改為‘耶耶乎文哉’。”
王絢立即拱手回答道:
“尊者之名,怎能拿來開玩笑?如果這樣,‘草上之風必偃’是不是也能改為‘草翁之風必舅’?”王絢說的“翁”即指何尚之,因“尚”與“上”同音;“舅”指何尚之的兒子何偃。
聰明者不長壽
南朝齊主客郎李恕,身材矮小,卻穿一件長長的袍子,盧詢祖的腰很粗,卻捆一條短衣帶。李恕開盧詢祖的玩笑說:
“盧郎腰粗帶難匝。”
詢祖馬上反唇相譏:
“丈人身短袍易長。”
“丈人”是對老人的尊稱,因李恕年紀大,所以盧詢祖稱的“丈人”。李恕見沒難住盧詢祖,便又加一句:
“盧郎聰明,必不長壽。”
盧詢祖立即答道:
“我看到老大人白發蒼蒼,也就知道自己不算太愚蠢。”
一只鳳
《論語》上記載有個楚國狂人路遇孔子時唱歌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晉初人鄧艾口吃,與人說話時常自稱“艾……艾”。晉文帝司馬昭與他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共有幾個‘艾’?”鄧艾立即對答道:
“楚狂人唱的‘鳳兮鳳兮’,指的是一只鳳。”
鱉踢腳
蘇東坡與司馬光議論事情。司馬光的說法,與東坡不合,東坡說:“您這番議論,像鱉互相踢腳。”
司馬光不解其意,問道:“鱉怎能踢腳?”
東坡說:
“所以我才說您是鱉踢腳。”
方口和尖口
唐朝有個進士姓“單(單)”,他到官署應試時,官署里的人把他的姓誤寫成“”。他便請求說:
“我雖然出身并不在名門世家,但姓氏也不愿被人隨意改動,請為我改正過來。”
官署的人說:“方口和尖口差不多,何至于這么認真?”
那人立即反問道:
“那么,‘臺州吳兒縣’改成‘呂州矣兒縣’,行嗎?”
不死之藥
有人獻給楚王長生不死的藥,有位射士把藥拿來吃了。楚王要殺他,他分辯道:
“我以為它是不死之藥,所以才吃了它。現在若為此而殺了我,那豈不成了殺人藥了嗎?”
楚王笑著放了他。
水土不同
齊國大臣晏嬰出使到楚國,楚王聽說他機智善辯,想使他折服,便預先讓人捆一個囚徒,在楚王接見晏嬰時,押著這囚徒從殿前經過。楚王便問:“這是個什么人?”楚王的左右答道:“是齊國人。”楚王又問:“他犯了什么罪?”左右回答說:“偷盜。”
楚王便回過頭來看著晏嬰責問道:“你們齊國人有偷盜的愛好嗎?”
晏嬰答道:
“大王肯定聽說過,橘子生長在江南,到江北就變成枳,這是因為江南江北的水土不同。這個人在齊國不偷盜,到楚國來就偷盜,由此可見,是楚國的水土人情使他變成這樣了吧?”
“水草大王”與“夫人”
李茂真的兒子李從曮(yǎn)在鳳翔當節度使。有一次,他過生日,秦鳳、魏博等地的地方官都派使者來送禮祝賀。秦鳳的使者長相丑陋,多胡須,而魏博的使者則白皙美貌,像個女子。飲酒時兩人正好坐在一起,魏博使者開玩笑說:
“今天不幸,與水草大王坐在一塊兒。”
秦鳳使者當即回敬道:
“夫人不要多嘴。”
眾人聽了,大笑不止。
狗國
齊國大臣晏嬰身材短校他出使到楚國,楚國人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請晏嬰進去。晏嬰不進小門,說:
“出使到狗國才從狗門進,現在我到楚國來,不應當從狗門進。”
進宮后,楚王問晏嬰:“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答道:“齊國首都臨淄,繁華得很。人們的衣袖全張開就像帳篷,每個人揮去臉上的汗,就像下雨,怎么能說沒有人?”楚王反問道:“那怎么會派你這樣的人到楚國來?”
晏嬰回答說:
“齊國派使音,有能力的人才派去見有能力的國君,無能的人派去見無能的國君。我是最無能的,所以派到大王您這兒來了。”
將蝗蟲押來
錢穆甫為如皋縣縣令。有一年天旱,蝗蟲為害,而與如皋相鄰的泰興縣縣令卻欺騙上司,說:“本縣境內無蝗蟲。”
不久,蝗災大起,上司責怪下來,泰興縣令無話辯解,只好說:“我們縣本來沒有蝗蟲,都是從如皋縣飛來的。”并發文書讓如皋縣加緊捕捉蝗蟲,勿使鄰縣受害。錢穆甫接到文書后,在下面寫了幾句話,又將文書發回泰興。那幾句話是:
“蝗蟲本是天災,并非縣令無才。既從敝處飛去,卻請貴縣押來。”
眼熱
有個叫王文成的,新近被朝廷封了爵位,同僚中有個人很眼饞。有一次,王文成入朝,戴了一頂帽子,兩邊有垂帛遮住耳朵。那個同僚見了笑道:“先生耳冷嗎?”王文成答道:
“我不耳冷,先生眼熱。”
騙人出門
朱古民有文才,為人機敏,善開玩笑。有一天,他在湯生的書齋里,湯生對他說:“你平日多智謀,假如今天我坐在屋里,你能把我騙到門外嗎?”朱古民說:“門外風大寒冷,你肯定不愿出去;假若你在門外站著,我利用屋里有座、暖和舒服引誘你,你定會聽我的。”
湯生信了他的話,出門站在外面,對朱古民說:“你怎么能騙我進屋?”朱古民拍手笑道:“我已把你騙出門了!”
侍郎相謔
明代景泰年間,兵部、刑部的官員聚在一起。當時于謙為兵部尚書,這個職務古代稱“大司馬”;俞士悅為刑部尚書,這個職務古代稱“大司寇”。
刑部侍郎同兵部侍郎開玩笑說:“于公是大司馬,您不就成了少司驢了嗎?”兵部侍郎反唇相譏道:
“俞公為大司寇,您就是少司賊了!”
“駙驢”與“侍狗”
副使官崔允是駙馬崔元的弟弟。他剛考中進士時,與一同考中的王侍郎的兒子王寅一起去看望王寅的同鄉前輩。那人詢問崔允是誰,王寅說:“這位是崔駙馬的弟弟。他哥哥是駙馬,他是駙驢。”
崔允即刻反擊道:
“這是王侍郎的兒子,他父親做侍狼,他是侍狗。”
洗馬
劉定之升任洗(xiǎn)馬官,在帝王或太子出行時,騎馬為先導。有一天上朝時,他遇到少司馬王偉。王偉與他開玩笑說:“皇宮里的馬多,洗馬要一匹一匹地洗。”劉定之答道:
“何止皇宮的馬,各位司馬如果臟了,我也要洗洗。”
“增廣”與“檢討”
內鄉縣人李蓘(gǔn)做翰林檢討官,他弟弟叫李癊(yīn),卻長期為增廣生員,未考得一官半職。李蓘寫信給弟弟說:“你今年增廣,明年增廣,不知增得多少?廣得多少?”
李癊回信說:
“你今日檢討,明日檢討,不知檢得什么?討得什么?”
“禿”字
蘇州太湖包山寺有位僧人叫天靈,博學通文。曾有個秀才調侃他說:“禿驢的‘禿’字怎樣寫?”
天靈答道:
“把秀才的‘秀’字的屁股彎調轉過來就是。”
紅米白米
有個人新近喪母,偶然吃了頓紅米飯。一個迂腐的儒生便指責他在居喪期間不該這樣做。喪母者問他什么原因,他說:“紅色是喜慶的顏色,居喪時不該吃。”喪母者反問道:
“那么,吃白米飯的人,都是有喪事嗎?”
賊道人
壽春有位道人,拿了自己的小像求學士解縉在上面題詩。
解縉寫道:
“賊,賊,賊。”
道士愕然。解縉繼續寫道:
“有影無形拿不得。只因偷卻呂仙丹,而今反作蓬萊客。”
“面上豆”與“肚里草”
常熟人嚴訥,長了一臉麻子。新鄭人高拱作文章時,常常先在腹中起草。當時的人常笑他倆一個是“蘇州鹽豆”,一個是“河南蹇驢”。二人有一天相遇,高拱對嚴訥說:
“公豆在面上。”
嚴訥反唇相譏:
“公草在肚里。”
徐廣文
明代人徐廣文,性情狂放,善調謔,機智聰敏。他年輕時,曾與侍御唐萬陽一起游歷。一天晚上,二人坐在燈下,廣文打瞌睡,萬陽將他叫醒,并出句子讓他對。上句說:“眼皮墮地,難觀孔子之書。”
廣文對句說:“呵欠連天,要做周公之夢。”萬陽聽了大笑。
又有一天,徐廣文乘船,正值夏月,而天氣卻很涼爽。船家嘆道:“長江無六月。”廣文馬上接過話頭說:
“對,過了五月,就是七月。”
船家聽了大笑。
徐廣文參加科舉考試前,地方官設宴為他們送行。第二天,他到督學衙門拜謝,守門人勒索他銀子,才為他通報。廣文給了他銀子,等守門人通報過之后,卻不進門,要轉身離開。守門人只好還了他的銀子,他才進去。
年老官小
吳中之俗,人們喜次相互開玩笑,不避貴賤。有一個鄉官,職位低微,迎接一妓女下船,突然問妓女道:
“人都稱你‘小娘’,為何年紀卻又老了?”
妓女反駁道:
“您既稱為老爹,為什么官職又小?”
隱語為對
有個讀書人家里很窮,他的朋友過生日,他想去祝賀,卻沒有酒,只好拿了一瓶水。見了面時,他對朋友說:
“請讓我以歇后語給您祝壽:‘君子之交淡如。’”
朋友即刻答道:
“醉翁之意不在。”
打便是不打
一個秀才,夏日里到寺中去參拜一個禪師,這禪師卻坐在那里,不起身行禮。秀才很驚奇,便問他為什么,禪師答道:
“我不起身便是起身。”
秀才聽了,便以扇柄狠狠敲了禪師的頭一下,禪師也驚奇地問他為什么,秀才答道:“我打你便是不打你。”
夢是反的
有個人告訴朋友說:“昨天夜里我夢見自己在大哭,這肯定不是好兆頭。”朋友解釋說:“不妨不妨,陰陽相反,夜里夢見大哭,白天里就是大笑。”
那人又說:
“如果陰陽完全相反,那么夜里夢見有我在哭,到了白天豈不是無我在笑?”
破鍋不賣
賣鍋的人常當著買主把鍋底擲地作聲,以表明自己的鍋結實無損。有一次,一個賣鍋的把鍋一擲,卻擲破了,他便對買主說:
“像這樣的鍋,是不賣給你的。”
鹿和獐
王安石的兒子王雱(pāng)只有幾歲時,有位客人把一只鹿和一只獐關在同一個籠子里獻給王安石。正好王雱在跟前,客人便問他:“你知不知道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雱其實并不認識,他想了一會兒,答道:
“獐旁邊的是鹿,鹿旁邊的是獐。”
上達下達
《論語》上記載孔子說過:“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意思是說君子通達于仁義之理,而小人通達于財利。有兩個人,一個叫達毅,一個叫王達,二人同為郎中官。一天簽署公文時,王達開玩笑戲弄達毅說:
“每次簽名時,都以你的上半作我的下半。”
達毅應聲答道: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于謙對僧人
明大臣于謙年幼時,母親把他的頭發梳成雙角。有一天他在學館玩,僧人蘭古春見到后,逗他說:“牛頭喜得生龍角。”于謙立即對出下句:“狗口何曾出象牙。”蘭古春聽了感到很驚奇。
于謙回家后對母親說:“以后不梳雙髻了。”過了幾天,蘭古春又過學館,看到于謙已梳成三角發髻,又逗他說:“三角如鼓架。”于謙又對道:“一禿似擂槌。”
戴大賓妙對
戴大賓八歲時在學校里,老師指著廳上的椅子出對說:“虎皮褥蓋學士椅。”大賓立即對道:“兔毫筆寫狀元坊。”老師很驚奇。
十三歲時,戴大賓在鄉試中得中,有個做官的來訪謁他父親,見大賓在庭院游戲,還是個稚童,以為不過是個小學生,就出對子試他說:“月圓。”大賓即對道:“風扁。”那人問:“風怎么會扁?”大賓答道:“一有縫就鉆進去,不扁怎能做到?”那人又出一個句子說:“鳳鳴。”大賓應聲答道:“牛舞。”那人問:“牛何嘗能舞?”大賓解釋道:“《尚書》上說:
‘百獸率舞。’牛不在其中嗎?”
“容易”對
明成祖朱棣曾對學士解縉說:“有一個書上的句子,很難對出下句,這個書句是‘色難’。”解縉隨口答道:“容易。”
過了一會兒,成祖還未理解,問道:“你既然說容易,為何這么久還沒對上?”解縉答道:“剛才已經對上了。”成祖這才省悟,大笑起來。
面貌一樣
一個人抱著兒子在門外站著,另有一個人走過來逗樂占便宜說:“可見父子骨血,真是一脈相承,只看你抱這個孩子的模樣,與我的面貌就一模一樣。”
抱孩子的人答道:
“你與這孩子原是一母所生的兄弟,面貌當然一樣了。”
云生足下
有個叫丘瓊山的人,小時候跟著老師在鄉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讀書。他很聰明,遠近聞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卻最不喜歡讀書。
有一天,老師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瓊山還在學堂學習。當時天下大雨,丘瓊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個瓦縫,雨漏下來,滴在丘瓊山的肩上。于是,丘瓊山就把那個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換過去。
老師回來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瓊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師告狀。老師說:“我出對子給你們對,誰對上了,就算誰有理。”接著說出上聯:
“點雨濕肩頭。”
丘瓊山脫口答道:
“片云生足下。”
這個下聯暗含自己將來會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師十分贊賞。官家公子對不上,覺得既羞愧,又惱怒,便回家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父親。
他父親大怒,把丘瓊山召來,又出個對聯考他:
“孰謂犬能欺得虎?”
意思是:“誰說狗能欺負虎?”把自己的兒子比作虎,把丘瓊山比作狗。丘瓊山立即答道:
“焉知魚不化為龍!”
意思是:“怎知魚有朝一日不能變成龍?”相傳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即化為龍,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舉中第,一下由平民變成高官。這位做官的聽了丘瓊山的話,很吃驚,明白他將來怕是不同凡響,便說好話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
優人巧智
有位郡侯慶祝生日,他管轄的一郡六縣的地方官都來祝壽。唯獨崇明縣尹遲到了,等他來到,郡侯家的大門已經關閉。縣尹進不了門,彷徨無計,便召來一個祝壽的優人,對他說:“你若能讓郡公請我進去,我就重重賞你!”優人答應了。過了一會兒,里面酒宴桌前要優人唱戲祝興,優人先高聲朗誦道:
“黃堂太守不是人!”
滿座賓客聽了這話,都大驚失色。旁邊一個配角湊上來問:“不是人是什么?”這個優人回答說:
“卻是天上老壽星!”
座中賓客聽了這話,才松了一口氣,并露出笑容。只聽那優人繼續朗誦道:
“今日八仙來慶會,眼前只少呂洞賓!”
旁邊的配角馬上接過話頭說:
“呂洞賓因為到東海中去弄仙桃來獻,所以來遲了一步,現在已在門外了!”
郡侯聽了這話,明白了其中的含義,便命令開門,把崇明縣尹請了進來,與里面的人恰湊成八位。郡侯也很高興,厚賞了那位優人。
大大人
湖北一個縣尉是江南某大官的親哥哥。他見人時常說:“在江南我哥哥的官署中,別人見了我都稱‘大大人’,你們不應該小看我!”
有位叫方暢弇的人聽了這話,便對縣尉說:“您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對子,您知道嗎?”
縣尉問什么對子,方暢弇說:“我們見了大官要自稱‘卑職’,您見了我們又要自稱‘卑職’,所以您不就成了‘湖北卑卑職,江南大大人’了嗎?”
譏太監
明朝嘉靖年間,一個太監奉命到浙江辦事,與司北關南戶曹、司南關北工曹在一起飲酒。酒席間,這太監瞧不起兩位官員,便出了一個有侮辱意的上句,要官員們對。出的句子是:
“南管北關,北管南關,一過手,再過手,受盡四方八面商商賈賈辛苦東西。”
這個太監自己原本地位很低微,曾在皇宮中守門,所以官員便對出下句相譏:
“前掌后門,后掌前門,千磕頭,萬磕頭,叫了幾聲萬歲爺爺娘娘站立左右。”
蘿卜對
有一家請了個教書先生,主人對先生飲食供奉得很差,每餐只讓先生吃蘿卜。先生心中不滿,但嘴上卻不說。
有一天,主人請先生飲酒,也借機考考兒子的功課。先生便預先對學生說:“令尊在酒席前如果讓你對對子,你看我筷子夾什么,就以什么對。”學生答應了。第二天,東家擺了酒席,請先生上座就坐,學生側坐。主人說:“先生每天費心,想必令徒的功課肯定每天都有長進了。”先生說:“若說對對子,還算可以。”
于是,主人說道:“那么,我出個兩字對讓學生對對看。這上句是:核桃。”學生看著先生,先生拿筷子去夾蘿卜。學生便對道:“蘿卜。”
主人聽了說:“對得不怎么好。”便又出一句:“綢緞。”先生又用筷子夾蘿卜,學生便又對道:“蘿卜。”主人問:“綢緞怎么能對蘿卜?”先生接過話頭說:“蘿是‘綾羅綢緞’的‘羅’,卜是‘布匹’的‘布’,有什么不可?”
主人無話可說,只好再想題目。他抬頭看到隔壁東岳廟,便出題說:“鼓鐘。”先生又用筷子夾蘿卜,所以學生仍然對“蘿卜”。主人說道:“這回更對不上了。”先生又接過話頭說:“蘿是‘鑼鼓’的‘鑼’,卜是‘鐃鈸’的‘鈸’,有什么不可以?”
主人聽了,說:“勉強之至。”便又出個二字對說:“岳飛。”先生又夾蘿卜,學生又對“蘿卜”。主人說:“這可不行。”先生說:“岳飛是忠臣,蘿卜是孝子,有什么不行?”主人聽了大怒,問道:“先生為何總讓學生對蘿卜?”先生也發怒說:
“你天天叫我吃蘿卜,好不容易請客,又讓我吃蘿卜。我眼睛看的是蘿卜,肚里裝的也是蘿卜,你為何倒叫我不教令郎對蘿卜?”
該開門
有個人很喜歡唱戲。有一次,他探親回來晚了,被關在城門外,于是便高聲叫門。把門者見是他,便說:“你唱一段給我聽,我就放你進來。”那人說:“唱就唱,只是我唱的時候,你要配合,幫我接個下句。”把門人說:“就依你。”那人便先說道白,自稱是關云長,高聲叫:“周倉!”城上把門人答道:“有!”那人又說:“關爺爺在城外了還不快迎!”把門人又應道:“得令!”那人接著說:
“你既然知道關你爺爺在城外了,就該開門,為何還敢叫我唱戲?”
抵舊帳
老虎要抓小猴子來吃,猴子騙老虎說:‘我身子太小,不夠供您吃的。前山有個巨獸,能讓您飽餐一頓,我愿意帶您去。”
虎便跟著猴子來到山前。一只鹿看見了,疑心老虎要來吃自己,便大喝道:
“小猢猻!你答應給我弄來十二張虎皮,如今只送來這一張,還有十一張在哪里?”
老虎聽了,嚇得拔腿就跑,一邊跑一邊罵:
“原來這小猢猻如此可惡,倒要拐騙我來抵舊帳!”
出學門
學校里新蓋了個碑亭,一個讀書人帶一個妓女一同去觀看。看到碑下馱重的龜,讀書人與妓女開玩笑說:“你父親在這里,為何不下拜?”妓女立即下拜,口中念道:
“我那大爺,看你這樣磨磨蹭蹭,什么時候才能出學校門!”
飯中石頭
有個窮人留客吃飯,家里的米不多,妻子怕做的飯太少,在客人面前不好看,便先用鵝卵石放在鍋里,上面放米做飯。丈夫陪客添飯時,不小心把飯挖盡,露出了石頭,感到很羞愧,便假裝責罵仆人說:
“瞎了眼的奴才,淘米的時候,眼睛長在哪里啦?這樣大的沙石,都沒揀出來!”
潛龍對
東橋公在楚地做官,張太岳當時僅十歲,來參加童子考試。東橋驚奇這么小的孩子竟能對句,便出題說:
“雛鶴學飛萬里,風云從此始。”
張太岳立即對道:
“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
東橋大喜,解下腰間的金帶贈給他。
小童戲軍士
有個人叫蔣燾,小時候就很聰明。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做武官的朋友帶他去佛寺游玩。武官指著殿上的佛像出對說:
“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
蔣燾馬上對道:
“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
出寺后,武官的一個隨從部卒拉住蔣燾的衣服問:“你剛才對的什么句?”蔣燾答道:
“我對的是:‘一個小軍,偷雞、偷貓、偷芥菜。’”
有一次,蔣燾的爺爺帶他游佛寺,看見蔣燾從臺階上跳下,隨口說道:“三跳跳下地。”蔣燾應聲對道:“一飛飛上天。”
還有一次,父親正陪客人坐,出對說: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
這個句子中“凍”字拆開就是“東二點”,“灑”字拆開就是“西三點”,所以難對。誰知蔣燾在一旁接口對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對句與出題
一個姓陸的官員與一個姓陳的官員一起飲酒。陸見陳頭發稀少,便出句戲弄他說:
“陳教授數莖頭發,無法(發)可施(數)。”
陳答道:
“陸大人滿臉髭須,何須如此(髭)。”
陸聽了大為贊賞,又戲弄道:
“兩猿截木山中,這猴子也會對鋸(句)?”
陳對道:
“匹馬陷足泥內,此畜牲怎得出蹄(題)!”
假畜牲
有位姓賈的名士住在鄉里。有一天,剛下過雪,天氣寒冷,他身披貂皮大衣在門前閑立。有個鄰居少年外號叫“倪麻子”的,走了過來——此人很聰敏,好戲弄人。賈看見他穿著木屐,就說道:“我有個對子,不知你能不能對?”倪問什么對子,賈說道:
“釘靴踏地泥(倪)麻子。”
倪說道:“對倒是能對,就是不敢,怕對出來得罪您。”賈說:“我不怪你。”倪便應聲對道:
“皮襖披身假(賈)畜牲。”
有幸不需媒
明朝禮部右侍郎程敏政十歲時,以神童被推薦到京城。宰相李賢打算招他為婿,便設宴招待他。席間,李賢指著桌上的果品出個對子讓他對:
“因荷(何)而得藕(偶)。”
李賢這樣做,一是為了考考程敏政的學問和智力,二是為了探探他對婚事的意見。程敏政當即猜測到了李賢的意思,隨口答道:
“有杏(幸)不須梅(媒)。”
連音成對
兩個讀書人夜晚坐在月下。一人出對子說:
“移椅倚桐同賞月。”
另一人對道:
“點燈登閣各攻書。”
又相傳唐伯虎與友人在郊外閑行,即景出對說:
“嫂掃亂柴呼叔束。”
朋友對道:
“姨移破桶令姑箍。”
兩副對子用的方法相似。
九歲對
鎮海人陸志道,小時候對對子思路敏捷。九歲時他應童子試,縣令出題說:
“鎮海縣童生九歲。”
陸對道:
“大清國天子萬年。”
縣令很驚奇,把他帶到水閣面試,并請他喝茶,又出題說:
“入閣飲茶,連步可登麒麟閣。”
陸應聲對道:
“臨池染翰,何年得到鳳凰池。”
另有個叫史望之的,也是九歲應縣試,縣令出題為:
“閒(閑)看門中月。”
史望之答道:
“思耕心上田。”
徒對師
杭州有師徒六人,老師刁鉆乖巧,常常為難弟子,而實際上這老師并無多大學問,五個弟子倒很聰慧。
有一天,他們一同赴省試,要過一道關口。幾個人走到時,大門已經關閉了,于是師徒相互埋怨。老師說:“有個對子,你們若能對得上,我就認錯,否則仍是你們的錯。”然后說出上聯:
“開關遲,關關早,阻過客過關。”
一個弟子應聲對道: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老師用的是此時此地的情況,弟子用的也是此時此地的情況,老師很窘迫,說道:“讓你們對對子,你們偏以對子糾纏,而且硬扯到我身上,這個不算,再重新對。”老師這樣說,是估計再沒人能對了,不料又一個弟子對道:
“讀畫易,畫畫難,推作家作畫。”
老師大驚,只好說每人都要對,想難住其他弟子給自己解圍。于是,又一個弟子對道:
“松扣快,扣扣慢,唯侍兒侍扣。”
老師說:“還有兩個人沒對!”于是又一個弟子對道:
“停磨逸,磨磨勞,雇幫工幫磨。”
最后一個弟子對的是:
“聽唱寂,唱唱喧,唯解人解唱。”
眾弟子對完了,一齊請老師對,老師說:“不是我不能對,幾個好句,都被你們占去了,現在我真沒什么可對了。”眾弟子說:“那我們替先生對吧,下句為:
“止扇熱,扇扇涼,令長隨長扇。”
老師聽了,仍然狡辯說:“‘關’對‘畫’不妥,對‘扣扣’、‘磨磨’、‘唱唱’都不妥,必須另對,方才算數!”眾弟子又對道:
“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櫻——用‘印盈對‘關關’,穩妥嗎?”
“不!”老師說:“‘盈與‘關’雖然意思相連,但還差一點兒。”眾弟子斟酌了一陣,又合成一句為:
“設渡費,渡渡廉,便快足快渡。——用‘渡’對‘關’,怎么樣?”
老師很慚愧,終于無話可說了。
姓名官職對
明朝嘉靖年間,發生水災,田地被淹沒。有個姓勞的人,號半野,官屯田郎中,當時的都水郎中是勞半野的同年顧一江。有一次,顧一江出對子同勞半野開玩笑說:
“半野屯其田,空勞碌碌。”
勞半野應聲答道:
“一江都是水,回顧茫茫。”
姓祖姓孫
甲和乙二人相互不認識。有一次,他們因事相會在一起,甲問乙姓什么,乙答道:“姓孫。”乙又問甲姓什么,甲說:“不敢!”乙很納悶,問道:“問您的姓,這有什么值得謙讓的?”甲還是一個勁地推讓說不敢,乙執意要問,甲才說:“姓祖。”
乙聽了這才明白甲是利用二人的姓開玩笑,便說:
“這有什么關系。不過是你祖我孫,我孫你祖而已!”
本錢已還
甲向乙借錢若干,并講定二分利息,限期要還清。可誰知甲拿到了錢后,馬上躲避起來不再露面。乙屢次上門討債,都見不著他,不得已,只好寫信質問,責其還錢。
甲便先還十幾元,過幾個月,又還若干元,并以此為定例,結果拖了一年多,才把本錢還清,利息卻一毛不拔。甲對乙說:“借你的本錢我分文未欠,所沾光的只不過是一點利息而已。”
乙很氣憤,便向甲借來一件寧綢長袍,借了之后,也躲起來不露面。過了幾個月,才拿寧綢一尺還給甲,并寫信說:“借你的衣裳,先還你一只袖子。”再過幾個月,又以三尺左右寧綢還給甲,寫信道:“這次還你一襟。”一直拖了兩年有余,才把一件袍子的表里布料還清。然后,乙對甲說:
“我借你的尊衣,分寸不少,全部還清了,所沾光的不過是成衣匠的手工錢罷了!”
拆“公局”為聯
清代廣東各州縣鄉鎮都設有公局。公局中有紳士、董事,主要負責管理鄉人借錢討債、打架斗毆、鄰居口角等小訟事。如果利用得好,倒也是個百姓自治的辦法。然而,那些紳士、董事們往往處理不公,甚至有人仗勢橫行,營私舞弊。順德縣某公局處理事情時尤其徇私枉法,于是有人將“公局”兩個字拆開,撰成一副對聯為:
八面威風,轉個彎私心一點
大模尸樣,鉤入去有口難言
“梁鼎芬”聯額
有個叫梁鼎芬的人在湖北做官,他不做好事,結果弄得臭名遠揚。當地人用他的姓名字形撰成一額一聯贈給他。額為:
梁上君子
聯為:
一日難支,足下分開兩片
念頭太錯,頸上須防八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