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茶樹旁邊的路上去,居然是一條盤山公路,還有偶爾的公交車經過。步行就不想走公路了,肯定沒有直接走向上的路要快。遙遙可以望到山的頂峰的古香古色的建筑。路邊有指示牌顯示是玉皇山。沒想到誤打誤撞居然上了玉皇山。


玉皇山,民間傳說是天上掉下的一顆明珠變化的,玉龍和金鳳保著這顆明珠來到杭州,化作玉龍山和鳳凰山。五代時,吳越五曾從明州迎取阿育王像供奉于此,山因之又叫育王山。[玉皇]之名實始自清初,因當時山頂建造了規模宏敞的道教玉皇宮,山以宮名,始稱玉皇山。
山頂的玉皇宮,曾有完整的仿宮殿式建筑群,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真武殿、大羅寶殿、半姆閣,兩側有三清殿、三官殿及各附屬用房。如今,道觀早已不復在,但建筑格局大致還保存,同時新建有登云閣、望湖樓等,供游人居高臨下憑欄遠眺,攬[之江三折]、[六和塔影]、[湖山況秀]、等勝景。舊時道門中人曾標榜[玉皇山六十四景],雖有掃道教八八六十四卦陰陽之說頭面人湊足成數之嫌,卻也說明玉皇山潛在的景觀資源確實不少。
山頂的天一池是清代修建的位于山頂的煉丹池,四季不涸,堪稱奇景。天一池取“天一生水”之義,其用意在于消弭杭城火災。 

山頂還有一古跡白玉蟾井,白玉蟾是一個宋代道人的名字。幼舉童子科,因“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夷”。及長,游方外,師事陳楠,學內丹,并相從浪游各地。陳楠死后,又游歷于羅浮、武夷、龍虎、天臺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

山頂四處看看風景,天色不早了,該下山了,山上的工作人員也都開始成群的下山了。跟著他們
往下走。
途中看到一紫來洞,民間傳說,紫來洞是屢屢釀成杭城火災的“離龍”居住之地。洞口東側巖壁有“紫氣東來”大字題刻。可惜因為天色已晚,洞口的門已經鎖上。無法入內一窺究竟,甚有些遺憾。

繼續走見一塊石頭山寫著洞天福地,是民國的某個人所提。沒功夫去研究此人,時代實在太近,沒啥意思,拍一張留做紀念。最后到了老玉皇宮,下山。下山后居然發現萬松書院離次不遠,以后一定要去瞅瞅。



山頂還有一古跡白玉蟾井,白玉蟾是一個宋代道人的名字。幼舉童子科,因“任俠殺人,亡命之武夷”。及長,游方外,師事陳楠,學內丹,并相從浪游各地。陳楠死后,又游歷于羅浮、武夷、龍虎、天臺諸山。時而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鎮日酣睡,或長夜獨立,或哭或笑,狀如瘋顛”。

山頂四處看看風景,天色不早了,該下山了,山上的工作人員也都開始成群的下山了。跟著他們
往下走。
途中看到一紫來洞,民間傳說,紫來洞是屢屢釀成杭城火災的“離龍”居住之地。洞口東側巖壁有“紫氣東來”大字題刻。可惜因為天色已晚,洞口的門已經鎖上。無法入內一窺究竟,甚有些遺憾。


繼續走見一塊石頭山寫著洞天福地,是民國的某個人所提。沒功夫去研究此人,時代實在太近,沒啥意思,拍一張留做紀念。最后到了老玉皇宮,下山。下山后居然發現萬松書院離次不遠,以后一定要去瞅瞅。

文章來源:http://magicdoom.blogspot.com/2007/03/20070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