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ljava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韓愈在《師說》里講的這句話,幾乎成了教師職業的定義,直到今天,我們很多中小學老師仍然常常以“傳道授業解惑”者自居,卻不知韓老先生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本不是指的中小學老師。

               韓愈在《師說》中說得很清楚:“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小孩子的老師,是教孩子讀書,掌握句讀的,并不是我所謂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人)古代所謂的“童子”,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未成年人,也就是中小學生。這些孩子的老師的工作,在韓愈眼里,是談不到“傳道授業解惑”的。可見,今天中小學教師以傳道授業解惑者自居,并不符合韓老先生的本意。
               韓愈的這種態度說明了什么呢?我想,這一方面說明了韓愈對基礎教育的輕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他的清醒。我國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成人教育,孔子的學生好像沒有未成年人,都是大老爺們。所以我國古代的教育思想,都是成人教育思想,那時的教育家們,對于兒童心理和兒童的成長規律,比較生疏,也不屑于研究,這應該說是一個缺點。這也提醒我們,在繼承古代教育思想的時候,要注意有所分析、改造和取舍,不能盲目傳承。

               今天的中小學教師,張口就說什么“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比較盲目的。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韓愈的這種態度自有一定的合理性。他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期望值不算高,相較于今日每天高喊“人文主義”的教育者們,我覺得韓愈的頭腦沒有發熱,他并不指望孩子小小年紀就能入“道”。韓愈的要求或許低了點,基礎教育確有影響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作用,但是,把“立人”的千鈞重擔都放在或主要放在中小學教師的身上,顯然缺乏合理性。

              不過,傳道授業解惑這種提法,用于今日,毛病還是很大的。傳,授,解,分明是一副教師中心,居高臨下的姿態,抹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有明顯的灌輸色彩。這種教育姿態,無論在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還是基礎教育中,都是落后的。

              要“解惑”當然必須學習,但學習不等于必須“從師”,“從師”而學只是學習的一部分,或者一小部分。離開學習就沒有老師,離開老師卻有學習。“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等于宣布學生不可能超過老師,也就等于否定了革新和創造,剩下的只有繼承。這是一種將人際關系凌駕于智慧之上的思維方式,是學習領域中的“人治”。它當然會抑制智慧的發展。這是一種封閉的思維方式,它只有單向的傳遞,沒有雙向的交流。它當然會抑制科學的進步。西方的哲人卻另有一種思維方式:“我愛老師,但更愛真理!”這是一種真理高于人際關系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開放的、雙向的思維方式。它推動了西方智慧的發展,科學的進步。
              往事越千年。在我們的學校里,絕大部分老師至今還姓“韓”,學生還是在等著老師來“解惑”,甚至連他們的“惑”都是老師提出的,只是一種“解惑表演。”(考試不就是這樣嗎)我見到有的博士生,一接觸到和導師不同的見解,立刻噤若寒蟬,一副“若為尊師故,真理亦可拋”的架式。你看這人際關系有多么厲害!要想鼓勵創新,只好對“惑而不從師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的思維方式進行改革,沒有辦法。
          轉載至:http://hnpx.cersp.com/article/browse/102634.jspx

          posted on 2013-03-25 13:10 何云隆 閱讀(224)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哲理故事與管理之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丰县| 衡阳市| 岳阳县| 龙井市| 广元市| 临江市| 武城县| 江北区| 布拖县| 南城县| 漳州市| 乌恰县| 武功县| 永仁县| 商洛市| 阳新县| 怀柔区| 祁阳县| 岱山县| 四川省| 东丰县| 潼关县| 保定市| 全南县| 色达县| 博野县| 十堰市| 晴隆县| 松桃| 浮山县| 东阳市| 澄迈县| 仁寿县| 潼关县| 梓潼县| 石首市| 新巴尔虎右旗| 禹州市| 勃利县| 延川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