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3年間,由于YouTube、MySpace和SecondLife等國外Web2.0網站的風靡,國內很快出現了成百上千個模仿網站。在急速展開的商業化實踐中,這些網站將Web2.0的歷史演繹得無比絢爛。
“那時從美國飛往中國的飛機總是滿艙,頭等艙里的投資者隨便到經濟艙里一逛,就能發現幾個歸國創業者,不少合作就是從飛機上開始的。”2000年,當Web1.0泡沫即將破滅之時,前雅虎中國總裁周鴻祎說,風投開始和創業者親密接觸,接頭暗號是“Web2.0”。在這場轟轟烈烈的創業大潮中,各種新技術、新概念的種子紛紛被種下。
“這主要是資金的催化。”搜狐CEO張朝陽當時發表觀點,“以前風投的數量級僅是百萬美元,現在動輒上億美元。那些曾經投資過雅虎和Google的風投們,如紅杉資本等都腰纏數十億美元,用他們犀利的目光打量著整個中國互聯網業界。”
據透露,“Web2.0”一詞應用上的理解主要是指那些提供各種工具和平臺、旨在吸引用戶提供內容互相分享的新一代網站。國內有人喜歡簡單地將它視為一種理念,一部崇尚分享、去中心化、個性化的互聯網新“圣經”??僧敇I界現在再冷靜地對此審視的時候,卻不知道已經收獲了什么。
中國互聯網不會變天
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是通過博客認識Web2.0的,因為博客較好地體現了Web2.0的特性:用戶自主產生內容、彼此分享、去中心化,不像傳統網站一樣需要編輯以及充斥了精英式的內容。
但網易創始人丁磊在2005年就表示,“那些Web2.0企業想超越我們極難,三大門戶網站隨時都可以復制它們摸索出來的那點東西,除非它們具有‘特異功能’。”這個觀點很快就得到了其他門戶網站的認同,他們認為,中國互聯網是“剩者為王”,能活到今天的企業都歷經磨難,并探索出了符合自己的真正的商業模式。張朝陽甚至還篤定:“中國互聯網不會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