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深入淺出
數據邏輯結構
1 mongoDB中的文檔(document) 相當于 關系性數據庫的一條一條的記錄
2 collection 相當于關系性數據庫中的表,所以一個collection中有多個document
3 多個集合在邏輯上組成一起 就是database
4 一個mongoDB 和 關系性數據庫一樣 可以有多個數據庫(database)
與關系數據結構比較
MongoDB |
關系性數據庫 |
文檔(document) |
行(row) |
集合(collection) |
表(table) |
Database |
Database |
數據存儲結構
MongoDB 默認的數據目錄是data/db,它負責存儲所有mongodb的數據文件,在mongoDB中每個數據庫都包含一個.ns和一些數據文件,而且這些數據文件會隨著數據的增多越來越多,則: 如果系統中有一個叫foo的數據庫,那么構成foo這個數據庫的文件就會有foo.ns ,foo.0,foo1,foo.2等。
Mongodb內部有預分配空間的機制,每個預分配的文件都用0填充,由于有了這個機制,
mongoDB始終保存額外的空間和空閑的文件,這對系統數據突然暴增時減緩磁盤壓力有很大好處.
由于數據量的不斷增加,mongoDB每新分配一次,大小都會是上一個文件大小的2倍,最大2G.這種機制保證系統數據較小時 不會浪費太多空間,系統數據較多時 也有相應預留空間。
mongoDB命名空間
每張表都有命名空間,每個索引也有對應的命名空間,這些命令空間的元數據都存在.ns文件中
在下圖中,foo數據庫包含3個文件存儲數據與索引,foo.2文件屬于預分配文件,foo.0和foo.1被分配到了相應的盤區對應不同的名字空間。
從上圖可以看出,每個命名空間可以包含多個不同的盤區,這些盤區并不是連續的,與數據增長一樣,每一個命名空間的盤區大小也隨著分配的次數不斷增長。在上圖有個foo.$freelist命名空間,這個命名空間用于記錄不再使用的盤區(如被刪除的collection或索引),每當命名空間需要分配新的盤區時,就會檢查.$freelist是否有合適大小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回收空閑的磁盤空間了。