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顯式的使用session.save()或者session.update()操作一個對象的時候,實際上是用不到unsaved-value的。某些情況下(父子表關聯(lián)保存),當你在程序中并沒有顯式的使用save或者update一個持久對象,那么Hibernate需要判斷被操作的對象究竟是一個已經(jīng)持久化過的持久對象,是一個尚未被持久化過的內(nèi)存臨時對象。例如: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在上例中,程序并沒有顯式的session.save(child); 那么Hibernate需要知道child究竟是一個臨時對象,還是已經(jīng)在數(shù)據(jù)庫中有的持久對象。如果child是一個新創(chuàng)建的臨時對象(本例中就是這種情況),那么Hibernate應該自動產(chǎn)生session.save(child)這樣的操作,如果child是已經(jīng)在數(shù)據(jù)庫中有的持久對象,那么Hibernate應該自動產(chǎn)生session.update(child)這樣的操作。
因此我們需要暗示一下Hibernate,究竟child對象應該對它自動save還是update。在上例中,顯然我們應該暗示Hibernate對child自動save,而不是自動update。那么Hibernate如何判斷究竟對child是save還是update呢?它會取一下child的主鍵屬性 child.getId() ,這里假設id是 java.lang.Integer類型的。如果取到的Id值和hbm映射文件中指定的unsave-value相等,那么Hibernate認為child是新的內(nèi)存臨時對象,發(fā)送save,如果不相等,那么Hibernate認為child是已經(jīng)持久過的對象,發(fā)送update。
unsaved-value="null" (默認情況,適用于大多數(shù)對象類型主鍵 Integer/Long/String/...)
當Hibernate取一下child的Id,取出來的是null(在上例中肯定取出來的是null),和unsaved-value設定值相等,發(fā)送save(child)
當Hibernate取一下child的id,取出來的不是null,那么和unsaved-value設定值不相等,發(fā)送update(child)
例如下面的情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hild已經(jīng)在數(shù)據(jù)庫中有了,是一個持久化的對象,不是新創(chuàng)建的,因此我們希望Hibernate發(fā)送update(child),在該例中,Hibernate取一下child.getId(),和unsave-value指定的null比對一下,發(fā)現(xiàn)不相等,那么發(fā)送update(child)。
parent對象不需要操心,因為程序顯式的對parent有l(wèi)oad操作和update的操作,不需要Hibernate自己來判斷究竟是save還是update了。我們要注意的只是child對象的操作。另外unsaved-value是定義在Child類的主鍵屬性中的。

2

3

4

5


6

7

如果主鍵屬性不是對象型,而是基本類型,如int/long/double/...,那么你需要指定一個數(shù)值型的unsaved-value,例如:


很多人以為對主鍵屬性定義為int/long,比定義為Integer/Long運行效率來得高,認為基本類型不需要進行對象的封裝和解構操作,因此喜歡把主鍵定義為int/long的。但實際上,Hibernate內(nèi)部總是把主鍵轉換為對象型進行操作的,就算你定義為int/long型的,Hibernate內(nèi)部也要進行一次對象構造操作,返回給你的時候,還要進行解構操作,效率可能反而低也說不定。因此大家一定要扭轉一個觀點,在Hibernate中,主鍵屬性定義為基本類型,并不能夠比定義為對象型效率來的高,而且也多了很多麻煩,因此建議大家使用對象型的Integer/Long定義主鍵.
摘自java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